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的某周,我們在【秦盟·核心互動組】(秦盟大一統(tǒng)官群下設(shè)分組群之一)群內(nèi)進行了半科普性的互動交流活動,本次活動的主題是”談談你對始皇帝的最初印象以及深入了解后的想法“,并隨機抽取了10余位群友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看法,,以此了解群友對于始皇帝生平的認知程度,發(fā)現(xiàn)群友的知識盲點,以及引導成員對秦朝社會形態(tài)及制度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
在此,小編根據(jù)管理組整理的發(fā)言匯總報告,選取了群友們的一些精彩評論呈現(xiàn),歡迎大家在文末為你喜歡的發(fā)言投票,或者在評論區(qū)發(fā)表你的見解~
以下這些只是大家的日常交流,并不是什么正經(jīng)的學術(shù)研討,或許當中會有些不夠嚴謹?shù)牡胤剑膊⒉幌窨破瘴哪菢尤嫔钊耄【幭Mㄟ^這樣的方式,能讓對始皇帝停留在最初印象中的人們,通過了解別人的心得而轉(zhuǎn)變固有觀念、引發(fā)獨立的思考。
本文編輯:秦夢蒹葭
你最初了解的始皇帝是怎樣的?
深入了解后又是怎樣的?
1
編號1 :@奔奔
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第一次了解到始皇帝是從初中的課本上知道的,一講到他就必然會提到“焚書坑儒”這件事,這樣一來就在我心中刻畫下了一個殘暴且不通人情的形象,但也引出了我的疑問,僅僅靠暴力手段就可以構(gòu)建一個前所未有龐大的帝國?顯然是無法說服別人的。此后,我開始閱讀相關(guān)的一些史書傳記對他進行深入的了解,這是怎樣的一位劃時代的君王,他做的是前人不敢想更不敢做的事。他長遠的目光是其他帝王難以企及的。但最讓我感到震驚的是這位“殘暴”的君王其實一點也不殘暴,相反他是一位明君。在歷史上,不少功高蓋主的大臣被殺,其中不乏人們口中的明君,但是根據(jù)史料典籍記載,助陛下建立大秦帝國的功臣們,沒有一個被陛下所殺,反而有不少的如王翦將軍這樣的大功臣能夠安享晚年,這樣一來又怎能稱為暴君呢?再看將陛下打上暴君的標志的“焚書坑儒”事件,這兩件事情就更值得深究了。在本人看來,這只不過是一次文化與思想上的管制,卻因為得罪了儒家文人而被后代渲染的無比罪惡,似乎儒家文人對于陛下與其他君王都有著雙重的標準。
資料方面呢前期我看的主要是司馬遷的史記以及睡地虎秦簡,后期主要是觀看了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系列,后者感覺真正的開拓了眼界,在這之前我對陛下的看法還是比較單一。
2
編號2 :@猴嵽
秦始皇帝,在以前對我而言就是一個崇拜的代名詞,因為他是中國史上第一個皇帝,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等,使我們很多行為有了標準、秩序,當時同時也認為陛下或許獨裁殘暴,焚書坑儒,但是也沒覺得有什么大不了的……而現(xiàn)在看了一些微信的推送,一些紀錄片,一些書籍,越來越覺得陛下了不起,陛下時期秦兵器還主要用的青銅器,六國已經(jīng)開始有使用鐵器,但秦國照樣統(tǒng)一了六國,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車同軌、郡縣制給我國統(tǒng)一奠定了結(jié)實的基礎(chǔ),感覺就是陛下畫了一個圈兒,然后我們兩千多年都在這個圈兒里面生活。
3
編號3 :@陛下的迷妹寧采臣
初識陛下是在初中的歷史課本上,學完后覺得陛下是個有功有過的人,雖然統(tǒng)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卻也焚書坑儒。當時并不懂焚書坑儒的真正含義,以為是焚燒書籍和坑殺儒家學士,如今看來焚書坑儒并非我以前所理解的那樣。焚的書在官府都有備案,而儒是方士。我并不會因為喜歡哪個歷史人物而去特意了解那段歷史,反而中間經(jīng)過一些小說電視劇而形成了很多錯誤觀念和想法,例如某些地方寫陛下是呂不韋的孩子,在后來看過一篇公號科普的關(guān)于陛下身世的文章后才知從前的自己是有多膚淺和可笑,從時間上和各種上的分析,這件事都不可能是真的。