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都想統一全國,尤其是蜀漢政權,他們兩代皇帝都在孜孜不倦地進行著努力,但無論是當時的諸葛亮還是后世之人都知道,這不過是“盡人事以聽天命”而已。
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在于蜀漢國的弱小,偏安一隅,無力回天,而追根溯源是荊州的丟失。應該說,荊州的丟失主要責任在于關羽,是他的主動出擊造成了自己腹背受敵,導致最終失敗身亡。事情至此,應該說爭議不大。
但有人說,丟失荊州的主要責任在于劉備,是他任人唯親,只相信自己的老兄弟,而忽視了其他人的存在,導致了關羽的蠻干,這才有了后續(xù)一系列問題的發(fā)生。
如果劉備任命黃忠或者趙云,也許荊州就不會丟失。
那么,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劉備為什么用關羽而不是用其他人來守衛(wèi)荊州。
早在建安十六年(211年),劉璋派遣法正迎接劉備,讓他入川幫助抵御張魯。劉備早就有奪取西川的意圖,劉璋的邀請正中下懷,于是留下關羽“總督”荊州,讓諸葛亮協助他,自己帶著龐統、黃忠進入西川。
為什么是關羽守衛(wèi)荊州呢?劉備手下大將只有關羽和張飛,趙云是在有了荊州以后才成為牙門將軍的,剩下的就是糜氏兄弟和孫乾簡雍等人。但后幾人只是行政人員,所謂的將軍只是掛名。
再看看荊州本土人士,有能力有實權的人都跟著劉琮投降了曹操,投靠劉備的都是原來沒有當官或者是職位很低的人,典型的是諸葛亮,另有龐統、馬良、黃忠等等。
劉備這個人一直居無定所,雖然很有名氣,大家也知道他很有能力,但一直帶兵不多,除了他自己帶兵,能夠為他獨當一面的也只有關羽、張飛兩人。
兩人相比,關羽獨自帶兵的機會要比張飛多一些,也就是獨當一面的時間要長一些,尤其是劉備南撤,他和關羽是從水陸分別帶兵南行的;而張飛跟著劉備南撤,據水斷橋擋住曹軍,這打硬仗惡仗能力似乎更明顯一些。
再從職位上來說,關羽在曹營時就是偏將軍,而張飛只是一個中郎將,因而關羽在劉備集團的排名也靠前一位。這應該就是劉備留下關羽守衛(wèi)荊州的原因。
順便說說張飛,他開始擔任宜都太守,后來調到南郡領軍。劉備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安排呢?很顯然,就是宜都是西川和荊州的中樞,張飛進可以支援,劉備退回來會有人接應。
東吳人是一直索要荊州的,當劉備在四川立足之后,他不得不對東吳有所防備,這就是張飛要到南郡的原因,而關羽則要重點防備北方的曹操。
后來劉備和劉璋反目,一路向成都,在來到成都附近的雒城時,發(fā)生了一件大變故,龐統陣亡,劉備不得不做出人員調整,讓諸葛亮入川,同行的還有張飛和趙云。
這時候的劉備不怕荊州有戰(zhàn)事了嗎?應該說怕,但他更是看到了即將到手的西川,而曹操在沒有處理好后方,曹操孫權還不會同時對荊州進攻,他要趁此機會迅速解決益州問題。而當他要和曹操爭奪漢中,荊州就更得完全依靠關羽了。
而當他得到了漢中,他要稱王以得天下,關羽要立新功發(fā)動了襄樊戰(zhàn)役,結果失敗丟失了荊州。
那么,黃忠和趙云不能夠獨立守衛(wèi)荊州嗎?
黃忠為什么不能擔此大任
黃忠是南陽人,劉表時期為中郎將,協助劉表的侄子劉磐守長沙攸縣。劉琮投降,曹操接手荊州后,黃忠被任命為代理偏將軍,還在原來的那個地盤上,只是直接上司換上了長沙太守韓玄。
這說明,黃忠從兩個方面來說不可能擔任荊州守備主將,一是籍貫,二是能力。黃忠第一個主公是劉表,第二個主公是曹操,有誰敢把一塊剛打下來的“根據地”完全交給一個二次投降過來的人?有人說曹操如何如何敢用人,這要是換作曹操他敢嗎?張繡、劉琮、張魯這些真心投降的人,又有哪一個留在原來的地盤上?
