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目:魁星
拼音:kuí xīng
詳細解釋 1. 星名。指北斗七星的第一星天樞。
2. 星名。指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
3.
中國 古代神話中的主文運、文章的奎星。“奎星”是 中國 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 東漢 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后世附會為神,建奎星閣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視為主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則奉為主中式之神,并改“奎星”為“魁星”。 宋
張元干 《感皇恩·壽》詞:“綠發照魁星,平康爭看。錦繡肝腸五千卷。” 元 劉壎 《隱居通議·造化》:“ 淳熙 中,殿試進士,有 鄧 太史者告 周益公 ,魁星臨 蜀 。” 清
李漁 《奈何天·慮婚》:“只要做些積德的事,錢神更比魁星驗。”
冰心 《往事·六一姊》:“從我們樓上可以望見 曲 家門口和祠堂前兩對很高的旗桿,和海岸上的魁星閣。”參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魁》。
1、北斗七星中成斗形的四顆星。一說指其中離斗柄最遠的一顆
2、我國神話中所說的主宰文章興衰的神。舊時很多地方都有魁星樓、
魁星閣等建筑物。
魁星原為古代
天文學中
二十八宿之一“
奎星”的俗稱,指
北斗七星的前四星,即
天樞(天樞/天樞 α Ursa MaJORIS,亦稱:北斗一、紐星、天魁、 貪狼、正星、秦、樞星、天蓬、陽明、陽明貪狼太星君)、
天璇(天璇 β Ursa Majoris,亦稱:北斗二、從魁、巨門、法星、楚、旋星、天芮、陰精、隔角煞、陰精巨門元星君)、
天璣(天璣/天璣 γ Ursa Majoris,亦稱:北斗三、祿存、令星、梁、機星、天沖、天沖、軍市西北星、真人、囚宿、次桃花、真人祿存真星君)、
天權(天權/天權 δ Ursa Majoris,亦稱:權星、
文曲星、北斗四、伐星、吳、天輔、玄冥、玄武、真武、玄冥文曲紐星君)。此四星除合稱“魁星”外,亦被并稱為“斗魁”。后道教尊其為主宰文運的神,作為
文昌帝君的侍神。魁星信仰盛于宋代,從此經久不衰,成為封建社讀書人于
文昌帝君之外崇信最甚的神。七月七日為魁星誕。
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魁星樓”或“魁星閣”,其正殿塑著魁星造像。沒見過魁星像的人也許會想,既然魁星是主管功名科舉的,一定是一位文質彬彬的白面書生吧?其實恰恰相反,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只角,整個仿佛是鬼的造型。這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筆,稱朱筆,意為用筆點定中式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腳金雞獨立,腳下踩著海中的一條大鰲魚(一種大龜)的頭部,意為“
獨占鰲頭”,左腳擺出揚起后踢的樣子以求在造形上呼應“魁”字右下的一筆大彎勾,腳上是北斗七星,見圖如見字。
現在各地的魁星樓的香火依然十分旺盛,因為現代社會競爭更加激烈,家長個個望子成龍,學子無不企盼金榜題名,于是都來拜魁星,每個魁星樓都有當地歷年高考文、理狀元榜。不過古今成就大學問者,沒有一個是拜魁星而成的。
魁星的故事是這樣的:古代有一個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就直接叫他魁星吧。此人聰慧過人,才高八斗
,過目成誦,出口成章,可就是長相奇丑無比,所以屢屢面試時落第。他長得怎樣呢?據說本來就丑陋,又長了滿臉麻子,一只腳還瘸了,走起路來一拐一拐的,但是他文章寫得太好了,終于被鄉試、會試步步錄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試時,皇帝親自面試他的文才,一看他的容貌和畫著圈上殿的走路姿勢,心中不悅,皇帝問:“你那臉是怎么搞的?”他回答:“回圣上,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覺得這人怪有趣的,又問:“那么你的瘸腿呢?”他又回答:“回圣上,這是‘一腳跳龍門,獨占鰲頭’。”皇帝很高興他的機敏,又問:“那朕問你一個問題,你要如實回答:你說,如今天下誰的文章寫得最好?”他想了想說:“天下文章屬吾縣,吾縣文章屬吾鄉,吾鄉文章屬舍弟,舍弟請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閱讀完他的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絕:“不愧天下第一!”于是欽點他為狀元。
這個丑文人的才學、智慧和發奮,使他后來升天成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顆,主管功名祿位。“魁”字拆開來,一半是“鬼”,應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應魁星才高八斗、也應北斗星座。據說魁星手中的朱筆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傳“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筆不點頭”就來源于此。
據說從此開始,皇宮正殿臺階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龍和鰲圖案,一只魁斗放在旁邊,殿試完畢發榜時,應試者都聚到皇宮門前,進士們站在臺階下迎榜,狀元則一手持魁斗,一腳站在鰲頭上亮相,表示“一舉奪魁”、“獨占鰲頭”。
清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魁星》:“學校祀魁星,于古未之聞也。
《新定續志.
