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頭條歷史問答達人 Mer86
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持續將近七十年。大仗輸過三次,小敗仗就不計其數了。這三次大敗仗,有兩次是在康熙時期;一次是在雍正的晚年。輸的原因幾乎都是一樣的,輕敵冒進。在不知準噶爾軍底細的情況下被圍殲。
第一次慘敗:烏爾會河之戰
這一次慘敗,在清史史中的記載不詳細。但是綜合其它國家的史料記載,大致可以推算出戰役的來龍去脈。
噶爾丹在統一衛拉特各部后、南并回疆、西擴哈薩克,稱霸新疆和中亞。抱著恢復蒙古帝國的夢想,開展了他的宏圖偉業。當時的漠南蒙古已經歸附了清朝,成為清朝的組成部分。噶爾丹暫時還不想招惹清朝,就沒有先拿漠南蒙古開刀。而是向東擴張,進攻東面四分五裂的喀爾喀蒙古。
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爾丹攻占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喀爾喀的首領土謝圖汗率十萬之眾南下內蒙古投附清朝。噶爾丹雖然占據了喀爾喀土地,但未能獲得其人口。因此,噶爾丹向清朝提出要求,讓清朝把歸附的喀爾喀蒙古人交出來。康熙認為既然喀爾喀是被噶爾丹擊潰來投的,就理所應當的是清朝人了。大清有義務保護自己的子民,并派出了使者,讓噶爾丹滾蛋。結果噶爾丹自然是不答應了,隨即便點集兵馬繼續進攻殘余的喀爾喀勢力。
正當噶爾丹乘勝追擊的時候,一件意外打亂了他的計劃。他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趁他遠征喀爾喀的時候,乘機奪了大汗之位,這就導致噶爾丹回不了新疆了。當時噶爾丹在喀爾喀蒙古極盡搜刮,可貧瘠的漠北草原還是養活不了噶爾丹的幾萬大軍。不得已之下,噶爾丹只能硬著頭皮率三萬人南下,引發了烏爾會河之戰。
根據俄國人的資料,這次戰役。噶爾丹出動了兩萬兵馬,而且配備了足夠的火炮;清軍也是兩萬,但是沒有帶任何重裝備,只是一支兩萬人的輕騎兵。準噶爾的先鋒部隊抓到了一名清軍士兵,從這名俘虜的口中打探清楚了清軍的所有情況。結果不出意外,清軍慘敗,兩萬人馬基本上全軍覆沒。而準噶爾只死傷了幾百人而已。
烏爾會河的慘敗,導致喀爾喀人心惶恐,更加畏懼噶爾丹,紛紛逃散,并到處劫掠,致使北部邊疆社會秩序異常混亂。清朝的一些大臣也在加油添醋,主張不要與準噶爾為敵。這個時候康熙表態了——御駕親征!于是,便有了后來的烏蘭布通之戰。
烏蘭布通大戰,清軍調集了十萬大軍,兵分兩路。左路出古北口、右路出喜峰口,從左右兩翼迂回北進。結果右路軍剛出長城,就被噶爾丹給打敗了。康熙這個時候頭腦清醒,急令各部不再前進,而是等各路兵馬全部集結后,才向噶爾丹發動進攻,用三倍的兵力優勢痛毆了噶爾丹。烏蘭布通這一戰,扭轉了烏爾會河慘敗的頹勢。清朝和準噶爾的攻守,逆轉了。
康熙二十九年的烏爾會河之戰,既是噶爾丹的巔峰,也是他走向低谷的轉折點。七年后,噶爾丹在絕望中自殺。(也有人認為是他殺)
第二次慘敗:喀喇烏蘇之戰
這次慘敗,跟三十年前的烏爾會河慘敗,幾乎是一模一樣。
噶爾丹死后,篡奪他汗位的策妄阿拉布坦與清朝議和,雙方二十多年沒有再動兵戈。但是在康熙五十五年,準噶爾還是動手了。康熙五十五年(1716),策妄阿拉布坦派大將策凌敦多布率六千準噶爾軍突襲拉薩,殺死了和碩特汗王拉藏汗,占領西藏。消息傳到京城后,康熙震怒。命湖廣總督額倫特和侍衛色楞各率領一支兩千人的清軍由西寧出發,準備入藏消滅準噶爾的侵略軍。
