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是目前我國有文字記載最早的一個朝代,上承夏朝,下接姬周,以其獨特的巫蠱文化和古樸獰厲的青銅器而聞名。
商朝甲骨文更是中華文字之始,在中華文化的傳承中起著不可磨滅的作用,其祖先崇拜的習俗也傳承至今,影響著今人的生死觀。
但相比于后世記載詳實的封建王朝歷史,我們對商朝的了解,大多是通過小說《封神演義》和其衍生影視作品。
要說商朝有什么名人,除了開國君王商湯,亡國之君紂王帝辛之外,好像還沒有什么人物了。
造成這種陌生現象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年代久遠,沒有商朝的書籍流傳下來。
再加上姬周代商之后,說了商朝八百年的壞話,更不可能讓文化大不相同的前朝文化和意識形態成為主流。
所以商朝的歷史,就一點點被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了,但商朝雖然滅亡,商朝貴族的后人卻存活了下來,并在后來的歷史中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甚至建立新的國家,開創新的紀元。
司母戊鼎
雖然商朝的王位繼承歷史有些混亂,但主流仍然是父死子繼的嫡長子繼承制度。
紂王帝辛從父親帝乙的手中接過王位,準備來一場雄心壯志的改革,并且對東夷勢力進行了重大軍事打擊。
雖然打了勝仗,但窮兵黷武也使得國力大損,虛弱之時被搞偷襲的姬發端了老家。
戰敗之后,紂王可是死的透透的,殷墟和朝歌也都被各路諸侯劫掠一空。
但周人為了繼承華夏文明“滅國不絕祀”的傳統,還是給商紂王帝辛的兒子武庚留了一條小命,讓他在殷商故地,殷墟附近繼續生活,傳承祀統,統領殷民。
影視劇中的紂王形象
但是周武王又擔心商朝殘存勢力過大,恐生反叛,又將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封在商朝王畿之地周邊,用以監管武庚殘黨。
但是萬萬沒想到,周武王姬發死后,亂子就來了。
武庚本來沒有反叛之心,但監管他的三個姬姓諸侯卻出了問題。
周武王死時,周成王年幼,臨終前囑托老四周公旦和召公奭兩個人輔政,但是老三管叔、老五蔡叔和老八霍叔不愿意,尤其是老三。
可能是擔心周公旦篡位,畢竟兄終弟及的制度也是長期存在的,身為老三的管叔在繼承權上怎么也比老四姬旦要先一個優先級,所以管叔就聯合老四、老八反叛。
影視劇中的姬發形象
為了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三人將主意打在了余息尚存的商王后裔武庚身上,企圖利用商朝的殘余勢力來參與爭奪王位。
但周公姬旦畢竟身在中央,掌握著周王朝最精銳的部隊,在歷時三年的東征之后,誅殺了管叔和武庚,徹底平息了“三監之亂”。
帶頭起事的人雖然死了,但殷商遺民還在,于是周公就將一部分殷商“頑民”遷往第二政治中心洛邑(洛陽)附近加以監管;
一部分仍然留在商王朝的王畿之地(鶴壁和濮陽周邊),但是由周武王帝弟弟,老九康叔來進行治理,成立衛國。
留在衛國和被分散遷往其他地方的殷商遺民,已經喪失了統治地位,淪為庶民或是奴隸,一部分人便改姓為殷,綿延至今。
武庚雖然被誅殺了,但“滅國不絕祀”的傳統還是不能改,畢竟天下許多諸侯、方國都看著呢,萬一哪天自己落了難,也能保存一點子嗣傳承。
所以周公旦就讓當年商紂王帝辛庶出的哥哥,微子啟來繼承殷商的祀統。
這倒也是微子啟對周王室有功,早在紂王統治時期之,微子啟就對弟弟商紂王看不慣,多次勸諫無果后棄紂王而去。
微子啟
在牧野之戰之后,他又親自“肉袒面縛”前往姬發營帳之前投誠,建言獻策,穩定了一部分的殷商遺民,維護了周朝的統治。
所以周公旦就將庶出的商王后裔,分封在了商朝故都商丘附近,建立宋國,繼續統治商朝遺民,守奉商祀。
“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愛之。”——司馬遷《史記》
微子啟在受封宋國之后,勵精圖治,傳承殷商文化、制度,使宋國成為當時禮制文化最為先進的諸侯國之一。
畢竟五百年的貴族,文化涵養和治國能力都有所傳承,和周邊剛剛興起的姬姓“暴發戶”大不一樣。
亡國之民的身份和不同的文化,再加上商朝的“重商”傳統,導致宋國飽受周邊各國的歧視,宋國人也成為了各國嘲笑編排的對象。
像“守株待兔”、“揠苗助長”、“墨守成規”,還有宋襄公的“仁義之師”等等,都淪為各國之間的笑柄。
即便如此,宋國還是在各種流言蜚語中茁壯成長,并在宋襄公時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當然,這里的春秋五霸有所爭議,宋襄公的春秋五霸是孔孟等儒家典籍中的說法,不排除孔子的偏愛之嫌。
圣人孔子為何偏愛宋國?
