河南開封是我國七大古都之一,作為北宋首都長達168年之久,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充分地展現了當時其都城汴梁的景象。
可是到了北宋末年,身處東北的女真族強勢崛起,先是滅掉了遼國,又于靖康年間南侵北宋,最終攻破汴梁城,俘虜徽宗、欽宗以及皇室宗親,這就是有名的靖康之恥。
然而,歷代王朝都城,如秦朝咸陽,漢朝長安和洛陽,唐朝長安等,都有天險作為屏障。
那為什么北宋要選擇防御極差的開封呢?
01
經濟基礎
但凡國家的都城,幾乎都是建立在經濟發達的地區,特別是在古代社會交通不便利的情況下。只有經濟發達的地區才能夠養育如此眾多的人口。
開封地處中原地區,本身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又黃河之水的灌溉,造就了這一地區發達的農業。
民以食為天,有了土地、糧食自然就能養育都城百萬甚至千萬的人口。
再加上開封地區發達的交通運輸,也促進了本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據《宋史·食貨志·漕運》載:“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運:曰汴河,曰黃河,曰惠民河,曰廣濟河,而汴河所漕為多。 ”
《宋史·河渠志》又載:“惠民、金水、五丈、汴水曰渠,派引脈分,咸會天邑,舳艫相接,贍給公私,所以無匱乏。 唯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富”。
發達的漕運系統不僅能夠便利來往商人,還可以將全國各地的資源運輸至國都,以滿足國家的日常需求。
關中地區雖然沃野千里,但是隨著城市人口的不斷增長,已經難以滿足人們的需要,正如《新唐書·食貨志》所云:“唐都長安,而關中號稱沃野,然其土地狹,所處不足以給京師”。
02
政治層面:政治中心的東移
此外趙匡胤是通過“陳橋兵變”登上皇位的,本質上大宋江山的竊取而來的。
對于這樣一個新生的政權而言,穩住那些前朝的老臣成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遷都相當于是讓這些前朝老臣從一個富裕之地搬到一個廢墟之地,這樣做的話有損于底下大臣的利益,為了讓自己的政權更加安穩,以便完成統一全國的夢想,趙匡胤思考再三還是決定留在開封。
03
軍事層面:國防中心從西北轉向東北
漢朝的匈奴,隋唐時期的突厥、吐蕃,這些游牧民族每一次入侵都是從西北方、北方一路南下侵擾漢民族。
所以唐朝之前大多將國家的都城定在長安,這樣方便軍事力量的部署與調動,全力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確保關中地區及整個華夏地區正常的生產生活。
但是等到了唐末之后,中原王朝的主要軍事威脅由西北地區向東北地區轉移。
北宋時期最大的敵人遼國就是起源自東北地區,并發展壯大起來,趙匡胤將國都定在開封主要也是考慮到軍事力量的部署與調動,方便日后對抗遼國。
有一種明朝“天子守國門”的感覺,但是這點本來是無可厚非的,在國家強大之時尚且能夠調動軍事力量來抵抗外敵。
可是一旦國家力量衰弱,就可能變成北宋末年那樣的情況,國都無險可守,很快就被攻破城。
04
利益集團的掌控和防止藩鎮割據的需要
除了群臣的反對,促使宋太祖放棄遷都的原因還有就是定都開封在一定程度可以防止藩鎮割據。
自從吐蕃和突厥崩潰以及契丹崛起后,中原王朝防御入侵的方向便由西北轉向東北,這樣在東方部署有重兵。
洛陽和西安的地理位置相對來說偏西,如果定都于這兩座城市,便容易造成新的藩鎮割據。
宋太祖開國以來,吸取了原來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大大加強中央禁軍的實力。
這就需要都城能夠供養起大量的禁軍,而開封正好能夠滿足這一條件。
⊙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