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讀《寫作課》這本書,里面的內容全是關于小說寫作,于是耐著性子讀完,也算是彌補了小說寫作知識的欠缺。
這本書的作者艾麗斯·馬蒂森,是美國人,有22年寫作課教授經驗,她寫的這本書被稱為不教條、不取巧、不淺嘗輒止的文學創作指南。
這里我結合自己的感悟,梳理出5個最基本的小說寫作技巧。
01 小紅帽就該遇上大灰狼,學會制造麻煩。
小紅帽去外婆家看望外婆,卻遇見了大灰狼。這讓原本很順利的事情變得一波三折。
這個故事的作者為什么要這么寫呢?難道事情進展順利不好嗎?
在《寫作課》這本書里,作者舉了一個去洗禮會的例子。作者去超市排隊結賬時,聽到了后面一個人問收銀員:“洗禮會你去了嗎?”
“去了。”
“有什么好玩的事嗎?”
“沒有?!?/p>
“啊,我想那是……好事吧。”收銀員說道。
然而作者作為一位創作者,她認為不管對洗禮會本身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如果把這個洗禮會寫成故事,沒什么事情發生就算不上好故事。
因為麻煩和沖突才是故事的靈魂。洗禮會就該有戲劇性事件發生,小紅帽就該遇見大灰狼。
02 主線清晰大過錦上添花,不要舍本逐末。
作者在一次寫作課中,拿著一位同學的作品,告誡這位同學:“你的小說缺乏事件支撐?!痹撏瑢W表示知道了,結果,他在原本優美傷感的作品中加入了意外死亡和毀滅性的火災。
作者看了作品,了解到,他確實寫出了人物在厄運之下的彷徨和無助,對人物心理的刻畫也很敏銳,但這一切都無法彌補過于聳動的時間帶來的弊端。
后來作者引導這位同學在構思禍事時別太夸張,要能激發人物做出反應,但又不至于讓生活停擺。
就拿這位同學的作品來說吧,小說第一章就有厄運降臨,這個開頭還算有意思。接下來呢?如果你繼續用二百頁的篇幅來寫災難怎樣毀滅了一切,就不太好了。因為它會破壞了整個小說的情節布局。
在小說中設置困境是為了激發出人物最真實的特質,而不僅僅是將他們推入絕境。如果因為困境的設置導致主線不夠清晰,那就有點舍本逐末了。
03 少一些心路歷程,人物得行動起來。
作者表示在她剛學習寫作的時候,常常會陷入這樣一種體驗:特別執迷于在小說中展現內心的想法和情感,甚至認為這種描寫多多益善,不理解為何要費力展現其他方面。
后來,當她教寫作課時,發現很多學生也傾向于刻畫那些沒有行動力的“被動式”人物,不愿刻畫人物的行動和相關事件。
但是,寫作經驗告訴作者,人物心里想什么,一定要結合行動表現出來。
你說你開心,但開心只是一種內在情緒,僅憑情緒是無法撐起一個完整的故事的,同理,你悲傷,但你的悲傷被動而低調,沒有事件的輔助,也成不了一個故事。
同時寫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論是人物的行動,還是諸如暴風雨、洪水或失火之類的火災,總之,一定得發生了什么并引發了某些懸念,才能吸引讀者讀下去。
04 賣關子是一門學問,保持“不確定”的吸引力。
這里的賣關子,主要是指在作品中設置懸念。說它是一門學問,是因為懸念不能胡亂設置,要考慮到故事情節的發展,和讀者的接受程度。
作者認為用一兩個直陳事實就能揭曉的懸念沒有必要,有價值的懸念自然會讓讀者覺得很緊張很刺激,但如果事先沒有埋下伏筆就開始揭秘是斷不可行的,事先極盡渲染然后草草收尾也不可以,讀者會為之前的等待憤憤不平。
此外,拖延太久遲遲不揭曉也會引發讀者不快,等待的時間越長,所揭示的謎底越得趣味橫生、出人意料才行。
最后作者還提到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小說的敘事者自始至終都對謎團心知肚明,但讀者卻一直被蒙在鼓里,這樣的懸念才是最讓人無法接受的。
對于這一點,如果執意要這么做,作者建議需要小心謹慎并保持頭腦清醒,要么選擇一個稀里糊涂的人物作敘事者,要么選一個不善言辭的人,要么讓敘事者直接表明自己要講故事,這樣才不至于讓讀者有一種“被?!钡母杏X。
05 克服對角色的保護欲,具備“虐待才智”。
每一個寫作者都知道小說創作源于生活,很多人物或事件在現實生活中都有原型。有的寫作者甚至以自身或親朋好友作為原型。
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寫作者在設置人物行動或者事件時不愿花費太多筆墨,他們擔心那些虛構出來的壞事情在現實中應驗。
倘若這個人物原型是姐姐,寫作者當然不希望他遭遇傷痛、劫掠、背叛、遺棄或欺騙,也不會讓她去做傷天害理的壞事。相信親朋好友們知道自己被作為小說原型,也肯定是不希望這個人物死于癌癥或搶劫。
所以,作者建議如果創作小說的話,一定要基于虛構。
如果寫作過程中,真的遇到以自身在現實生活中的過失、遺憾或糟糕的經歷為原型時,那也要鼓起勇氣來承受舊事重提的痛苦。
此外,對于親手創造的虛構人物,也要適當下狠手,即要有具備一種“虐待才智”。因為只有人物不斷犯險、飽經滄桑,故事才好看,長篇小說尤其如此。
關于寫作那些事兒,艾麗斯表示,作品的獨創性和意義取決于你能在多大程度上釋放內心的想法,以及那些你自己都未能察覺且不愿面對的潛意識。
所以,掌握技巧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挖掘出內心深處的故事,并堅持寫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