有人說曹操的“五子良將”,張遼、徐晃、張郃都是投降過來的人,他們都得到了曹操的重用。此三人得到重用不假,但他們三人在曹操時期有過獨立一地統兵的經歷嗎?曹操平定河北以后,主要用兵在三個方向,東南孫權,南方荊州和西北諸軍閥,如果曹操不是親自帶兵,這幾個方向掌軍的分別是夏侯惇、曹仁和夏侯淵。
所以,不管你的軍銜、爵位多高,打起仗來都得聽從人家老曹家的人指揮。比如說那個于禁,左將軍,曹操能封的一等將軍,樊城之戰(zhàn)歸誰指揮?曹仁!后將軍朱靈,歸夏侯淵指揮。
張遼那個轟轟烈烈的合肥之戰(zhàn),除了曹操留下“教令”遙控指揮,軍隊也是由薛悌掌握,身后還有一個沒出面的夏侯惇。就是后來曹丕封了他一個縣侯,讓他專門防守東吳,他也是受曹休指揮。
說到底,這些人只是上陣廝殺,沖鋒陷陣有份,鎮(zhèn)守一方,掌控軍隊,還是歇歇吧!如果換作是曹操,能用黃忠來鎮(zhèn)守荊州嗎?所以,黃忠的身份注定了他只能跟著劉備走,有能力為劉備建功立業(yè),沒能力自生自滅。
再說能力。黃忠有能力,但是在劉備入川以后表現出來的,不是在劉備入川以前。不是說曹操識人嗎?為什么只給了他一個偏將軍還是個代理的?因為在荊州能人很多,還輪不到他。蔡瑁這個劉表的親戚就不用說了,就是蒯越、張允、文聘也比他強得不是一點點!讓他守衛(wèi)荊州,問問他自己,他能鎮(zhèn)得住嗎?
他本來就在一個小小的攸縣,手下不知道有沒有一千個兵,是關羽、張飛手下的哪些兵能夠聽他的,還是馬良、廖立、楊儀這些荊州士人能夠聽他的?一點兒本錢沒有,主公又遠在西川,黃忠攬不了這個瓷器活兒!我們不能用今天的觀點來看待過去的事物,資歷、名望、家族勢力在那個時代是起作用的。
趙云能不能擔任守衛(wèi)荊州的任務
在荊州之前,趙云的職務是“先主主騎”,可以理解為騎兵警衛(wèi)隊隊長,到劉備借來了荊州,有了地盤也有了本錢任命官員了,趙云擔任了牙門將軍。考慮到劉備就那一點點兵力,職務還是左將軍,行政職務只是孫權承認的“荊州刺史”,這個牙門將軍最多也就是一個警衛(wèi)營營長。劉備入川之前,正傳當中的趙云只干了一件事,救了阿斗!作為一個貼身侍衛(wèi)、警衛(wèi)隊隊長,在劉備被人追的性命難保,他應該在什么位置?劉備身邊。而趙云到哪兒去了?向北走了。一個連自己職責都不明確的人,也難怪劉備不敢對他委以重任!
有人說趙云干的都是最重要的保衛(wèi)工作,依據是《云別傳》說他擔任“領留營司馬”。說這話不是同情趙云就是麻痹自己,試想,主公外出行軍打仗,是“領留營司馬”重要還是“行軍司馬”重要?其次,留守的荊州“總督”是關羽,帶兵在前線巡邏,隨時準備打仗的是張飛,這個留營司馬手里究竟有多少兵?再次,有哪一個侍衛(wèi)將軍戰(zhàn)場上不在“主公”身邊?劉備留下他在荊州就是為了給老婆孩子當保姆?
再說趙云的能力。《云別傳》說了兩件事:趙云擔任過桂陽太守和劉備說過趙云“一身都是膽”。劉備得到荊州的江南四郡后,趙云擔任了桂陽太守。到劉備入川,趙云不再擔任桂陽太守了,回來當了“領留營司馬”。三國時期的郡守權利很大,袁紹、曹操、孫堅和孫策都是從太守起家。張邈、臧霸、郭援這些人敢亮出旗號自立造反,也都是因為他們有一個郡手里有兵有地盤。劉備總共就那么新劃分了六七個郡,關羽、張飛的職務不過是太守,趙云這種職務的變化真的是重用提升嗎?
劉備的確說過趙云“一身都是膽”,但這種對于一個“武士”的夸獎又能說明了什么?這和關羽、張飛被敵人看成是“萬人敵”、“熊虎之將”能是一個級別嗎?仔細看看,這次讓趙云成名的戰(zhàn)斗他帶了多少兵?“數十騎”!所以,趙云不過是膽量大,武藝高強罷了,作為軍事,還是別說了。比如說那個漢中大戰(zhàn),是法正在劉備身邊為劉備擋箭,而趙云只是黃忠的一個下屬。
劉備一生都不重用趙云,中護軍、中都護、衛(wèi)尉這樣的職務和趙云不沾邊(趙云當中護軍是在劉禪時期),更不用說讓他當都督荊州這樣的特別重要的職務了。
總起來說,劉備讓關羽“總督荊州”,實在是沒有別的選擇。
那么,關羽就沒有責任了嗎?應該說不但是有,而且還是主要責任。關羽最大的問題在于,他沒有從根本上理解劉備讓他守住荊州的重大意義!劉備入川、取成都、奪漢中,張飛、馬超、黃忠甚至魏延都立有大功,關羽太想再立新功了。
更要命的是,關羽身邊沒有謀略人才,再加上他那高傲的性格,兩面樹敵,沒有后援,失敗已成定局。難道劉備不知道關羽這個缺陷嗎?應該說,即便是知道也沒有辦法,因為劉備集團就只有那么大的格局。龐統死后,諸葛亮不得不入川,法正既不了解荊州,也不被關羽所了解,你讓劉備能派誰來協助關羽?這也許就是劉備的無奈,也是他的命吧!
⊙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