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是一部為關于人處世的奇書,成書四百多年以來,頗受贊譽。古人云“咬得菜根香,尋出孔顏樂”,《菜根譚》中的智慧包羅萬象,以儒家思想為根底,又融合了釋道兩家的思想,蘊含著傳統文化的思想精義。而且文字空靈、生動形象,語言雋永、韻味無窮,既體悟人生智慧,又獲得美的享受。
一 、出世入世,二而為一
欲要入世,必先出世;欲要出世,必先入世。這是《菜根譚》中的出世入世觀。出世和入世,兩者并非緊張的對立,而是相輔相依。出世,就是不食人間煙火、“躲進小樓成一統”嗎?入世,就是汲汲于功名富貴、活得庸俗卑瑣嗎?答案是否定的,出世和入世不是身在何處的區別,而是精神與心靈皈依何處。入世,就是生活在此岸,立足于人倫日用之道,處理好父母夫婦朋友等各種關系,做有益于人世的事業。出世,就是精神皈依于彼岸,在精神上有一個超越性的世界,心不滯于俗務而超然塵上。
1、思入世而有為者,須先得領略世外風光,否則無以脫垢濁之塵緣;思出世而無染者,須先諳盡世中滋味,否則無以持空寂之苦趣。
要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業,親歷世事之后,出世精神又會更加豐厚。
2、世態有炎涼,而我無嗔喜,世味有濃淡,而我無欣厭。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
在世俗中而不為世俗名利所羈絆,為世事纏身而不纏心,雖身在世,亦已出世了。
3、世人為榮利纏縛,動日塵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谷答樵謳,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
這世上原有如此美好的自然與人文之景,何必只自困于榮利的苦海中?
二、來去自如,融通自在
臺灣散文名家林清玄先生有篇美文,題為“身如浮木,心有沉香”。身處瞬息萬變、變幻莫測的大千世界,身不由己,常隨世事飄轉。但是自己的心可以由自己做主:心要能立得住,不隨波逐流,如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子“四十不動心”。
1、身如不系之舟,一任流行坎止;心似既灰之木,何妨刀割香涂。
身隨世事如浮舟,心自巋然不動,不因外界的侵害或贊美而動搖。
2、進德修道,要個木石的念頭,若一有欣羨,便趨欲境;濟世經邦,要段云水的趣味,若一有貪著,便墜危機。
儒家講“內圣外王”之道,“內圣”即自身的道德修養,修養道德要像木石一樣堅定,警惕羨慕榮華富貴之心,莫沉于物欲。“外王”即治國平天下,處理身外的實事,要像流水一樣淡泊,警惕貪欲的萌生。
3、人生原是傀儡,只要把柄在手,一絲不亂,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場矣。
人生就似傀儡戲,提線要握在自己手中。或收或放,都由自己來掌控,演出自己的獨特人生。而不輕予他人,被別人牽著走。
三、 禍福相依 居安思危
《菜根譚》中充滿了辯證的智慧,吸收了老子《道德經》中辯證思維的精華。“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孟子則說“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順境時居安思危,逆境時氣而不餒。
1、衰颯的景象,就在盛滿中;發生的機緘,即在零落內。故君子居安宜操一心以慮患,處變當堅百忍以圖成。
衰敗的景象往往在興盛時就開始孕育,轉運之機往往從零落的敗景中萌生。所以君子在安穩的時候,應該懷有憂患之心;在變亂中應該堅定意志、自強不息,以求成功。
越王勾踐身處困境,但他臥薪嘗膽,以堅毅之志與困境抗爭,終于雪恨。
2、爵位不宜太盛,太盛則危;能事不宜盡畢,盡畢則衰;行誼不宜過高,過高則謗興而毀來。
官位不要太高,太高了就很危險;本事不可全部使出,全使出就會衰竭;品德行為不能標榜得太高,太高那么就會招致別人的毀謗。
凡事不能做的太絕,無論是好事還是惡事,登高必跌重。
3、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首;敗后或反成功,故拂心處,莫便放手。
所受恩寵正濃時,禍事也往往因此而出,所以說感到快活的時候,要及早回頭;失敗之后或許之后反而能成功,所以感到心情失落時,不要輕易的放棄!
古代社會,每至新王朝開國,輔佐君主打下天下的功臣們,總會走到一個尷尬的境地。有些功臣明白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退步抽身早,保得余生平安;有些沉醉于富貴功名,不知退而保身,未給自己留后路。
四、大智若愚,守拙自安
人生在世,要懂得守拙之道。開水不響,響水不開。
鋒芒畢露之人,肚里往往沒有幾滴墨水、幾道丘壑,真正有大智慧、杰出才能的人往往看起來很平庸。高手在民間,他們往往深藏不露,就像《倚天屠龍記》里的掃地僧。正如老子所說:“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隱無名。”
1、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2、標節義者,必以節義受謗;榜道學者,常因道學招尤。故君子不近惡事,亦不立善名,只渾然和氣,才是居身之珍。
3鷹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處。故君子要聰明不露,才華不逞,才有肩鴻任鉅的力量。
守拙,是處世的方法,是保身的智慧,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守拙之人,自覺地淡泊名利,因而收斂了自己的鋒芒,不逞才以爭勝。具有渾厚之氣,生活樸素而能自安。
儒風大家原創整理,轉載須注明
來源:儒風大家(ID:rufengda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