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屬于群性組織,或言:“君子慎獨,小人慎群”,其實,為人當兩者皆納,群慎,獨亦慎,從慎群到慎獨,其之謹慎,是一種人性品質要求,是一種社會道德要求,是一種他律自律要求,是在群體生活之中或者獨處暗室之時所顯出的一種表里如一的自我約束、自我控制、內心寧靜、淡泊致遠的精神狀態(tài)。
人之所存狀態(tài),不過群居與獨處耳,故人之所蒞憯吝,不過在群言失與獨處行過矣。古之王天下之圣賢,之所以能治國安邦平天下者,乃上應天道下順民心矣。天道浩浩,地道茫茫,人道蕩蕩,然偏悖者居多,行之者寡矣。《中庸》曰:“國之將升,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中國歷經(jīng)百年圖治,瑞相漸華,然國民之群慎言獨慎行之教,尤待膏澤。
慎群易,他律易成,在一個群體中,由于大眾的相互監(jiān)督、相互鞭策、相互鼓勵激勵等原因,每個獨立的個體在大環(huán)境的壓力下,相互遷就,高度自覺,言行收斂,大家按照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或者集體規(guī)章、制度、原則等為人行事,不做出格恥己之事,不做害群之馬,努力做到群體中的謹小慎微---即“慎群”比較容易成就。但在獨居一隅之時,依如頭上三尺有神明,做到“慎獨”—— 即謹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等,卻不是一般常人功夫之所能及的。是故,從慎群到慎獨,足見其個人的修養(yǎng)功夫的由淺入深。
但不管慎群還是慎獨,必須從慎始做起。面對滾滾紅塵之浩蕩,面對名利財色之誘惑,往往點滴星火可能燎原,對于正念可能向邪欲遷流苗頭要有堅定的意志認識,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線”,從根本上自覺地不越雷池一步,也不存卻僥幸之心,此為何等之難!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以超然之心行紅塵之事,以無住之心行人間之事,當今時代難于上青天!這不僅需要個體意志的堅定,更需要國家教育政策的徹底改變及思想導向的正確調整。
國家教育之目的,不是培養(yǎng)勞動大軍,而是首先將國民培養(yǎng)為合格公民,然后再將其培養(yǎng)為合格的勞動者。合格公民之培養(yǎng),需要文化教育,合格勞動者之培養(yǎng)需要知識教育。中國百年來文化教育的喪失和知識教育的興起是當代中國思想亂象的根源所在。慎群與慎獨,需要個體內心改造與國家思想導向相互配合,猶如一池污水,水中之物焉有不染之理,蓮花出污泥而不染,此言不錯,但其莖根卻依在污水之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