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河北文旅看圖識景##大美秦皇島 奮進新時代#
公孫龍(約公元前325—前251),字子秉,戰國晚期趙國人,哲學家,思想家,名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所謂名學,就是我們所講的邏輯學,它揭示了名實關系,能使人準確地把握概念和名稱。
趙國首都邯鄲的學術氛圍十分濃厚,公孫龍從小就受到各派學說的熏陶,使他長于思辨,善于標新立異,成人后來至平原君趙勝門下為門客,很快成為上千門客中的佼佼者,深得趙勝厚待。
公孫龍的學術成就,主要集中在邏輯學上。其成名的辯題是“白馬非馬”說。公孫龍提出“白馬非馬”的含義,是“白馬不等同于馬”“白馬異馬”,而不是一般人理解的“白馬不是馬”。
據說當時趙國一帶的馬匹流行烈性傳染病,導致大批戰馬死亡。秦國戰馬很多,為了嚴防這種瘟疫傳入,秦國就在函谷關口貼出告示:“凡趙國的馬不能入關。”這天,公孫龍騎著一匹白馬來到函谷關前,被關吏阻止。公孫龍道:“白馬非馬,怎么不可以過關呢?”官吏說:“白馬是馬。”公孫龍反問:“我公孫龍是龍嗎?”關吏愣了愣,但仍堅持說:“按規定不管是白馬、黑馬,只要是趙國的馬,都不能入關。”公孫龍于是娓娓道來:“'白馬’這個概念,分開來就是'白’和'馬’或'馬’和'白’,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譬如說要馬,給黃馬、黑馬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馬,給其他顏色的馬就不可以,這證明,'白馬’和'馬’不是一回事!所以說白馬就不是馬。”關吏被公孫龍這一通高談闊論攪得暈頭轉向,不知該如何對答,無奈只好讓公孫龍和白馬都過關了。“白馬非馬”這個中國哲學史上的著名命題,便由這個故事而來。
▲公孫龍提出“白馬非馬”論
除“白馬非馬”論外,公孫龍的著名邏輯學命題還有“離堅白”“二無一”“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等。“離堅白”是從分析“堅白論”開始。他認為一塊石頭用眼去看,只能看到石頭的白色,不可能知道石頭的堅硬;用手去摸,只能感知石頭的堅硬,而摸不出它是白色的。白色和堅硬不能結合在石頭里面,而應該相互分離,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離堅白”闡明了公孫龍的認識論。他認為,認識事物從感官開始,各種感官都有其局限性,只有在感官之“離”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才能“天下故獨而正”。
公孫龍的學說對孔子提出的“正名”等觀點形成了沖擊,遭到了儒家學派的指責。前299年,孔子的六世孫孔穿來到趙國與公孫龍相見。孔穿說:“我對于先生提出的'白馬非馬’論實在不敢茍同。如果你能放棄這種說法,我就拜你為師,做你的弟子。”公孫龍回答:“我聽說你寫了一本書叫《讕言》,你如果放棄了自己書中的觀點,你的弟子還向你學什么呢?'白馬非馬’論是名家的重要命題,我如果放棄了它,我也就沒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你要我放棄'白馬非馬’論,這是你在教我呀!而你又要再拜我為師,這合乎情理嗎?”公孫龍言辭犀利,孔穿一時無話可答。
齊國陰陽家鄒衍出使趙國,平原君提出讓他與公孫龍辯論“白馬非馬”的觀點。鄒衍說:“辯論是為了表明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使人困惑迷惘。辯論的目的應該是能讓勝者堅持自己的立場,輸者也能得到真理。那種糾纏不清而又咄咄逼人,總要讓別人認輸的做法,有損君子風度,我是絕不參與的。”鄒衍的話,從一個側面印證了公孫龍超強的雄辯口才和邏輯能力。時諸子各家普遍認為公孫龍為詭辯,又似乎無法在辯論中勝出。
▲資料圖:公孫龍雕像
公孫龍的學說,還有實際應用的事例。秦趙兩國在澠池會上曾訂立盟約:“秦之所欲為,趙助之;趙之所欲為,秦助之。”過了不久。秦興兵攻魏,趙欲救魏。秦王使人責備趙王不遵守盟約。趙王將這件事告訴平原君。公孫龍給平原君出主意說:趙可以派遣使者去責備秦王說,秦不幫助趙國救魏,也是違背盟約。秦使聽了,只好怏怏回國。
公孫龍的代表作為《公孫龍子》14篇,現僅存《跡府》《白馬論》《指物論》《通變論》《堅白論》《名實論》等6篇,為研究公孫龍和名家學說的重要著作。
公孫龍的學說現在看來,有很大的局限性,他形而上學地割裂了一般和特殊的關系,把一般和特殊的差別片面夸大,割裂了人的認識作用的統一性,結果導致了形而上學的詭辯。但這并不影響公孫龍對中國邏輯學的巨大貢獻和影響力。他正確揭示了形式邏輯概念論幾乎所有的豐富內容和最基本的思維規律,并開始把名實問題作為真正的邏輯問題來研究,使之成為一個獨立的知識領域,而不再是倫理政治的附庸。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孫龍是中國邏輯學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