因為孔子就是商王后裔,祖上也是宋國的貴族,再加上宋國禮法健全,文明程度相當之高,在后世看來是貶義的宋襄公的“仁義之師”,在孔子眼里卻是道德楷模,君王模范。
在發達的商業和先進的文化熏陶下,宋國也是人杰地靈,除了“萬世師表”的圣人孔子,墨家創始人墨子、名家創始人惠子、道家巨擘莊子、《九辯》作者宋玉,這些鼎鼎大名的思想家也都是宋國人。
在宋康王時期,宋國在經歷了一系列改革之后再次強大起來,接連拿下齊、楚勢力范圍的多個城池,號稱“五千乘之勁宋”。
孔子
但也是由于太過強大,又身處中原腹地,被齊、楚、魏等國家所記恨,聯手將這個傳承了一千多年的商朝后裔徹底消滅。
宋國滅亡之后,宋人改姓頗為繁多,以宋為主,還有沿用商朝王姓子姓的,墨子后人的墨姓、莊子后人的莊,江蘇朱姓等等,也都是不折不扣的商朝遺民。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殷有三仁焉。”——孔子
商末三賢之中,比干被殺,微子啟隱居,箕子則是由于言辭過于激烈,且不肯退讓而被商紂王所囚禁。
箕子是商王帝乙的弟弟,紂王的叔父,也像比干一樣,是個鐵骨錚錚的忠臣。
武王滅商之后,被囚禁的箕子重獲自由,趁亂逃往山西棋子山隱居。
但周武王滅商之后,根基不穩,亟需人才來統治新的疆域,聽聞箕子隱居在箕山,便前往拜訪討教治國之道。
箕子不愿說故國壞話,只將大禹傳承下來的《洪范九疇》》講述給周武王聽,周武王聽后極為震撼,邀請箕子協助他統治新的國家。
箕子
商其淪喪,我罔為臣仆——箕子
箕子守其節操,不愿為新朝廷效力,并在周武王走后連夜打點行李,帶著一眾商朝遺老向北遷移,從膠州灣渡海,往東北進發,最終在遼寧半島登陸,在遼寧、朝鮮北部一代建立了箕氏侯國,史稱箕子朝鮮。
遼寧半島到燕山附近,本就是商朝起源之地,先商時期的二世祖昭明就是在砥石山、遼河附近游牧、生活,商王朝時期,更是有商王同脈的孤竹國在遼西、冀北燕山一帶鎮守邊疆,所以箕子選擇這塊“祖地”安家,也算是落葉歸根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河北北部的姬姓諸侯國燕國逐漸強大,不斷向東擠壓箕子朝鮮的生存空間,箕子朝鮮的經濟政治中心也逐漸從遼寧半島轉向朝鮮半島,給當地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
直到漢朝建立之后,箕子朝鮮仍然存在,后被燕國后裔衛滿篡奪了王位,建立衛滿朝鮮,這一支商朝遺民才結束了在東北的和朝鮮的統治。
后衛滿朝鮮又被漢朝所滅,遼東半島和朝鮮北部才第一次被收入中原王朝的疆土之中。
箕子朝鮮覆滅之后,其后人改姓為韓、奇、鮮于、林(比干后裔)等姓氏,繼續在朝鮮半島和遼東一帶生活。
直到今天,仍有很多韓國后裔前來參加韓、林等姓氏的祭祖大典。
相比于這三個歷史上記載比較明確的后裔,還有如今山東郯城附近的郯國、山東濟南章丘附近的譚國、河南蘭考、民權附近的戴國,也都是商朝遺民后裔的子姓諸侯國,但由于實力過于弱小,早早地就被其他諸侯國所吞并,名不見經傳了。
郯國古城
雖然歷史記載甚少,但姓氏和地名都是不會騙人的,譚姓、戴姓的最早分支,也都是來源于商王后裔的封地。
此外,商紂王的寵臣蜚廉、惡來父子也是夏商時期的嬴姓貴族,其后人分別建立了趙國和秦國。
嬴姓秦國更是在秦始皇的奮六世之余烈當中光宗耀祖,滅掉了所有的姬姓諸侯國,第一次統一了中國。
有道是天道有輪回,蒼天饒過誰。在武力上,商朝貴族后裔建立的秦國滅掉了東周和一眾姬姓諸侯國,也算是報了武王伐紂,誅殺先祖惡來的仇。
在文治上,不論是孔子、莊子、墨子等人照耀千古的思想光芒,還是“商人”這一流傳三千多年的經商傳統,都在向世人昭示著商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