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三國熱”開始“出口轉內銷”,日本人把《三國演義》看成“商戰秘笈”,國內也逐漸把《三國演義》不在視為娛樂而是看成“管理學著作”。不過,許多人不愿意讀《三國志》或者《資治通鑒》,也就被羅貫中的“移花接木”所誘惑。趁著傍晚閑暇,談談最容易被蒙騙的12個“三國”謊言。這些年查明“桃園三結義”與洗白曹真的文章太多,本文也就不再重復。
1、曹操首倡義兵
其實“首倡義兵”的是東郡太守橋瑁,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年)“詐作京師三公移書與州郡,陳卓罪惡”,提出“見逼迫,無以自救,企望義兵,解國患難”。羅貫中把東郡太守橋瑁“首倡義兵”之功移花接木給曹操,這比羅貫中把孫堅斬華雄之功移花接木給關羽更厲害,畢竟后者是“匹夫之勇”,前者是“國士擔當”。
2、十七路諸侯討伐董卓
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討伐董卓的盟軍一共有“十一路諸侯”,這就是渤海太守袁紹、河內太守王匡、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后將軍袁術。羅貫中增加了北海太守孔融、西涼太守馬騰、徐州刺史陶謙、北平太守公孫瓚、長沙太守孫堅、上黨太守張楊。羅貫中增加的6鎮諸侯只有孫堅后期趕到參加作戰,其他5人沒有參加,甚至馬騰遠在西北如何越過董卓控制區參加會盟?曹操是驍騎校尉,沒有自己的地盤,依附于袁紹很難說是一鎮諸侯。
3、陳宮因為呂伯奢背叛曹操
按照《資治通鑒》記載,陳宮是曹操部將,曾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勸曹操在兗州刺史劉岱戰死后奪取兗州,“州今無主,而王命斷絕,宮請說州中綱紀,明府尋往牧之,資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業也”。興平元年(公元194年)陳宮背叛曹操,則是因為“前九江太守陳留邊讓嘗譏議操,操聞而殺之,并其妻子”,導致兗州名士擔心曹操亂殺無辜而恐慌,這其實是一次兗州世家大族集體背叛曹操迎立呂布的行為。
4、郭嘉壓制司馬懿
一些“小說家”描述郭嘉自認為可以壓制司馬懿,甚至臨終勸曹操殺死司馬懿。這些“小說家”其實與《新三國》的編劇朱蘇進一樣沒讀過多少三國的書,要知道郭嘉病逝是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司馬懿出仕是在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兩人都素未謀面,郭嘉豈能未卜先知?何況郭嘉出身寒門,司馬懿出身世家大族,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還是曹操擔任洛陽北部尉的“貴人”,郭嘉何德何能壓制司馬懿?
5、太史慈參加群英會
太史慈一直被稱為江東頭號猛將,羅貫中讓太史慈盡情表演了群英會、赤壁之戰、合肥大戰,其實太史慈早在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就病死了,沒能參加兩年后的赤壁大戰。太史慈臨終那句“ 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長使英雄淚滿襟。
6、曹操挾天子即擔任丞相
按照《資治通鑒》記載,曹操在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挾天子以令諸侯”時職務是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后來擔任司空,行車騎將軍事,地位在大將軍袁紹之下。稱曹操為“司空”才是正理,官渡之戰前陳琳幫袁紹寫檄文痛罵曹操也是說“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匄攜養,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所以建安年間就稱曹操“丞相”不妥。《資治通鑒》記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罷三公官,復置丞相、御史大夫。癸巳,以曹操為丞相”,這說明直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第十三年才擔任丞相職務,一些人也認為此時曹操開始有謀逆之心。
7、曹操敗走華容道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從華容道逃走。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操引軍從華容道步走,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劉備、周瑜水陸并進,追操至南郡。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沖將軍樂進守襄陽,引軍北還”,根本沒有提到關羽等人什么事。一些人大談“關羽如果華容道不放曹操會如何”,答案很簡單,曹操從華容道逃走根本沒有遇到劉備軍隊,關羽是按照羅貫中的安排而不是劉備或諸葛亮的安排出現在華容道。
8、蔣干過江盜書
蔣干過江游說周瑜,按照《資治通鑒》的記載是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即赤壁之戰第二年的事。“曹操密遣九江蔣幹往說周瑜。幹以才辨獨步于江、淮之間,乃布衣葛巾,自托私行詣瑜。”結果當然是周瑜明確告訴蔣干“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張共生,能移其意乎?”蔣干也就放棄了游說周瑜投奔曹操,而且“還白操,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間也”,曹操也就沒有繼續。
9、馬超為父報仇反曹操
許多人都認為馬超是因為父親馬騰被曹操殺了所以起兵反曹操,其實按照《資治通鑒》記載,馬超起兵反曹操是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三月,而曹操族滅馬騰則是在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夏,五月,癸未,誅衛尉馬騰,夷三族”。本來馬騰帶著家眷到了曹操那里還被封為九卿之一的衛尉,就因為馬超叛亂而被曹操族滅。
10、張任射殺龐統
龐統的意外身死讓許多人感到遺憾,歸責為張任。其實張任很冤枉,因為張任比龐統先死一年。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璝、張任與璋子循退守雒城,備進軍圍之。任勒兵出戰于雁橋,軍敗,任死”。龐統之死則是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圍雒城且一年,龐統為流矢所中,卒。”
11、關羽單刀赴會
其實單刀赴會的不是關羽而是魯肅,《資治通鑒》記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魯肅欲與關羽會語,諸將疑恐有變,議不可往”,“乃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以不返三郡”。關羽的說辭很可憐,“烏林之役,左將軍身在行間,戮力破敵,豈得徒勞,無一塊土,而足下來欲收地邪”,認為劉備“打醬油”也有功勞。魯肅則認為“不然。始與豫州覲于長阪,豫州之眾不當一校,計窮慮極,志勢摧弱,圖欲遠竄,望不及此。主上矜愍豫州之身無有處所,不愛土地士民之力,使有所庇廕以濟其患;而豫州私獨飾情,愆德墮好。今已藉手于西州矣,又欲翦并荊州之土,斯蓋凡夫所不忍行,而況整領人物之主乎!”,關羽無言以對。劉備擔心曹操南下而與孫權劃江而治,“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
12、呂蒙殺關羽
其實關羽是孫權所殺,呂蒙則是孫權一手提拔的愛將,只有《新三國》那批文盲才會弄出一曲呂蒙不顧關羽嚴令殺死關羽從而被孫權所殺,這些“文盲”眼中孫權這種胸襟還能作保江東被曹操佩服?《資治通鑒》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關羽自知孤窮,乃西保麥城。孫權使誘之,羽偽降,立幡旗為象人于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才十馀騎。權先使硃然、潘璋斷其徑路。十二月,璋司馬馬忠獲羽及其子平于章鄉,斬之,遂定荊州”。關羽曾投降曹操后來反叛,差點逼得曹操遷都河北,這也讓孫權不敢接受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