策妄阿喇布坦見到清軍前來報復,一面假意上奏悔過,表示立刻從西藏撤軍;一面又暗中布置,在西藏的那曲地區設置包圍圈,等清軍來入坑。
清軍行至那曲的喀喇烏蘇河后,遇到了準噶爾軍。兩個統帥色楞和額倫特一起下令進攻,準噶爾軍佯裝退卻,將清軍引自早已設下伏兵的精兵的喀喇烏蘇河一帶。準噶爾軍用數萬人阻止清軍前進,另一部分主力則繞道了清軍的后面,斷其糧道。清軍被圍在了包圍圈中一個多月,全部陣亡。另外四川提督康泰率領的兩千人也被準噶爾人誘殺。這次慘敗,清軍六千主力,還有幾萬雜役全部被殲滅。
戰敗的消息傳到京城后,康熙大為震驚。很多大臣又像三十年前一樣添油加醋,力勸康熙不要再動兵戈。結果康熙再次抵住了壓力,派十四阿哥胤禵統兵征西藏,最終將準噶爾軍驅逐出了西藏。
第三次慘敗: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
十四阿哥收復西藏不久后,康熙和策妄阿拉布坦先后去世。清朝和準噶爾的戰爭,變成了雍正和噶爾丹策零之間的較量。噶爾丹策零繼位后,遭到了哈薩克汗國和吉爾吉斯人在西面的進攻。準噶爾的大軍西調,這就給了清軍一個進攻準噶爾的機會。于是,雍正帝調集了十六萬大軍,兵分兩路對準噶爾展開了滅國級別的戰爭。
其中北路清軍是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率領的六萬大軍,這支人馬在博克托嶺地區,又又又一次的走進了準噶爾的包圍圈……
傅爾丹一開始用兵還是很謹慎的,他沒有直接找準噶爾決戰,而是一邊進軍,一邊筑城,逐步蠶食準噶爾的地盤。結果還是沒什么用,準軍略施小計就把他給騙了。一萬多清軍一頭扎進了準軍在博克托嶺布置好的包圍圈。清軍在兵力、火力方面都不占優勢,而且還被準軍分割包圍,各自為戰,不能相互協同。清軍好不容易突圍后,沒有跑遠,在和通泊地區被準軍追上,又重新給包圍了。在準軍的圍追堵截之下,最后僅有兩千人逃脫。清軍參戰的十八個副都統以上將領(正二品以上),僅主帥傅爾丹等四人生還。
盡管西路清軍在岳鐘琪的率領下奇襲了烏魯木齊,準噶爾守軍望風而逃。但是北路清軍的慘敗是實實在在的慘敗,南路清軍收復的烏魯木齊只是一座空城而已。兩相抵消,清軍還是敗了。此戰之后,清軍由攻轉守,不敢再輕舉妄動。而準噶爾則由守反攻,不過噶爾丹策零也中了清軍的伏擊,損失慘重,被迫遣使與雍正議和。
縱觀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清軍以同等兵力對付準噶爾軍,是完全沒有勝算的!清軍的大勝幾乎都是以兵力優勢群毆,而準軍的大勝則全部都是誘敵深入,合圍全殲。
尤其是和通泊慘敗后,清軍意識到一個重要問題。清軍不僅戰斗力不如準軍,連武器裝備也不如準軍。在此之后,清軍開始引進和仿制準噶爾人使用的重型火繩槍。乾隆繼位后,清軍的火器基本全部換裝了這種裝備。雖然這種火繩槍并不先進,甚至落后于西方一百年,但是相較于和通泊之戰前,清軍使用的明朝鳥槍還是有很大進步的。
換裝了土耳其重型火繩槍的清軍(依然還是很落后)
總的來說:三次慘敗中,以烏爾會河之戰的損失最大;但要論輸得最慘的一次,那還是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清軍輸的丟人,不僅素質不如人,戰術不如人,連火力也不如人。若不是準噶爾的人口太少,清軍根本壓制不了準噶爾的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