他十三歲即位,二十二歲加冕。“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一個具有可能性的事情由陛下變?yōu)榱爽F(xiàn)實性的事情,他是第一位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皇帝,也是第一位皇帝,那年他三十九歲,雖然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力量,但也不可否認一個正確的領(lǐng)導者的重要性。政治方面,中央實行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nèi)史、少府。)管理國家大事。地方上廢除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同時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百越之戰(zhàn)),修筑萬里長城,修筑靈渠,溝通水系。長城,是一個偉大的工程,我們應該學會用辯證的角度來看待問題,一個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它為抵御外敵做出了巨大貢獻。只有關(guān)于長城我是始終如此認為的,它是先人留給后人的無價之寶。
4
編號4 :@表里比興
最初知道祖龍是小學從學校的科普公告欄上,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統(tǒng)一六國,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貨幣,成為中國第一個皇帝。不過當時不能理解這些舉措的意義。 到了初中,歷史課本有一章叫“伐無道,誅暴秦”,就對秦及始皇整體上有了一個殘暴的印象,后來看百家講壇“王立群讀史記”,“復活的兵團”紀錄片后對秦的態(tài)度又發(fā)生了轉(zhuǎn)變,認為事情不是只有一面的。往后隨著對歷史知識了解的增多,對秦有了更多的了解,覺得這是一個偉大的王朝,自然就對后世對嬴政的評價產(chǎn)生質(zhì)疑。他本人是對文化呈包容政策的,對于“焚書坑儒”,個人推斷應該是大部分儒士鼓吹復古恢復分封與郡縣制相悖,嚴重挑戰(zhàn)了嬴政的皇權(quán),因此嬴政便要殺雞儆猴來警示那些反對郡縣制的勢力。從他對臣下的信任和對待我認為他應當不是暴君。
5
編號5:@灋家豬
第一次認識到始皇帝是小學時我爸和我的閑聊,我爸不是那種歷史很好的人但是他特別喜歡秦始皇,但是當時的我并不知道始皇帝是誰、做了什么,我爸也沒講清楚,所以說當時的我就很懵。
第二次接觸是不久之后,我爸給我買了套漫畫戰(zhàn)國的書,里面漫畫部分的始皇帝說實在話被塑造得挺殘暴的,但是文字中透入出作者對始皇帝的肯定和贊揚,不過小時候懵懂的我受到殘暴部分影響比較大。
此后一直到初中,我再也沒接觸到始皇帝。
直到初中的教科書,我記得上書同文車同軌那課的時候,我們的歷史老師帶我們進行情景設(shè)想,假設(shè)自己是剛統(tǒng)一時的百姓,買東西錢不一樣,尺寸不一樣,寫的字不一樣,你要怎么生活?生動形象的課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感覺,我第一次知道始皇帝的偉大不僅僅在于武力征服六國,而是統(tǒng)一了文字統(tǒng)一了整個中國的文化等等……
當然給我感觸最大的是毛主席的詩《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這首詩給了我去全面了解始皇帝的沖動,我讀了很多史料,收獲了特別多東西,也知道了秦律的偉大,更了解了始皇帝個人的魅力,年少面對當權(quán)的呂不韋嫪毐等人,冷靜的面對,先發(fā)制人鏟除嫪毐,親政之后面對逐客的過錯及時的聽取李斯建議改正過錯,統(tǒng)一初期更是尊重那些儒士封其為博士官,在全國范圍推行郡縣制,做了一系列利國之事,可以說功在千秋。
我認為始皇帝遭受太多的非議,其實非議的地方不過于修長城阿房宮耗費人力和焚書坑儒的殘暴,可與后世相比,始皇帝何曾濫殺無辜濫殺賢臣?長城為漢朝抵御匈奴立下多少功勞,現(xiàn)代考古看到的阿房宮也不過建了個雛形,而坑儒坑的不過是些方士,焚書雖是加強思想,可歷朝歷代為加強思想所做的事情有過之而無不及,怎么就始皇帝遭到這樣的非議呢?
