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做過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兼歷史研究所所長,稱得上大學問家,所以孔子曾向他問禮、問道。
莊子生活在戰國中期,宋國蒙人,寧愿在當地做“漆園吏”,也拒絕楚威王的厚幣禮聘。今存《莊子》一書,其文汪洋恣肆,多采用寓言形式,表達老莊思想。
一起來感受老莊關于生存理念、處世態度、處事方式的生活智慧。
02
“萬物與我為一”
增強深度感知世界能力
第二個故事,記載于《莊子》秋水篇:莊子和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與莊子同游的惠子,是曾在魏國執政多年的惠施,因為秦國張儀的離間,剛剛走下政壇。《莊子》言:“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現代人往往用“學富五車”來形容一個人的學問大,其源蓋出自于惠施。惠施曾將自己的10個命題,告示所有喜歡名辯的學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紛紛拿出自己的代表性辯題,“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將激蕩300年的先秦名辯思潮推向巔峰狀態。
在中國哲學史上,莊子與惠施的這一場“濠梁之辯”無疑是一次更經典、更精彩的論辯,2000多年來始終為人津津樂道,甚至經常有學者充當他們的評判人。
從邏輯角度考量,惠施的推論是合理的。這位以譬喻著稱的邏輯學家,遵奉的是“異類不比,說在量”的類比原則。不同的類,衡量標準不一樣,不能作由此及彼的推論。由游于濠梁之上的人的快樂心情,不能推論水中出游從容的魚也是快樂的。
在論辯過程中,惠施又從“我非子,固不知子矣”,推論“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也是合乎推理規則的。相反,莊子在論辯過程中,犯了一個自語相違的邏輯錯誤:他的第一個反駁語“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肯定了惠施不知道莊子知魚之樂;第二個反駁語卻又肯定惠施知莊子知魚之樂,從而對“安知魚之樂”作出了完全相反的兩種解釋。
從哲學的角度來考量,莊子的“知魚之樂”,是其“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處世態度的必然結果。在莊子看來,包括人在內的世間萬物,都是道的具體而微,所謂“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因此,人與魚兒之間是相通的,沒有截然分割的區別。人能感知魚,魚也能感知人。魚是否快樂,人當然能感知。
為了證明人類和萬物之間的相通性,《莊子》的齊物論篇還記載了一個莊周夢為蝴蝶的故事。究竟莊周夢為蝴蝶,還是蝴蝶夢為莊周?雖然二者可以相通互化,但莊周和蝴蝶畢竟有所區別。這種既看到人和萬物之間的相通性,又看到人和萬物之間存在差異性的哲學思維,使得莊子的處世態度能夠順應自然而又超然物外;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同時,又不傲睨萬物。
有了“萬物與我為一”的處世態度,就能從道的層面看世界,將“物無貴賤”的理念自覺轉化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社會實踐中去,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事情都成為可能。平等,從道的層面獲得了保證;不僅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為易事,人與物之間的溝通也有了基礎。生活,變得輕松、舒暢;隨心所欲而不逾矩,不再是難以攀登的高度。
就像莊子能感知魚兒的快樂與否,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處世態度,必然能增強我們深度感知世界的能力、提升我們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