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陬(zou)邑(今山東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死于公元前479年。他是我國春秋末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先世原是宋國的貴族,因政治變亂,遷居魯國孔子年青時,當過管理倉庫和看管牛羊的小官吏。中年時代曾因魯國內亂,到齊國作高昭子的家臣,后來回魯國整理古箱和聚徒講學,創立了儒家學派。他五十歲時,當了地方官(中都宰),后升任為司寇(主管司法)“與聞國政三月”。后率弟子周游衛、陳、宋、蔡、楚等國。晚年回到魯國,繼續從事整理和傳授古籍的文化教育事業。他編訂了《詩》書等古代文獻,還刪修了魯史官所記的《春秋》,成為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鬃铀篮螅牡茏虞嬩浧溲哉摼幊伞墩撜Z》一書,是研究孔子思想學說的重要資料。
當時孔子所在的魯國,是西周典籍和文物制度保存得最多的國家,是公認的東方各地的古代文化中心,所謂“周禮盡在魯也”。孔子受其影響較深,因此他雖處于社會劇烈動高變化的時代,但政治思想的基本傾向是保守的。他站在維護舊制度的立場上,十分贊美西周的制度,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甚至還說:“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因此,他很重視維護西周的禮制,把春秋時代“禮壞樂崩”的社會現象看作是“天下無道”的象征,而加以抨擊,要求君臣父子都應格守周禮規定的名分,以嚴格親疏、貴賤、尊卑、上下的區別。
但作為思想家的孔子,是要比本階級的其它成員有遠見些。他為了適應現實,贊同在一定程度上對禮樂稍加修改。例如當時的禮帽,較之西周的傳統,已經有了一點改變??鬃诱J為這種修改,比過去節儉些,就說:“我從眾”,也就是同意了大家的做法。這是對禮制的細節的一種修正。從而主張禮儀與其奢侈鋪張,不如樸素儉約,喪禮與其專注儀式,還不如內心表示哀痛??鬃訛榱思m正“禮壞樂崩”的局面,挽救舊制度舊秩序的危機,他甚至也不反對對舊的禮制作某些改良。提出了“舉賢才”的主張,要求在不觸動舊制度根本利益的前提下,從下層貴族中選拔一批較有徳才的人來參與政事,以適應當時階級關系的變動。另外,他還主張以德禮為治。強調要“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即采用套道德禮制來加強對人民的思想統治。以圖改善統治者和人民的關系,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鬃舆@種對舊禮制作某些修改的政治思想主張,正是春秋末年的社會矛盾在他思想上的反映。
與孔子德禮為治的政治主張緊密相關的,還有他的“仁”的道德倫理思想學說。這是孔子思想體系中最具有特色的重要內容。“仁”這個詞在孔子以前已經常被人使用但作為哲學思想范時而提出,是從孔子開始的。在論語中,孔子多次談到“仁”,從不同的角度描述他心目中的“仁”的內容,并一再將“仁”與“愛人”聯系起來,把“仁”作為他最高的道德標準。但孔子的“仁”的道德倫理思想學說是有顯明階級性的,他在統治階級內部推行“仁”,并把它作為貴族之間處理彼此關系的道德原則。他是從唯心主義觀點出發,把當時經常發生在貴族之間破壞周禮和犯上作亂的“無道”行為,看作是貴族之間彼此不能相愛的結果。因此,他
特別強謂“仁”就是“愛人”。在貴族中大力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恕”之道。企圖通過這些“仁”的道德具體內容的實施,以維護周禮所代表的統治秩序和政治制度。這就是孔子所謂“克己復禮為仁”的真實含意。
孔子在被統治階級中提倡“仁者愛人”的道德說教,則主要是使人民群眾就范的欺騙。但也要看到,隨著人民群眾起來反抗統治階級的殘暴統治的斗爭日趨高漲,奴隸的解放和勞動者地位的提高已成為歷史發展的趨勢,這時統治者如若??啃陶蚊竦母邏菏侄?,已不足以維護其統治。故孔子提出以德禮為治的政治主張,勸告統治階級要講求“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惠則足以使民”,“使民如承大祭”等“仁”的內容。他是從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出發,要求統治者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要有個限度,“論語》中說:“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并說“斂從其薄”。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孔子及其弟子們主張“養雞取蛋”而反對“殺雞取蛋”。在這里,孔子勸告統治階級要對勞動人民講“仁”,并不是對人民群眾發什么善心,而是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著想,以適應階級斗爭形勢的變化,級和階級矛盾。當然,勞動者爭得身份地位的提高,是廣大勞動群眾通過不屈不撓的階級斗爭推動社會歷史進步的結果。但在孔子“仁”的思想學說中,卻首先反映了這一社會歷史的進步。因此,對于孔子“仁”的思想學說,應作具體分析和評價。
孔子的天道觀,基本上還是維護股周以來的傳統思想,認為“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是人的死生禍福的主宰者。他信從天命,認為天命有絕大的權威,不可抗拒。例如他說:“獲罪于天,無所禱也?!币虼?,他提倡“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宣揚“死生有命,富貴在天”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宿命論。但自西周末年以來,隨著政治危機的出現,信仰天命的傳統思想也隨之發生了動搖,孔子在天道觀上也呈現出些矛盾,他一方面說要對鬼神祭祀;但另方面他又表示懷疑,故強調“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并且主張“敬鬼神而遠之”,表示對人事和現實的注意。
孔子在認識論上也存在著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具有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基本傾向,另ー方面,又強調后天學習的作用。在唯心主義先驗論方面,如他承認“上智與下愚不移”對認識來源的根本間題的看法,他認為有“生而知之”的天オ。如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因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边@就是說,生來就具有天賦知識的人,是最上等的;通過學習才具有知識的人,是次一等的;在實踐中遇到困難后再學習的人,又次一等遇見困難仍不學習的,就是最下等的民了。在這里,孔子既承認世界上有所謂“生而知之”的天才,是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并且還從認識論方面劃分了人的等級,反映了他固有的尊卑貴賤的傳統觀念。這對后來孟子的“良知良能”的唯心主義和董仲舒、韓愈的“性三品說”(人的天性分為上、中、下三等,叫“性三品”)都有直接的思想影響。但另一方面,孔子卻從來不認為他自己是“生知”,也沒有說過哪一個人是“生知”的。反而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辈⑶疫€說:“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非常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人的德性、知識都是從平時的學習中得來的,與他的“生知”的先驗論發生了矛盾。因此,對孔子的哲學思想,也要作具體分析。在批判他的唯心主義先驗論的同時,對其認識論中所提出的合理因素,也要實事求是地予以適當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