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荀子和孟子關于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的論爭從儒教存在就是一直存在的,他們本來是分層的,社會上層一般信奉人性本惡,由此形成宗教來控制人們的思想,他們被稱為道家,社會中層以下一般信奉人性本善,意圖使人們服從于宗教,教導人們接受宗教的控制,他們作為道家的助手存在,被稱為儒家。
從職能上講,道家人物相當于是醫院的醫生,儒家人物相當于是醫院的護士。
而宗教的教主,就是帝王,也就是現實社會的“神”,也可以叫“大巫”,叫“人王”。
從職能上講,帝王相當于醫院的院長。
道家主要協助帝王解決宗教以及隨之而來的統治合法性問題,儒家則偏重于協助帝王及道家解決世俗管理問題,溝通宗教的天與民眾的地。
一句話概括,天是宗教的天,“神”是應該杜絕“人”性的,應該人性本惡。
地是民眾的地,“人”是應該杜絕“神”性的,應該人性本善。
按現在的概念,道家主張,作為“神”的帝王,應該以人的社會屬性為主要特征,所謂“神”性,就是人的社會屬性。
儒家主張,作為“人”的民眾,應該以人的自然屬性為主要特征,所謂“人”性,就是人的自然屬性。
本來荀子跟孟子對人性的論爭應該風馬牛不相及,荀子本來應該作為儒教祭司階層---道家人物存在,但他應該存在的晉國已經亡國,他現在只是趙國的落難貴族,而他學的是道家的黃老學術,這種學術的特點是道儒兼修,剛好可以發揮其儒家專長,所以他自承儒家,與孟子同樣成為了儒家人物。
這樣,人性善惡就成為了儒家辨論的話題。
而隨著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道家思想被朝廷驅逐出廟堂,儒家在儒教中老三的地位上升為老二,直接接受帝王的領導,人性善惡問題也就成為了全民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