學校門》云:“魁星樓為一學偉觀,前知州吳盤,即勤樸斵,今侯錢可則始丹堊其上,以奉魁星,郡人方逢辰書其扁,是南宋已有之矣。”
《
兒女英雄傳》第三五回:“安太翁便從了一尊魁星,大家都叫作
魁星樓。”
清
鄭珍《重修魁星閣記》:“今天下求售文者,必尸祝魁星橫宮之左右,試院之前門。”
【“魁”的含義】
在
科舉考試中,取得高第即稱作“魁”,就是出于“魁”與“奎”的同音,并有“首”之意的緣故。如明朝時,科舉要實行“五經取士”。所謂“五經”,就是《
詩》、《
書》、《
禮》、《
易》、《
春秋》,為
儒家崇奉的五部經書。每經所考取的頭一名稱之為“經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在鄉試中,每科的前五名必須分別是其中一經的“經魁”,故又稱“五經魁”或“五經魁首”。此外,科舉考試中,進士第一名稱狀元,也稱作“魁甲”;
鄉試中,舉人第一名稱
解元,也稱作“魁解”,均有“第一”之涵義。
【魁星的地位】
由于魁星掌主文運,所以與文昌神一樣,深受讀書人的崇拜。過去,幾乎每個城鎮都有魁星樓、魁星閣。因“魁”又有“鬼”搶“斗”之意,故魁星又被形象化——一副張牙舞爪的形象。傳說他那支筆專門用來點取科舉士子的名字,一旦點中,文運、官運就會與之俱來,所以科舉時代的讀書人將其視若神明。唐宋時,皇宮正殿的臺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和鰲(大龜)的圖像。如果考中進士,就要進入皇宮,站在正殿下恭迎皇榜。按規定,考中頭一名進士的(狀元)才有資格站在鰲頭之上,故有“
魁星點斗,獨占鰲頭”之譽。宋代人同秘在《癸辛雜識》中就有當時考中狀元,朝廷“送鍍金魁星杯柈(盤)一副”的記載。明朝人
陸深在《
儼山外集》中也描述了士生們在座右貼魁星圖和考場出售魁星像的熱鬧場面。這些皆表明士生們都希望“魁星點斗,金榜題名”。
農歷七月初七,俗又稱“魁星生日”。“魁星”系北斗一
星宿名。民間謂“魁星主文事”。
閩東一帶讀書人崇敬魁星,僅次于孔子,于“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
“拜魁星”儀式亦在月光下舉行,和上述拜織女相類似,所以,在閩東一帶村莊里居民,若是一家人丁旺盛寬敞的屋子,“七夕”這晚,天井里往往擺上“拜織女”、“拜魁星”二張香案,仕女聚會一堂,又被分為兩個面面相對不同性別的小天地,非常熱鬧有趣。
“拜魁星”事先要糊一個紙人(魁星):高二尺許,寬五六寸,藍面環眼,錦袍皂靴,左手斜捋飄胸紅髯,右手執朱筆,置案上。祭品隆重不可缺的是羊頭(公羊,留須帶角),煮熟,兩角束紅紙,置盤中,擺“魁星”像前。其他祭品茶酒等隨便。參加拜魁星的,于燭月交輝中進行,鳴炮焚香禮拜罷,就在香案前圍桌會餐。席問必玩一種“取功名”的游戲助興,以
桂圓、
榛子、
花生三種
干果,代表狀元、
榜眼、
探花三鼎甲,以一人手握上述三種果干各一顆,往桌上投,隨它自行滾動,某種果干滾到某人跟前停止下來,那么,某人即狀元、榜眼或探花;如投下的干果各方向都滾偏,則大家都沒有“功名”,須重新再投,稱“復考”;都投中,稱“三及第”;其中二顆方位不正——比如桂圓,榛子都不中,只花生到某人跟前,而某人即中“探花”。這樣投一次,飲酒一巡,稱“一科”,而謂“這科出探花”,大家向“探花”敬酒一杯。敬酒的“落第考生”下“一科”繼續“求取功名”,而有了“功名”的不參加。這樣吃吃玩玩,一直玩到大家都有“功名”為止。散場時鳴炮燒紙鏹,“魁星”像也和紙鏹一起焚燒。
目前,現存的崇奉魁星的遺跡還比較多。在
福建省象永春縣石鼓鎮就有座奎峰山。
南宋時,鄉人顏應時、陳樸二人曾在此共守寒窗,后來共登仕途。鄉里人連馥奎峰山為“魁星山”,將山下的詹巖馥為“奎星巖”。在巖石上建筑了“奎星廟”,廟中所塑的魁星像堪稱“雕形奇古,世間罕匹”。
同時,
