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震天火,瘟疫病毒,
是因為人類繼續這樣發展下去,
其它萬物就無法存活,
天殺人,
乃是為了讓其它萬物可活!
2、
人的內心如同一間房,
本來里面有明珠照亮,
但人的各種欲望,妄想,執著,
充塞滿了整個房間,
所以看不見亮光。
修行就是不斷清空的過程,
好比房中雜物漸除,
智慧之光自見。
3、
我們今天對自己擁有的一切知識,
欣欣然甚感滿意,
卻不知道,正是這些知識,
蒙昧了我們的本性之光——
我們現有的所知,
正是我們見到真正智慧的障礙。
4、
人的身體,像是一個旅館,
一個靈魂來人世間旅行寄居的旅館。
總有一天,我們的靈魂要離開這間旅館,
那一天,就是新旅程的開始。
我們都是生命長河旅途上,
暫時寄居的旅客。
這就是浮生若寄。
5、
有大格局,就沒有小悲傷。
當你的心足夠寬廣,
小憂傷便如芥子米粒,
可以忽略不計;
當你的心非常促狹,
便被小憂傷充滿。
6、
世界遼闊,時間久遠,
天地悠悠,滄海一粟。
我們只是宇宙之塵埃一粒,
塵埃中卻也有宇宙。
7、
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
無法控制它出生、生病、變老。
我們也無法控制自己的內心,
讓它停下來,讓它如鏡照物。
其實我們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
是我們自己的主宰。
無論身心。
8、
我們的心不曾片刻離開我們,
我們的感覺、情緒,都受心所主宰,
但我們就是找不到心究竟在哪里!
我們一生都在尋覓自己的心,
我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
不過都是在尋找自己真實的內心。
心在哪里呢?
也許就在春天花兒綻放的枝頭吧!
9、
活在當下,就是用內心,
去照見人和事物本來的樣子。
只有當心如明鏡,
照見人和事物本來的樣子,
才會瞬間看到本質,
而不會因為妄念的干擾,
產生錯誤的、情緒化的判斷。
這是一切煩惱所滅,
智慧所生的地方。
10、
人最重要的是愛和寬容。
單有愛,那愛的背面可能就是恨;
單有寬容,寬容的背面,
可能就是毫不相干的冷漠。
慈悲,包含了愛與寬容。
11、
因為懂得人性的陰暗和美好,
所以對人的欲望充滿慈悲。
一個洞明人性,深刻了解人性的人,
才會是真正慈悲的人。
修行的過程,
并不是遠離欲望的過程,
而是洞悉欲望的過程。
徹底的洞悉,才有大慈大悲。
12、
兩個相愛的人,
要讓對方覺得因為自己,
看到這個世界更美好的部分。
13、
時間依附于你此刻心的感受而存在。
感受一朵花兒,時間就是花兒上;
感受一份工作,時間就是工作;
感受愛,時間就是愛。
心在哪里,
時間就在哪里。
14、
時間等于意義。
人類賦予時間以意義,
而意義依附時間而存在。
時間無所謂好壞,
意義也無所謂好壞。
意義這個詞和時間一樣,
本身也只是一個概念,
是不存在的。
但人需要意義,
就像人需要時間。
動物植物不需要時間,
就像動物植物不需要意義。
15、
真,而不讓人覺得難以相處,
這是極高的智商和情商。
16、
一個人讀書識字再多,
若心胸不廣境界不開,
則其文章不過繁文縟節徒有修飾;
若人心胸開闊境界高妙,有真見識,
即便文章如大白話,毫無修飾,
也自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好比鄙陋之人,
錦繡華服濃脂艷粉,反增俗氣;
境界開闊之人,
即便粗布爛衫,
自有一股倜儻俊逸的不凡氣質。
17、
謙卑,來自于自己的內心
從心底里對宇宙萬物懷有敬意
從心底里認為自己
不過是廣袤天地的一點微塵
從心底里認為自己
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珠
一個人只有真正認識到
在天地、萬物、時間中的渺小
才會心生懼意,心懷謙卑
18、
在佛祖的眼中
一個最有智慧最有本領的人
和一只最有智慧最有本領的螞蟻
沒有任何區別
19、
只有真正看到了他人的長處
贊揚才會真正發自內心
也才能學習到他人的優點
只有真正看到他人的長處
才可能從內心尊重別人,放低自己
20、
《易經》“謙”卦:
上卦為坤,代表地;
下卦為艮,代表山。
地卑下,山高大,
以高大而居卑下之下,謙之象。
正如一個人
胸中有大丘壑而面色如常。
21、
蕭聲響起時,
千年前的憂傷復活,
伯牙雖然作古,
知他琴音的畢竟有過。
22、
智慧并不來自于外界,
而來自于自己的本心,
大多數時候,我們的心被外物所蒙蔽。
被信息、知識、欲望所覆蓋。
當撥開心房中的這些紛紛擾擾,
我們才會被智慧的光芒照亮。
23、
智慧與知識、信息并無本質的聯系,
大學教授、某個領域的專家、知識分子,
未必比一個山野村夫更有智慧。
所謂“下下人有上上智”,
昔日禪宗六祖慧能,
目不識丁而悟佛法得大智慧,
就是這個道理。
24、
最美的文章,當師法自然,
猶如風吹水面,圈圈漣漪蕩開,
形成自然而美妙之紋理。
因其自然,
所以繁簡得當,
自然有序。
25、
古今能有大事業,大成就者,
不唯有圣人之才,還須有圣人之德。
但即使有這些還不夠,
還須有時運。
如孔子,論才文武雙全;
論德幽蘭寒梅,
但孔子一生屢屢碰壁,
志不得舒,這就是生不逢時。
26、
生命其實就是一個循環,
生由死來,死是生歸。
世人皆樂生惡死,殊不知,
死不過是生之歸宿,
是另一個新生的開始。
27、
有一天,我們都會死去,
那不過是世界朝我們開啟了另一扇大門。
28、
生是需要理由的,在經過痛苦的追索,
仍舊尋找不到生存確鑿的理由時,
這一切便轉化成了死的理由——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要生存下去,
對有著清醒自覺意識的生命來說,
是艱難的。
29、
對生命終極意義的追問,
就好像爬一座孤峰,
不停地爬,不停地爬,不停地爬,
當前面已經沒有了路
而四周壁立千仞,
再也不可能退回去的時候,
那種孤獨感,寒冷徹骨。
30、
當這個世界沒有為我們的生存,
提供充分的目的和意義的時候,
我們應該自己去尋找生存的理由,
尋找活著的真正的意義。
-----------------------------------------------
【呂波國學】
微信號:lvboguox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