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研究中華民族的姓氏文化。如果研究中國的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中華文明的社會治理結構,實際上是建立在中國的姓氏文化的基礎上。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斷裂了150年。自西方文化進入中國以來,也就是科學文化進入中國以來,我們采取了全盤西化的文化路線,傳統文化幾乎處于被排斥的地位,這個是其一。其二即使是進入我們主流的中國傳統文化,也已經被西方的文化所肢解,所以,現在從學校里面所接受的中國傳統文化,實際上已經被西方的學術范式所篡改,或者說所肢解的文化。
今天,我來介紹一下姓氏文化的結構,使得大家對中國的姓氏文化有一個較為框架、梗概的一個認知。
我們知道人類都面臨著三個重大的關系,一切文化和文明都建立在這三大關系的處理上。第一層關系叫做人與自性的關系,或人與神、道、空性的關系,儒家就是解決人心與道心的關系。儒家所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也就是人心與道心如何能夠和合一,這是人類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無論是東方人、印度人還是西方人,都要面臨這樣的問題。它構成了我們的信仰與宗教。第二個是要解決人際關系問題,人與他人,人與社會。我們要建立這樣的人際關系。第三個關系是人與物的關系,我們面對自然界和我們創造的財富,如何處理人與物的關系。任何一個人都處在這三重關系里面。
人類有三大文化體系。一是西方的科學文化體系,二是印度的禪學文化體系,三是中國的易學文化體系。在三大文化系統里面,處理三種關系的態度有所不同,依此形成文化差異。印度文化起源比較早,他們是以人與自性的關系來統攝其他的兩者關系,所以它建構的社會是“宗教社會”,它所形成的社會結構叫做“種姓社會結構”,而“種姓結構”的核心實際上是宗教,也就是由人和神或人和自性的關系決定其他兩種關系。種姓隔離是印度社會的特點。這個是印度社會。
西方社會一開始就把人與物的關系放在首位,或者說人與財富的關系作為社會文化與文明建構的基礎,他們以財富和權利的擁有,劃分社會結構。所以西方社會是“階級社會”,社會劃分為有財產的和沒有財產的,有權利的和沒有權利的,階級對立是西方社會的顯著特點。所以以人與物的利益統攝其他的兩個關系,這個是西方社會的情況。
中國是以人與人的關系作為基礎,來統攝其他兩個關系。中國的文化和文明,是建立在人際關系的血緣關系的基礎上。信仰的人與自性,利益的人與物都是由血緣姓氏關系來統攝。
我們知道,中華文明是因炎黃會盟而建立(實際上還有蚩尤),以會盟為基礎建構國家形態,奠定文明。這個文明結構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們學過西方的歷史,就知道它由原始社會進入到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未來還要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我們接受的都是這樣的史觀和印象。在我們中國則不同。三個部族交戰之后,勝利者沒有把戰俘和失敗者變成奴隸,而是采取了共和,就是我們歷史上說的合符會盟。即使是戰敗者蚩尤,勝利者也沒有把他的部族殺掉,也沒有把他變為奴隸,而是允許他自由遷徙,他們就是現在的嶺南人,就是我們的苗民,苗民的祖先就是蚩尤部的“九黎”,“黎民百姓”的概念由此而來,百姓就是炎黃得姓的部族,黎民指的是沒有得姓的九黎。中華文明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在這個基礎上,中國形成了“部族共和”的文明體制,后來演化出夏、商、周三代的“貴族共和”文明體制,以至于秦以后的“君臣共和”體制,這些體制都是建立在最初的合符會盟的基礎上。炎黃會盟以后,中國文明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形成了血緣共和體,姓氏是血緣文化系統,是血緣文化的符號。
黃帝以前,中國是母系社會。那個時候有文化,沒有文明。建立了國家以后,才形成了文明。所以我們的姓仍然有母系的痕跡,凡是我們姓氏里面帶女字旁的都是母系原始流傳下來的姓氏,從父系以后我們改成氏族。為什么要區別血緣系統?皇帝說:“同姓結婚,其子不繁。”所以,在我們的姓氏社會,同姓是不結婚的。當然,現代遺傳科學也可以證明。所以中國社會群體劃分是依托于血緣姓氏而劃分。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利益。我們建構的社會叫做“百姓社會”。基于農耕文化,我們建立的文明叫做“鄉村文明”。而鄉村文明組織的基礎就是血緣姓氏。這個社會結構和西方的階級社會結構是完全不同的社會結構。從基礎社會結構出發,建立的社會治理體制也就完全不同。我們采用的政治體制既不是西方的民主制度,也不是西方的專制制度。中國人的制度是“百姓共和制度”。所以,用西方的政治理論中的“民主政治”和“專制政治”是解釋不了中國社會的政治文明的。長期以來,我們也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中國人建立不了民主政治,原因就是我們的社會結構和西方的社會結構完全不同。民主政治產生于“市民社會階級結構”,共和政治產生于“百姓社會血緣結構”。這是原因所在。