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更多的人能看到始皇帝的好和魅力,我也無愧于心,多多向同學探討研究,宣傳始皇帝。
6
編號6: @祁璟
要我談談對秦始皇帝的了解就要先講講我個人的喜好,我對名字/稱謂起得不錯的人有著莫名的喜愛之感,第一次接觸到“秦始皇”這三個字是在電視里聽到的(是的,我加入秦盟后才知道“皇帝”二字不可分,但社會上都習慣于這種稱謂),當時我還是小學生,我便開始對他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了,這稱謂一聽我就要發(fā)問了,始皇帝的意思是第一個皇帝嗎?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問題又來了,在我當時有限的知識里,古代國家的統(tǒng)治者都是叫皇帝的,這兩個字是從何而來的呢?到我初中開始學歷史之后才知道,“皇帝”一詞是源于“三皇五帝”之稱,是秦始皇認為功勞勝于三皇五帝而自封之稱號。
吃瓜的人不怕笑話,三皇五帝的故事由于時代久遠已演變成各種神話,誰又能這么自信地堂而皇之地說出這種話呢?于是我開始在貼吧、百度里搜尋答案,匆匆看過一遍大概后,我就覺得,我愛上了,這個曾經(jīng)叱咤風云的傳奇人物。
中學歷史書上有一幅始皇帝的畫像,在我看來是很丑了,但這并不妨礙我對這個人事跡的喜愛(后來知道這幅圖是漢朝才出現(xiàn)的時候我還拍了拍胸脯,哈哈),盡管各種渠道在介紹這個人物的時候都脫離不了“殘暴”二字,我覺得對一個歷史人物這樣帶有感情色彩的評價實在有失偏頗,但在網(wǎng)上查資料的時候這種觀點比比皆是。作為高度集權(quán)的皇帝,他想要殺一個人還是一堆人,他想建多少房子多正常啊,把各種昏庸帝王放到一起比比,你就敢說最殘暴的就是秦始皇帝?土豪、貪官都能做到比所謂的“焚書坑儒”還要奸邪的事出來,為什么你們沒有討伐別的人?拿不出更多的史料來加強這個論證?所以我對這種偏頗觀點始終抱懷疑態(tài)度,我不怕別人說我們始皇帝殘暴,因為殘暴并不可恥,要想評價一個帝王還是要綜合看他的能力。
等到高中畢業(yè),我去申請了貼吧賬號,在秦始皇吧看到好多大神來添補史料,給正史名,當時感到特別幸福,他們會研究史書,討論他的影響力,每個科普和加精的帖子都用很多史料來客觀評價和討論他,所以在釋懷的同時更崇拜這個人物了!他的功績,那種大一統(tǒng)思想,還有他本身的人格魅力,都是我所向往/憧憬/達不到的。
前幾個月才加進秦盟大家族,群文件我還沒看完,實在舉不出太多史料(當然,前面說的統(tǒng)一度量衡之類的知道的比較普遍我就不說了),在百家講壇上聽王老講了講始皇帝的建城設(shè)想(與星宿對應)感覺他是一個思想十分超前之人,還有始皇帝對韓非的求賢若渴,加上在秦盟中了解到他的禮賢下士、善待功臣,簡直推翻了我之前的認知(這里我突然想到之前看某個節(jié)目講過,漢唐時期,皇帝和臣子可以同坐一席,對皇帝的觀點不服,(德高望重的)臣子們敢大方批評,而到了封建末期,臣子只能跪著叫老“喳,老佛爺”,這里并沒有批判的意思,只是感到君臣之間的距離大大不同了,皇帝這個位置,能將家國坐穩(wěn)可真不簡單),之前我的觀點是,亂世統(tǒng)一,強橫法制必有其偱,我不反對在特殊時期的特殊手段;而現(xiàn)在的觀點是,始皇帝不光沒那么殘暴,還對臣子那么好,有他這樣一個人存在,簡直萬世之幸。
當然在了解過后,社會上的質(zhì)疑聲更讓人產(chǎn)生一種榮辱帶入感,比如始皇帝完成大一統(tǒng)是否是純粹的撿前幾代君主的好處,比如大一統(tǒng)之后還不停大興土木是否苛政……但不可否認的是,始皇帝所做的這些并沒有完成他的宏愿,可嘆白馬過隙,找尋不到靈丹妙藥,這輝煌國土交于誰手,才能延續(xù)他的宏圖。
7
編號7: @陸昀
