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國創建于武則天武周時期,存在了229年,被唐末五代興起的契丹遼國所滅,曾經繁盛一時,被稱為海東盛國,是中國東北亞地區繼高句麗之后出現的第二個比較強大的政權。
渤海國是靺鞨人創建,這是自古以來就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間土著居民,商周時期叫肅慎,也就是后來的女真。當年唐高宗李治滅亡高句麗之后,作為懲罰,把依附于高句麗的一部分靺鞨人西遷到了營州(現遼寧朝陽),在這里生活了近三十年。
之后武則天篡唐建立武周后,營州附近的契丹等族反叛,聲勢浩大,攻占了周邊多個州郡,武則天鎮壓不力,后來借助后突厥力量才得以平叛,史稱營州之亂。
靺鞨人參與了這次叛亂,在大勢已去之后東逃,途中在武周軍追擊下損失很大,新的靺鞨人首領大祚榮在天門嶺擊敗了追擊的武周軍,才得以穩定局面。
之后武則天和后突厥關系破裂,契丹被鎮壓后投奔了后突厥,中原和東北靺鞨人勢力之間被契丹人分隔,武則天就無法再次派兵討伐這些叛逃的靺鞨人。借此機會,大祚榮不久之后成立渤海國,初期叫“震”國。
武則天的武周時期周邊情況很是不理想,一直在與吐蕃、后突厥進行戰爭,而且敗多勝少。大祚榮立國之后,先依附后突厥成為藩屬國,又投奔了新羅,周邊各個勢力都沒有對大祚榮用兵,這才使渤海國、當時的震國得以修生養息并逐漸發展起來。
所以說,渤海國成立是由于武則天當時對各羈縻勢力統御不力,并且用人失誤錯過了平息戰亂的最佳時期,才使小事變大事,大事變成子孫后代也解決不了的大問題。
(靺鞨人搶婚傳統)
渤海國初創的時候絲毫沒有與中原政權為敵的想法,依附后突厥和新羅也都是為了自保。后來武則天退位,唐中宗李顯派遣使者找到了大祚榮,大祚榮內附唐王朝,并派遣質子到了長安表示誠意,當然,可能也派人到了后突厥或者新羅,畢竟古人兒子多,再有幾個大國也夠分。
之后唐玄宗時期,渤海國大祚榮接受了唐王朝的冊封,正式成為大唐羈縻國,其領土設立了忽汗州都督府。這就出現了一個怪異的情況,渤海國同時是后突厥、唐王朝和新羅的屬國,而新羅又是唐王朝的屬國,這就是大國夾縫中小國的無奈。
隨著唐王朝和后突厥冷戰日益激烈,當時大唐正走向盛世,而后突厥日益衰落,雖然雙方沒有爆發直接軍事沖突,但對周邊勢力的爭奪更加激烈,尤其是東北和外東北地區的契丹、渤海、室韋和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之前依附后突厥,后來派人到長安請求內附,唐玄宗李隆基接受,在黑水靺鞨領地設置了黑水都護府,把唐王朝的勢力范圍擴展到了外東北黑龍江下游地區。而這時唐玄宗為了讓渤海國從東方壓制契丹,把安東都護府從遼東撤回到了中原,這就給渤海國新任國王大武藝一個錯誤的信號,以為唐王朝與后突厥爭斗失利,并要放棄遼東。
大武藝作出一個錯誤的決策,在大國之間選邊站隊,并且選擇了后突厥,渤海國開始與唐王朝發生沖突。沖突的理由就是黑水靺鞨,這個與渤海國同是靺鞨一族,與大唐并不直接接壤,大武藝把黑水靺鞨視為自己囊中之物,不想讓黑水靺鞨跳過自己與大唐直接聯系。大武藝這個決策內部也沒有達成共識,曾在大唐做質子的他的弟弟大門藝激烈反對,反對無效后投奔大唐,史稱“大門藝奔唐事件”。
之后大武藝變本加厲,出兵制服黑水靺鞨之后,海陸兩路入侵大唐,雖無戰略勝利,但也對大唐造成一定傷害。在李隆基發現需要重視渤海國這個邊陲小國的時候,發生了后突厥內亂、可汗和權臣自相殘殺而死的突發性事件,大武藝立刻意識到自己選擇錯誤,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開始與大唐親善,并捉拿了后突厥的使者送到長安,雙方關系恢復,并一直持續了多年。
(中晚唐的唐朝疆域)
安史之亂時,渤海國沒有參與,得到唐王朝的肯定,升格為渤???,雙方一直維持這中關系。渤海國雖然對唐王朝稱臣,但內部保持了較強的獨立性,國主在國內也被稱為皇帝,并依靠與唐王朝和周邊新羅、倭國貿易取得經濟上的發展,被稱為海東盛國;
唐王朝中后期,在遼東地區的統治日益薄弱,渤海國乘機逐步擴張到了遼東地區,這也是渤海國最強盛的時期,周圍無論是大唐、回鶻還是新羅,都沒有對渤海國用兵,保持了這一地區近200年的和平。
五代十國期間,契丹遼國興起,滅亡了渤海國,出兵理由之一就是當年營州之亂時渤海國人背叛了契丹先行逃走,歷史繞了一個229年的圈,又回到了原點。
(渤海國開國國王大祚榮)
最后要強調兩點:
第一,渤海國立國時是以靺鞨人為主,其他還有漢族、契丹等各族人參與,也包括被滅亡的高句麗人,但不能說渤海國與高句麗有血緣或文化上的傳承,它們是兩個各自獨立的政權,更不用說高句麗和后來的高麗同樣幾乎沒什么關系;
第二,渤海國是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少數民族政權,雖然有一定獨立性,但屬于唐王朝的藩屬國或羈縻勢力,受中原文化影響很深,是中國古代歷史的一部分。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