中國人采用的是“百姓共和結構”,就姓氏而論,是沒有階級性的。一個有財產的人可以姓李,一個沒有財產的人也可以姓李。在宗族的內部有財產的和沒有財產的是具有同等地位的,所以這個基礎就形成了中國的社會治理的根本基礎。1840年以來,我們的文化和文明基本上都斷裂了,我們從西方引進了社會治理的理論和體制,所以現在情況是有點亂。我們是在百姓社會結構上,安上了西方的社會治理體系。百姓社會亂了,但是西方民主制度又落不了地。中國按照血緣姓氏建立起來的社會結構,是“人情社會”,西方按照利益建構的社會叫做“階級社會”,印度按照宗教建構的社會,叫做“種姓社會”,這三個社會結構都是不一樣的。我們這個社會結構的基石就是血緣姓氏文化。
那么,從國家文明主權的意義而言,印度的“主權在教”,西方“主權在民”,中國的國家“主權在家”,中國文化里沒有單子人假設。所以中國形成的社會治理結構叫做“家天下”。依托于此,中國形成了“家國同構”的社會治理結構。自炎黃會盟到清朝,形成的體制都是“家國同構”體制。
第一,從中國文化信仰來看。現在我們常常說中國人沒有信仰,不是中國人沒有信仰,是現在中國人丟失了傳統信仰,不是中國的古人沒有信仰。中國文化的根源是易文化,易文化是什么信仰?是“天道與祖先的雙重信仰”。這一點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還有反映,我們面臨困難的時候,會說“我的天那!”這個就是天道信仰;或者說“我的媽呀!”這個是祖先信仰,那么在儒家系統里面說天道和人道,說“天道遠,人道邇”,那么人道是彰顯了天道,天道的運行要落實于人道,從文化信仰的意義上,天道信仰落實于祖先信仰。所以,中國文化是依托于家祭、家教、家風、家訓和宗族太廟、祠堂而傳承。
第二,中國社會治理的結構主權是在家族,而不是個人。中國人在人的概念里面,沒有(單子人)假設,而西方的社會治理是建立在單子人假設的基礎上。中國人的權利、義務的承當全都在于家族。無論是社會公權利,還是宗族私權利,它承當的基礎全都是家族。中國古代有王室、公室、士室和庶室,或皇族、貴族、士族和庶族。每一個族群都是家族組織形態。“三綱六紀”的宗族姓氏血緣劃分的基本結構。把“三綱六紀”統和在一起就叫做一個家族。所以我們中國古代理解的家不是三口、五口的小家庭,而是家族的概念和宗族的概念。西方公權力由單子人選舉產生,中國公權力由家族擁戴產生。家族為承擔社會權利、責任的單位。
我們知道,中國三代時期采用的制度叫做“世親世祿制度”,就是以家族的形式來承當國家的權利。舉個例子,中國歷法的測量與編制,由哪個家族承擔?由伏羲氏的后人羲和氏承當。如果我們讀中國原本的歷史,可以看到,羲和氏從夏朝到周朝,都在執掌中國的欽天監。欽天監相當于現在的國家天文臺,因為中國的農業社會是離不開歷法的,所以,政府向民間輸出歷法是重大的責任。但是這個責任卻由一個家族承擔。比如史官制度,在三代時期,都落實在了太史氏這個家族上,他們是倉頡后人。在黃帝的五個大官署里面,他執掌史官,并創立文字。
第三,我們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私有產權,也沒有西方意義上的公有產權,我們中國的產權是“家國共有產權”。從終極所有的意義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都天下共有所。但是,財富使用權落實于家,是家族共有,而在家族內部也并不進行產權細分,這個是我們中國人的特點——“家國同構”。無論從政治、經濟、文化上,我們的社會治理全部是家國雙運行結構。
甚至于包括我們的軍隊,也是“家兵體制”。所以,打仗時,我們看到那個帥旗和將旗寫的是將帥的姓氏。中國自建立軍事體制以來所采取的軍事結構就是家兵體制。所以諸侯以家兵襄助天子,來共同擁戴天子;天子也以其家兵——皇軍,統攝諸侯的軍隊。所以我們都說“上陣父子兵”,戰斗力會非常的強。
所以,無論是從宗教關系、人際關系、財產關系三個方面,中國都采取了姓氏血緣的家族治理形式。中國有兩層大祭司,一個是天道的祭祀,二是祖先祭祀。皇帝到泰山上祭天、祭地,或者說北京天壇、地壇祭祀。每一個種姓都有自己的太廟,那就是供奉著你的祖先。比如李家太廟在安徽的六安,祭祀皋陶。每一個宗族都有他的祠堂,祠堂上面有宗廟,宗廟上面有祖廟,這樣就確定了個姓氏的祭祀。所以,血緣姓氏文化是中國古代社會治理真實的基礎。
我們今天建立姓氏文化聯盟是個大好事,希望聯盟能在返本開新的理念下,讓廣大的姓氏文化研究者深刻理理解中國姓氏文化,在推動姓氏文化組織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能為未來的社會治理提供一種思想和組織資源。謝謝大家!
(本文是李漫博先生在2016年12月10日中華文化促進會姓氏文化聯盟成立大會暨中華姓氏文化論壇上的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