剛開始的話,是由于歷史書才結(jié)識的陛下,大多數(shù)的君王在歷史書上留下的都是所謂的光輝事跡,但是陛下那里卻列了焚書坑儒四個大字,對于相關(guān)功績卻一筆帶過,于是便好奇百度了相關(guān)資料,卻發(fā)現(xiàn)歷史書上焚書坑儒不一定存在,特別是關(guān)于坑儒的傳聞,方士搖身一變成了書生,這不是很可笑么?不過是由于陛下崇尚法家,儒家思想無法傳播,需要一群殉道者來提高知名度罷了。孟姜女哭倒長城也是以訛傳訛,貴女變貧女,齊王變秦王。而所謂耗資巨大的阿房宮也堪堪不過修了個地基。后來在社交軟件里看到一句話“后朝的人往往喜歡用摸黑前朝的方式來凸現(xiàn)出自己存在的合理性”,或許秦的錯誤就在于它存在的時間不過百年,卻給了后朝的漢充足的時間來抨擊秦。
真正粉上陛下的應該是統(tǒng)一之后對功臣的態(tài)度,歷朝開國皇帝對開國功臣的態(tài)度大多都是一致的,不是削權(quán),就是捧殺,而陛下卻賞罰分明,不忌權(quán),不幫親。還有就是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作為一個統(tǒng)一的國家,統(tǒng)一貨幣與文字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關(guān)乎到國家的經(jīng)濟命脈。
emm或許我是個假粉,悄悄咪咪表白陛下。
8
編號8: @獨攬月下
對陛下的第一印象和傳統(tǒng)的觀念差不多,認為他是一個集功過于一身的人,就因為始皇帝的焚書坑儒的舉動轉(zhuǎn)而去喜歡春秋戰(zhàn)國史,直到現(xiàn)在(沒錯我必須坦白由于早先接受的教育和看的書籍,這個真的給我造成很大影響)后來來到秦盟群我待了一段時間,發(fā)現(xiàn)始皇帝陛下被你們吹上了天,說句實話,我一開始是不適應的,但也正因為在這種氛圍里,我開始跳出以往的既定思維去重新看待始皇帝陛下,發(fā)現(xiàn)就因為一個所謂的焚書坑儒就使我對陛下的豐功偉業(yè)全盤否定(也不算全盤否定至少在很大程度削弱了我對始皇帝的那種很朦朧的崇拜感)焚書實際上是項羽的鍋,至于坑儒,只是殺一批非議時政的人,并不只有儒士,當我明白,焚書所焚之書皆有備份,坑儒所坑之人全是試圖復辟分封的文人學者,我才重新認識到陛下的英明與偉大。秦始皇帝實際上是中國封建制的終結(jié)者,是中國帝國時代的開創(chuàng)者,李贄在《藏書》中第一次將始皇帝評價為千古一帝,如果始皇帝不是做到了盡善盡美,在快兩千年后,又怎會有人對他做出這等評價?實際上,始皇帝無論做沒做或怎么做的那些容易讓人詬病的事,實際上都是當時歷朝歷代的政治需要,而非當時對秦的實際影響。
9
編號9: @老歪脖子樹
主動去了解秦始皇,主要還是因為他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人”。發(fā)現(xiàn)他并不像輿論宣傳的殘暴,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開始像萌cp一樣史書里瘋狂找證據(jù)。
更多的了解后,反而沒有多少想為他在輿論中“平反”的心思了。
不是因為我變得沒有心氣兒了,而是“爾曹身與名具滅,不費江河萬古流”。
雖然修短隨化,終期于盡。情隨事遷,感慨系之,但有時候還是會幻想若是秦能向漢一樣持續(xù)前后400年,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名詞應該會變成秦語,秦服,秦文化。
像始皇一樣少年經(jīng)歷過坎坷的帝王不少,像始皇一樣建立空前絕后的功業(yè)的帝王不少,像始皇一樣褒貶不一的帝王也不少。值得在現(xiàn)代繼承的事物的王朝也絕不只是他。為什么對他感情不一樣,只是因為他是“第一人”嗎?
