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說:“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應該擔心的是自己不了解別人?!笨雌饋硗唵蔚膬删湓?,卻有著很深的道理。
朱子在《論語集注》里面引用尹氏的話來解釋。尹氏曰:“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尹氏是尹彥明,他是程頤的弟子。
尹氏解讀孔子的話,說:“君子求在我者,故不患人之不己知?!?/span>這是從深層次去理解為什么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我們一般人擔心的是什么?我們擔心的是上級不了解我,不知道我的才能,不重用我,我懷才不遇;擔心的是朋友不理解我,不知道我的性情,因此在社會上我寸步難行。而君子呢?君子擔憂的是什么?君子恰恰相反,君子是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什么叫“求在我者”,因為君子行有不得,反求之于己,一切都是反省自己,絕不向外攀求,最多是擔心自己德行學問不足,所以說是向內求,求在我而不求于人。既然是求在我,所以就不需要憂慮別人知不知道自己了。別人知不知道自己,沒有多大關系。自己德行學問高了,何必憂慮別人不知道自己?《禮記·中庸》里說君子“衣錦尚絅”,“絅”是一種半透明的薄紗,古代有修養的君子穿華麗的錦衣時,也要用這個薄紗罩住,以淡化耀目的光華。這就是說君子做人不會過于鋒芒畢露,要懂得謙遜,適當遮擋下,真人不露相。因為學問德行是為了自修,不是夸耀于人,以致名氣大于德行,名不副實,這是為君子所不恥的。
第二句話,“患不知人也?!?/span>尹氏說:“不知人,則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為患也?!?/span>如果不知人,那就是大大的憂患,為什么?“是非邪正或不能辯”也。別人是什么樣的一個人,他的所作所為是“是”還是“非”,是“邪”還是“正”,因為不知人,所以我們不能辨別,這就會引來很大的憂患。如果你是一個領導,你不了解別人,不了解自己的下屬,該用誰,不該用誰你是不清楚的,更不可能做到知人善任。如果你不了解別人,不能辨別人品高下,你交朋友很可能交到損友,交不到益友。古人講“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你如果是一個下級,是一個君子,你也首先得知人,才能判定該不該出山去協助他,歷史上這種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東漢時沒有科舉制度,選拔官員是靠舉薦,鄭玄字康成,性恬靜,有學生數百人,其名聲在外,仰慕的人很多,大將軍何進以厚禮來邀請他出任大司農,他也屢次接到朝廷的聘用通知,但是都被拒絕了,為什么?他認為沒有明主,不值得出來,這就是知人。后來黃巾造反,天下大亂,何進優柔寡斷,決策失誤致埋董卓之亂,自身也被宦官所殺。
我們總是對別人不了解自己很是在意,而對去了解別人卻一點也不上心,更多的時候,是對自己不了解的人和事妄加論斷,最終誤人誤事。“知人”既然如此重要,如何做到知人?孔子在《論語》里面講到“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要通過別人的言語來判斷其人品,言為心聲,他是怎么想的,自然會在言語中表露出來,你通過他的言語來辨別是非善惡,然而這只是第一個層次。更高的層次是不僅要知言,還要“聽其言觀其行”,講的話很漂亮,但其行為并非如此,言行不符,所以,知人還要用他的行為做判斷。做到了這兩點,才算有智慧的君子,若對此經常加以分析和練習,知人的能力就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