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伯恩哈特(1824~1871年)是奧地利最著名的畫家之一,他讓人驚嘆的浪漫主義風景畫集中在湖泊和山嶺的美麗上,尤其是只有一個真正的登山者才可以探索到的險峻山口和頂峰,還是個小男孩的時候,伯恩哈特的藝術才能就受到哥列卡大主教的欣賞,他安排少年去克拉根福的學校學習。
年輕的藝術家很快建立起自己的聲名,在接下來的20年主宰了奧地利的風景畫市場,他使用的筆名是“伯恩哈特”(真名博爾納特的德語版),伯恩哈特尤其喜歡登山,頻繁地嘗試去捕捉那些可以前往的世界最高山峰的驚人美景,油畫《大格洛克山一景》是以他在山邊畫的速寫為基礎創作的幾幅油畫之一。
被閃耀的雪覆蓋著的特色鮮明的景觀展現了奧地利最高的山峰——大格洛克山的壯麗,他被這座山峰不可褻瀆的莊嚴迷住,在1857年到1859年之間八次攀登此山,除了自然風景,伯恩哈特還被委托去畫那些即將荒廢的奧地利城堡和紀念碑的細節,1855年前,他創作了一系列共197幅細節素描,他去世的時候留下約1200幅油畫,超過70本素描。
伯恩哈特的遺產是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捕捉了奧地利的自然和人為之美;澳大利亞的風景畫在19世紀50年代突然涌現,因為當時的淘金潮吸引歐洲的藝術家前往澳大利亞,同是奧地利出生的畫家圭拉耳德(1811~1901年)在1852年來到澳大利亞,正是格勞夫(他被廣泛認為是澳大利亞風景畫之父)去世后不久。
圭拉耳德筆下的《科修斯科山北峰東北景》的構圖畫風和伯恩哈特的《大格洛克山一景》近似。圭拉耳德和格勞夫一樣,受到克羅德與普桑作品很大的影響,但他后來成為以弗里德里希為典范的德國浪漫主義高潮的擁護者,到了1863年,圭拉耳德成為了殖民地最好的風景畫家。
伯恩哈特作品《大格洛克山一景》
作為典型的浪漫派,他把山景描繪成沒有被人接觸的荒野,這是那些希望反抗19世紀城市化的畫家普遍鐘愛的主題,《科修斯科山北峰東北景》這幅畫中,相較于可畏的背景,前景中的一些人物顯得渺小和微不足道,而對光和陰影的仔細對比強調了自然的崇高,它們也暗示了圭拉耳德早年和稱為拿撒勒派的德國藝術家團體的聯系,
圭拉耳德作品《科修斯科山北峰東北景》
這些人是中世紀制圖法的熱烈支持者,他們相信自然更容易把人引向上帝,從1870年開始,圭拉耳德有11年的時間在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的繪畫學校教書,之后他移民到英格蘭,圭拉耳德的藝術和寫作在今天有著特別的歷史意義,它們記錄了淘金業和城市化改變澳大利亞風景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