魯迅說 秦名聲不好是因為這個王朝太短了,還沒來得及將自己神話就結(jié)束了(大概是這個意思,在學校圖書館一本歷史書的扉頁上看到的)。
我也知道現(xiàn)在腦中的秦的形象是被我腦補過,粉絲濾鏡過的。我算是個大秦粉,也是先秦粉,還粉過蘇秦張儀,韓信,衛(wèi)青,周瑜,張居正王陽明,等等等等,我到底是在粉什么呢?我是不甘啊,不甘茍活一世但確確實實沒有才能青史留名,這是個很很多焦慮的時代,我現(xiàn)在作為一個大學生也總是焦慮。粉這些人,就當是帶入自己的英雄夢了吧。
我看很多人說了焚書坑儒的事,我就用我以前的回答吧。
關(guān)于焚書坑儒
焚書不止始皇干過,為什么就他焚書的存在感最高?主要是因為他的身份吧。
焚書目的是為了思想上的控制。控制思想,或者說得溫柔點官方引導主流思想,這是每個政權(quán)都要干的事。
那用焚書作為手段合適嗎。
這是個挺粗暴的辦法,效果未必好。不過國家才剛剛統(tǒng)一,保守勢力非常強大,以儒為首想回到落后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社會,六國貴族也想以此復國。(從秦開始算,項羽分封異姓撲街,劉邦分封劉姓也惹出亂子,直到吳楚七國之亂后這么多代才基本完成)也沒有什么好的解決方法了。
10
編號10: @小嘉
我對始皇帝的第一印象可能比較奇葩,是源自于很小的時候讀的民俗故事選里孟姜女和趕山鞭的故事,印象也就是兩個詞:中二和好色。
后來就是初中歷史,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了諸子百家和秦統(tǒng)一以后的政策,佩服他一統(tǒng)天下的魄力以及欣賞他統(tǒng)一以后制定的各項政策,尤其是比較感謝統(tǒng)一文字這件事,學六國古璽的時候每天都在感謝。還重點佩服一點,那就是切實實行了軍功爵制,始皇帝那么多子女,一個都沒分封出去,這恐怕是后世帝王難以想象的。站在今人的上帝視角上看歷史,我并不否認“坑殺”是一種殘忍的手段,也不否認推崇法家學說抑制了其他學說、思想的發(fā)展,但是遍觀古時的律法即可知所用手段不過是在當時大背景下思想認識上的局限性。因此我認為課本上對于“焚書坑儒”的評價是客觀的——是有利于維護中央集權(quán)的手段。
上高中以后開始讀《史記》,也看過王立群的《讀史記》(并不是很贊同某些觀點),對于始皇帝作為帝王的表現(xiàn)以及成為帝王的過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以說一統(tǒng)天下非一人之功,但是秦王識人馭人的能力是起到了關(guān)鍵作用的,在此不加贅述,總的來說依舊是覺得始皇帝是一個光輝的“千古一帝”的形象。
真要說轉(zhuǎn)變是在長大以后,更多的人生閱歷使我開始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政哥,不是把他當做一個君主,而是一個人,有的時候也會不自覺地拿自己跟他比,來思考如果是自己遇到了此情此景會作何感想,比方說面對“少時與善”而又派人來刺殺他的太子丹的頭顱的時候。他也有他的喜怒哀樂:他會愛美、會害怕、會談情說愛、會被騙被坑,被人罵了會生氣、有成就以后也會自夸自滿。記得讀明朝張岱寫的《夜航船》的時候看到政哥廢除了禮法讓后宮嬪妃按照他的喜好穿衣服,感覺這性格是比較有魄力的。
然而他又不是普通人,因為他聽勸和自信,比方說自己母親搞出這么大的事情,還差點釀成宮廷政變,其人茅焦一番話還是忍著把她接回來安度晚年;又比方說之前提到的,不殺功臣等等。
總結(jié)一下的話,目前我對始皇帝的印象是一個具有個人魅力和很強執(zhí)政能力的人,之所以不說是“明君”,是因為始皇帝并沒能完全看清歷史發(fā)展的大車輪,在大工程和接班人問題上沒有考慮周全,又因為知識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局限偏信長生虛耗財力,但是畢竟要行“前無古人”之事就得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最后自己成了后人的“前車之鑒”也算是對歷史的一種貢獻罷。
11
編號11: @茨卿
我第一次知道秦始皇的時候,就是因為那部動畫《秦時明月》(嚴肅臉),而且是在11年前。雖說是因為一部動畫吧,但它對我還是有重要意義的,它是我的歷史啟蒙老師。如果不是因為它,現(xiàn)在的我就不會在歷史專業(yè)讀書。
在知道秦始皇帝后,我就自己去找過一些書看,我當時看的書里對他的評價還是負面比較多,不過呢,我當時只是知道這些知識,沒有太多自己的想法。而且我當時的興趣在商文明。現(xiàn)在,因為人大了,加上又是因為專業(yè)的原因,我就去閱讀歷史學者的著作,還有《史記》。大一第一學期學中國歷史文選,一上來就是《秦始皇本紀》,而且我們要求背其中的一部分,背書的時候,我就覺得秦始皇帝并不是像我以前知道的那樣,是一個暴君,在民間回收六國史書,百家思想,但是這些書還是有備份的。那個時候就發(fā)現(xiàn),中學教科書和史書上怎么不太一樣?
