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生文治武功,開創了唐朝盛世,一直以來都被后世帝王樹立為榜樣,他的一生很少有污點,除了玄武門之變,然而李世民自己卻不一定這么認為,他認為自己一生中最不光彩的其實是玄武門之后發生的事情,東突厥就在他登基的第二天率領二十萬大軍進逼長安,而一向鐵骨錚錚、從不退縮的李世民這次卻居然罕見的認慫了。
武德九年八月初九,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東突厥頡利可汗見李世民初登地位,根基不穩,便與突利可汗領兵二十余萬南下,意圖攻陷長安,突厥兵一路勢如破竹,攻至僅距長安四十里的涇陽,李世民雖然派出尉遲恭前去抵抗,也取得了小勝利,但仍然無法抵抗突厥主力大軍的步伐。當時長安城兵力不過數萬,如果突厥進逼長安,李世民根本無力抵擋,所以只能議和,但又不能讓突厥可汗獅子大開口,李世民陷入兩難的境地。
武德九年八月二十八,頡利可汗進攻涇州之后將二十萬大軍列陣于渭水河畔北岸,只見北岸旌旗招展,連綿數十里,唐軍大為震動。但頡利可汗也深知大唐雖剛經過內亂但國力依然強盛,為穩妥起見,便派自己的心腹大將執失思力前去長安覲見李世民,趁機打探唐朝的虛實,執失思力到了長安后告訴李世民突厥已率百萬大軍南下,不日便可攻破長安,李世民在他面前大聲斥責頡利可汗背信棄義,還將執失思力給綁了。
李世民將執失思力綁了之后,便親自帶領高士廉、房玄齡等大臣前往渭水河畔,與頡利可汗隔著渭水對話,李世民斥責頡利可汗這些年接受大唐的金銀玉帛不知感激,如今還率兵進犯大唐,背信棄義,這次一定要舉國之力與突厥一戰。緊接著唐太宗身后,數萬唐軍全部趕來,同樣是搖旗吶喊,連綿不絕。頡利可汗不知道虛實,又不見執失思力回來,以為唐軍有數十萬人,于是心生惶恐,主動要求議和。
武德九年八月三十日,雙方于渭水便橋簽訂了“渭水之盟”,唐朝給東突厥大量的金銀玉帛,這也是李世民第一次簽訂城下之盟,成為他一生中最屈辱的事情。但頡利可汗明顯小瞧了這位天可汗的實力,李世民豈是這么好欺負的,四年后,頡利可汗乃至整個東突厥都受到了懲罰。
四年的時間里,唐朝內部已經逐漸穩固,國家經濟也得到了發展,李世民大力發展軍事,時刻準備著一雪前恥。而東突厥卻沒有什么發展,內部爭斗不斷,國力日衰,李世民第一個拉攏的就是東突厥的突利可汗,突利可汗是東突厥的小可汗,是頡利可汗的侄子,兩人素來就有恩怨。
突利的父親是東突厥的始畢可汗,始畢可汗死后,由于突利年幼,所以將汗位傳為了弟弟處羅可汗,處羅可汗死后又將汗位傳給了弟弟頡利可汗,汗位一直沒有輪到突利手中,突利對此非常不滿。頡利曾經還因為突利征討附近部落不利被頡利可汗鞭打和幽禁,多年后才放出,而到了“渭水之盟”后,頡利為了補充自己兵力強行從突利那里征兵,叔侄兩人累積多年的矛盾終于徹底爆發,突利一怒之下就投奔了李世民。
貞觀四年,李世民派李靖率領十萬大軍進攻東突厥,東突厥各部落望風而降,頡利可汗被活捉后押解至長安,至此,稱雄了近半個世紀的東亞霸主東突厥徹底滅亡,李世民因此被西域諸國尊稱為“天可汗”。李世民用行動告訴了我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有時候選擇忍讓,是為了更好的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