云南昆明西山龍門的石雕魁星也很出名。踏入凌空而立的“龍門”石坊,便到了石閣石殿。殿中就供奉著一尊高三尺有余,手執點斗朱筆,獨占鰲頭的魁星神像。兩側是文目和關圣二帝君。這三尊神像連同像后的海水、波濤、騰龍、礁石以及像前的香案、香爐,完全是自洞內的崖石雕砌而成,巧奪天工,令人拍手叫絕。此外,龍門南側土紅色峭壁有如金榜高懸,名曰“掛榜山”。掛榜山中“魁星點斗”、“一登龍門,身價百倍”的美妙傳說,使得全山充滿神秘色彩??梢韵胂螅卸嗌傥娜酥臼康桥R此處,神思遐想,躊躇滿志。
現在
四川梓潼縣七曲山大廟中,塑有一座明清時的魁星神像,形象十分生動。望著這位過去掌讀書人命運神的得意形象,似乎可以想象到封建文人學士們在其腳下俯首低眉,誠惶誠恐的模樣。
【魁星閣的魁星】
在
湖南衡山南岳大廟內,有一個魁星閣,里面供奉著一位赤發藍面、怒目獠牙的神。這位神立于鰲頭之上,一只手捧斗,另一只手執筆,一只腳向后翹起如大彎鉤,他就是聞名天下的魁星神。
魁星,又稱奎星。宄其源,與古代奎宿崇拜有密切的關系??逓樾枪俚拿Q,又叫“天
豕”、“封豕”。為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
白虎七宿中的第一宿??枪灿惺w,包括星女座九顆星和
雙魚座七顆星,古人認為他是主管文運的神,遂對其加以崇拜。清代學者顧炎武《
日知錄》卷三十二說:“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自何年,以奎為文之府,故立廟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略見自奎而魁的緣由。《玉函山房輯佚書》所輯《考經授神契》云:“奎主文章。”指的也是這位星神。
東漢宋均對此注曰:“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可見,在東漢時,已有“奎主文章 的信仰,并常以“奎”稱文章、文運,如稱秘書監為“奎府”,稱皇帝寫的字為“奎書”、“奎章”。
【承德魁星樓】
坐落在承德市區南部半壁山之巔,始建于清代道光8年(1828年),由當時承德知府海忠所建,是繼外八廟之后修建的最大的道教廟宇??菢且蚬┓?#8220;開文運點狀元”的魁星神而名聲遠播,方圓千里學子爭相朝拜。后來,由于年久失修而毀。
新建成的魁星樓位于原址半壁山上,占地百余畝,其建筑規模比原樓要大出許多,又增添了許多富有文化內涵的新內容。景區主體建筑色彩絢麗,宏偉壯觀,依山就勢,疊峙而起,自上而下依次為樓、廊、殿、閣、苑,呈現獨特的道教建筑風格。主樓建于山巔,拔地接天,氣勢宏偉,供奉開文運點狀元的魁星神,取獨占鰲頭之上欲點明榜首的一瞬。山腰處的碑廊開闊舒展,鑲有古代先賢人物及與道教和魁星信仰相關的特色碑刻和木雕情景畫等,展現五千年中國文化精髓,激勵后人求學上進。門殿配有大型道教護法神張天師等系列壁畫,均采用瀝粉描金手法,眾神像栩栩如生,堪稱廟宇壁畫精品。象征道家36洞天的36級丹階之下 是高大的龍門,與主樓魁星手的才斗、珠筆遙相呼應。
【聊齋志異:魁星】
在聊齋故事中,有一篇《魁星》的文章,其原文如下:
鄆城張濟宇,臥而未寐,忽見光明滿室。驚視之,一鬼執筆立,若魁星狀。急起拜叩,光亦尋滅。由此自負,以為元魁之先兆也。后竟落拓無成,家亦雕落,骨肉相繼死,惟生一人存焉。彼魁星者,何以不為福而為禍也?
譯文: 山東鄆城的張濟宇,一天夜間,躺在床上還沒入睡時,忽然看到滿屋子亮堂堂的。他不由驚奇地張望,只見一鬼神拿著筆站立在面前,就象魁星一般。他急忙起來叩拜,這時,其神光又熄滅了。從此后,張濟宇很自負,滿以為這是元魁的好征兆。但是,事與愿違,后來,他竟然落泊得一事無成,其家境也漸漸地敗落了下來,他的親屬先后死去,最后只剩下了他一個人。先前的那個魁星(征兆),為什么沒有給他帶來福氣,反而給他帶來了災禍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