大概是上世紀后半期,歷史學里新出來一個心理史學。我就挺想研究他的心理的,從小到大的心理活動。只不過,因為不是主流研究方法,而且史料還是相對少,所以這個想法只能自己想一想。
現(xiàn)在,因為專業(yè)選修課有秦漢史,我又開始深入了解秦這個朝代,發(fā)掘了自己的一些興趣點,通過閱讀,我覺得秦史或者說是秦文明還有地方等待我們?nèi)パ芯浚剿鳌?/span>
在看林劍鳴的《秦漢史》的時候,有一句話,我一直沒想通為什么,問過老師,但是老師的回答,我不太滿意,所以我想自己去找答案。
另外,我發(fā)現(xiàn),想多研究秦史,學日語還是有必要的。
提問環(huán)節(jié)
問題1:
提問者@周思堂:始皇帝非議點——長城與阿房宮
1
討論1(@小嘉):
戰(zhàn)國時期為防備邊疆趙燕都修了長城,看上去長城確實是防備外族入侵的有效方法,以至于太史公都曰過: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因此長城在當時可以被視為必要的國防設(shè)施。
考慮到古代的生產(chǎn)力和技術(shù)水平的話,長城這樣的工程肯定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能說燕趙修長城就是對的,而秦修長城就是暴政。
關(guān)于阿房宮,我覺得后人非議的并不是修宮殿本身,而是修建花銷的鋪張,比方說《阿房宮賦》就持這種態(tài)度。
對于阿房宮我覺得應該去了解修建的目的。胡亥說過:先帝為咸陽朝廷小,故營阿房宮為室堂。
秦的人口數(shù)據(jù)好像是根據(jù)后世的人口增長曲線反推的,是模擬不是實際數(shù)據(jù)。
2
討論2(@周思堂):
我個人首先思考這個問題來自程步《真秦始皇》的觀點,認為戰(zhàn)亂之后暫時缺乏土地可以消化大量勞動力,所以使用有政府保障的徭役消化勞動力,代替繼續(xù)對外戰(zhàn)爭。
如果從經(jīng)濟學角度來看,羅斯福新政也只是權(quán)宜之計。如果沒有二戰(zhàn)刺激戰(zhàn)備需求,轉(zhuǎn)移國內(nèi)經(jīng)濟危機注意力,新政效力不會持久,并且在其后工程完成之后,美國失業(yè)率大規(guī)模上升。如果類比羅斯福新政,我覺得這個也可以考慮一下。
我覺得是和唐的大明宮相似吧,作為王族活動中心,有政治生活兩重意義,同時有顯示國力,以及準備軍事中心,甚至遷移經(jīng)濟中心的意圖。
3
討論3(@老歪脖子樹):
關(guān)于修長城阿房宮
之前看過說其實阿房宮根本就沒修起來只有地基云云,不過不管阿房宮修沒修,肯定是修了很多大型工程的,比如長城,秦陵……在名面上,六國是消滅了,國家是一統(tǒng)了,但很多后續(xù)收尾工作是沒有做完的,比如六國殘存的反叛勢力,剛納入版圖的土地沒有處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還沒有轉(zhuǎn)變。
其中有一條就是那么多原本用來打仗的士兵現(xiàn)在怎么處理:去修國家大型工程
始皇不是完美的,有些鍋還是要背的(這不妨礙粉他)。我覺得輕用民力這條還是要背,至少結(jié)果上他翻車了。(因為他想一代人做幾代人的事但欲速不達)
4
討論4(@斯斯):
修長城也是一種利用戰(zhàn)后打量剩余兵力的解決辦法有些地區(qū)鬧災荒,國家為了賑災,會讓有勞動力的人民建設(shè)國家大型工程,國家發(fā)給他們勞動所得錢財物資,一定程度上緩解應災民, 也就是以工代賑。
5
討論5(@十年蹤跡月昆侖):
我想到的是,為什么陛下偏偏就選中修建大型工程來緩解土地與勞動力的矛盾呢?我覺得是受到都江堰與鄭國渠帶來的好處的影響,與其通過政策與經(jīng)濟慢慢地去改變土地,不如修建大型工程的好處多,既有利當前的局面,又利于長遠發(fā)展。
