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漢的故事,現在可謂是人人皆知了。北宋末,皇帝昏庸,朝政黑暗,百姓連吃頓飽飯都成了奢望。為了自己的一條活路,在宣和年間,地處山東一帶,宋江就籠絡了一些同道人,造了反。后來,隨著力量的增大,逐漸就演變成了一次大起義,著實讓朝廷頭疼。
《水滸傳》的所演繹的故事,就是以這次起義為藍本的。其中一些人物,也被證實是當時存在的,如宋江、董平、楊志、柴進等等。不過讓人遺憾的是,由于這些人在當時來說都是一些所謂的小人物,根本就沒有留下有利的實物證據,最多也就是在一些史書中一帶而過罷了。
但是,隨著一座宋金時期的古墓的發現,似乎填補了這一缺憾。2014年9月,在河南濟源一個街道辦的一處工地上,施工的工人們發現了一處古代墓穴。后經考古發現:該墓結構為磚室墓,其中出土了一些白釉的瓷碗、瓷杯、瓷枕等獨具北宋特征的生活用品。
最讓考古人員驚奇的是,雖然該墓曾被盜挖,但是墓主人的墓志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通過模糊的文字可以獲知,墓主人叫楊志,早年因瑣事吃過官司,后來參軍成了一員武將,因戰功被皇帝召見并當面夸獎他:'膽勇過人,可尚獨領雄兵,無不先鋒'。
墓志上還記載了楊志被謀害的經過:靖康年間,金兵大舉圍攻太原,當時楊志被派往前線征戰,而他的上司就是一個叫做王淵的家伙,此人平素就和楊志不和。由于王淵的策略失誤,導致戰斗失利,為了逃脫責任,就把罪責推到了楊志身上,把楊志斬殺了。楊志被殺,朝野一片嘩然,'識與不識,莫不痛悼'。
另外在一本叫做《三朝北盟冊編》的史籍也有過這樣的一段記述:在宋軍為了反擊金兵圍攻太原,就啟用'招安巨寇楊志'為武將擔任先鋒,結果兵敗。對照墓志和史料,基本就可以斷定,此處的楊志就是水滸里的好漢楊志本人。楊志被錯殺,也引起了朝廷的懷疑,'后復降淵罪',查明原因后把可惡的王淵砍了,給他昭雪了,也算還了楊志英名。
⊙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