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
譯文:
有子說:一個人他尊敬父母順從兄弟,去喜歡冒犯長輩,這樣的事情很少見;不喜歡冒犯長輩但是卻喜歡作亂的事情,這樣的情況從未發生過。君子首先應該致力于樹立人生的根本基石,根本確立了道義才能得以產生。而孝敬夫婦、順從兄長,這是仁道的根本所在。
孔子說:一個人巧言善變、面目偽善,是很少有仁心的。
【孝:尊敬長輩、悌:順從兄長、鮮:很少、令色:面色和善】
“仁”是《論語》中孔子學說最為基本的概念。可以說整個《論語》都貫穿了“仁心”的思想理念。“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說的精髓。而作為孝道,也是《論語》中十分強調的基本概念,它是君子的最基本準則,正所謂:百善孝為先!
我們看人、識人、用人,其實用不著特別復雜。如果一個人能孝敬父母、順從兄長,自然品德可靠。在很多時候,品德比能力更為重要。一個人能力不足可以學習成長,一個人品德敗壞估計很難糾正。
孔子教導我們識人的另一個基本特征:巧言令色,一般不是什么好人。一個人夸夸其談、口若懸河、不切實際、面目偽善、甜言蜜語、阿諛奉承,是很難具有忠厚仁慈之心的。當今與這一條最為貼切的人就是溜須拍馬的那些人。也許他們能飛黃騰達、善于專營,但是在孔子的眼中,絕非君子所為!
弘揚中華傳統的正氣,當從“孝悌”開始,從本分做人開始!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