6
討論6:(@獨攬月下):
自西周以來,北方草原文明一直是中原共同的威脅,先是戎狄(后來逐步被中原同化),后來匈奴的勢力又不斷擴大,自帝國統(tǒng)一后,北方匈奴成為了帝國最大的威脅,從以后的歷史來看,近代以前華夏的主要威脅便是來自于北方草原文明,因此始皇修長城對于中原文明來說有長遠的積極作用。自秦長城建成以后,游牧民族南下的時間和難度大大提高,并且烽火能夠給長城以南以預警,能夠使他們做好一部分抵御入侵的準備,使中原遭受的劫掠大大減少。關(guān)于修長城所使用的人力問題,除了六國被俘虜?shù)氖勘妥锓竿獠慌懦褂米杂擅瘢浴端⒌厍睾啞分嘘P(guān)于“徭役”的描述來看平民應當是有償服勞役的。我覺得始皇統(tǒng)一帝國后所實行的大工程應當都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
3
討論7(@秦夢蒹葭):
秦始皇本紀里兩次提到了修建阿房宮的目的是“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
王學理先生認為,咸陽人口50萬+,徐衛(wèi)民老師認為,咸陽人口150萬+。
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人口,對古代城市來說是嚴重超載的,當然咸陽人口多少的計算可能也取決于對咸陽城面積的定位(爭議頗多)。
咸陽城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城市,它并不是那種以一個城池點為中心向外擴展的同心圓的結(jié)構(gòu),而是類似那種開放式的城市布局,以多個分散的點為中心,發(fā)散式的擴展。而宮殿就是咸陽城的多個分散中心,宮殿所需的一應的生活物資都需要外界提供,這就會在宮殿附近形成聚集的小鎮(zhèn)或者部落,繼而就延伸了咸陽城的范圍,從而緩和人口膨脹的矛盾。所以我認為阿房宮就是起到這樣擴展城市空間的作用。
問題2:
提問者(@十年蹤跡月昆侖):秦的法律精神是什么?
1
討論1(@小嘉):
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因此,秦法用于“治民”。
秦律是有考慮倫理方面的東西,比方說我記得子告父母,奴仆告主人都是非公室告,強調(diào)了地位等級觀念。丈夫背叛流放妻即使提前檢舉揭發(fā)也必需隨行,強調(diào)了男子的地位。
人性化的話比方說我記得好像是城旦逃跑把妻子沒收為奴,但是如果小孩子太小不能離開母親的話,有規(guī)定賣的時候要母子一起賣。
2
討論2(@茨卿):
從我現(xiàn)在看到的內(nèi)容,我可以說一點,就是講證據(jù)。結(jié)婚要去官府登記,離婚也必須要有書面文書。然后,如果女子逃了,要分情況,沒有在官府登記的婚姻,不受到法律保護,那么女子逃了,也不追究,但是,如果是登記的婚姻,那女子就要追究責任,然后,對于奴婢,奴婢如果是非正常死亡,要進行尸檢的。
還有就是奴婢的生命權(quán)和健康權(quán),是得到保護的。
秦漢律的主要特征“表現(xiàn)在家族主義和階級觀念上”,是一部“因貴賤,尊卑,長幼,親叔而異其施”的法律。
3
討論3(@秦夢蒹葭):
我認為秦律的最大精神,是務實。
不論是刑法里為了保存勞力甚少動用死刑取之以勞改或者罰款,還是各種細致到方方面面的規(guī)定,比如說促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法律,甚至是跟文書相關(guān)的規(guī)定,任用官吏的規(guī)定,包括有些倫理上可能不大被接受的其實也都是為了現(xiàn)實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