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我對弗洛伊德的結論興趣不大。因為每個人對精神分析稍有了解的人,對這些結論都耳熟能詳:欲望的滿足(無意識欲望和兒時欲望)、戀父戀母情結等等。
我好奇的是,弗洛伊德到底是如何解夢的。但是查了很多二手資料,都沒能得到理想的答案。幾乎所有的研究都在引用弗洛伊德的研究結果,對其過程,語焉不詳。
《夢的解析》第二章的內容是夢的解析方法。可是,在各種正式的研究資料中,這一章似乎離奇的消失了,大多研究都在引用弗洛伊德的研究結果。
在第二章,弗洛伊德首先建立了一個假設:夢是可以解釋的。然后,介紹了非科學界的兩種常用方法,一種是將夢看做一個整體來進行整體解讀,另一種則是將夢分成一個個片段來解讀。【后面的解夢步驟,弗洛伊德基本上采用了第二種方法,片段化的來解夢。】
弗洛伊德的解夢過程,是將夢作為一種癥狀,利用夢來追溯做夢者的得病源頭,由此加以治療。
那么,如何追溯這種病源呢?如何讓源頭浮現出來呢?
在此,弗洛伊德介紹了一種方法——“自我觀察”(非批判的自我觀察,是一種讓意識自由浮現的過程)。
再三的叮囑病人:注意自己心理上的感受,減少批判。精神分析成功與否,關鍵在于他是否能夠將涌上心頭的感受完全說出,而且其中不能夾雜自己的批評判斷。
【也就是說,僅僅只是看著自己的念頭,不加判斷的看著。我想,這種方法進行自我治療會更加有效吧,畢竟很多念頭自己更加清楚,還有些確實并不愿意說出來。這些閃現的念頭應該與后來所說的潛意識有所關聯。安靜下來,確實會發現無數念頭在涌出。我們自己不去思考,也有念頭會一個個冒出來。】
在此,弗洛伊德還專門強調了“自我觀察”與“自我反省”的不同。
反省時,人們神色凝重,眉頭緊鎖;
觀察時,人們悠閑飄逸。
而且弗洛伊德還重點說明,自我觀察和人們入睡前的狀態接近,人們減少了批判,由此各種意念不受控制的涌上心頭。
為了證明這種自我觀察力的重要,甚至還引用了著名詩人席勒的長篇累牘——認為這種自我觀察力是創作的源泉。
【在普通人眼中,似乎更加注重反思。沒想到弗洛伊德卻對自我觀察如此贊賞。】
弗洛伊德認為,這種非批判的自我觀察,并不難做到。大多病人,可以在第一次指導后,輕易做到。而弗洛伊德自己,能夠一一記下閃過心頭的念頭。批判越少,自我觀察能力越強。
【人們都說榮格受東方佛教和道教的影響至深,在我看來弗洛伊德這種“自我觀察”與佛家的“觀心”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可惜資源有限,目前對于弗洛伊德這種方法來由仍是未知。】
這里所論述的“自我觀察”法,在后來的論述中,基本上都消失了,被“自由聯想”這個詞所替代。在我看來,在弗洛伊德的意思,“自由聯想”仍然是“自我觀察”,是對于夢的片段的一種自由浮現的意識,絕非有意識的去聯想,這似乎是很難理解的兩個概念。
韋伯詞典對于自由聯想的定義比較清楚,在此做一借鑒。
自由聯想(Free association)
1a : the expression (as by speaking or writing) of the content of consciousness without censorship as an aid in gaining access to unconscious processes especially in psychoanalysis.
不加審查的內容表達過程,能夠幫助進入無意識狀態,尤其是應用于精神分析。
1b : the reporting of the first thought that comes to mind in response to a given stimulus (such as a word)
對一個給定的刺激(如一個詞)反應而想到的第一個想法的報告。
2 : an idea or image elicited by free association 自由聯想的想法或圖像
3 : a method using free association 一種使用自由聯想的方法
琢磨好久,終于理解1a和1b是完全不同的兩個過程。1b是有意的去聯想,而1a沒有。弗洛伊德的辦法是1a,而很多人理解成了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