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風輕云淡碧如洗”的網友說,除了張擇端之外,后世還有模仿之作,我本次就集中展現一下,大家可以對比欣賞。
第一個是,清院本,(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絹本,乾隆元年,清宮畫院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為了歌功頌德,表現太平盛世景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朝的山水畫,素來評價不高,很拘束,但是這套,圓熟細致,界畫嚴謹,也算是清朝院畫中的精品啦。先看:
鉍晶體
第二,明代,仇英,遼寧博物館《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有多本,掛名仇英之下,另有青州市博物館藏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 ,以及其他多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流傳有緒,一般認為仇英真跡。青綠重設色,顏色艷麗,構圖比例相對比張擇端的視野角度更寬闊,反映明代蘇州城的世俗生活情景,人物超過兩千,精心設置各種故事情形。
仇英名列吳門四大家,工筆那是超絕,雖然是文人畫的代表人物,但是對青綠山水畫,那是技巧及其成熟,工整細膩,典雅清麗,工而不板,細而不繁,妍而不媚。這是后世《清明上河圖》的最高水平,絕無第二,也是明代風俗畫的第一神品。
第三,這是掛名仇英的臺北故宮博物館《清明上河圖》,尺寸:34.8x804.2 cm
戲臺演戲、射柳、雜耍特技、走索及校閱,這是本圖新增情景。金明池競渡,龍池搶標的細節很到位。石青、石綠、朱砂、藤黃、胡粉及紫色等顏料,色彩濃烈瑰麗,雖然是摹品,也很有藝術價值。
還有多副《清明河上河圖》,限于篇幅,還要再做幾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