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篇文章《為什么皇帝臥房不超過10平方米》很熱,很多媒體都進行了轉載。文章主旨是說,古代的風水理論有“屋大人少,是兇屋”的說法,因為房子會吸引人氣,當一個人用了那么多的能量去填充一個大房子的空間時,它對于身體的損害是可想而知的。身體能量消耗多了,自然體質變弱了,工作起來無精打采,差錯也就在所難免,判斷力下降,禍事也就接踵而來。
當我們走進故宮的養心齋和雍正皇帝的書房和書房后面的臥室時,我們確實會發現,皇帝住的地方并不比平民百姓的大多少,也不過10多平方米而已。那張“龍床”也不比百姓的大,而且在睡覺的時候,床前還要放下兩道簾子,那么空間就變得更加狹小,大概是不到10個平方米。
可見,皇帝的臥室確實不大。但是面積較小的原因真是為了防止“房子大吸走人氣”嗎?
故宮的專家給出了正確答案。
北京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住宅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外圍砌磚墻,整個院落被房屋與墻垣包圍,硬山式屋頂,墻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臥室的面積較小,并無別的目的,真正的原因則是為了保暖。
因為在明清時期,北京的冬季氣溫普遍低于零下10攝氏度,遠比全球變暖后現在的北京寒冷很多。而北方民居的特點也是房子低矮狹小,比例大小適中,冬天太陽可照進室內,正房冬暖而夏涼,庭院是戶外活動的場所。因而,皇帝的空間不只是那個小小的臥室,而是整套的庭院。
其實,故宮就是一個紅墻黃瓦的大四合院。北京四合院的屋頂和墻體厚重,冬可擋風避寒,夏可阻擋熱氣,都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因而,故宮在保暖方面的設計有:單面窗向陽開,建暖炕、暖墻、火墻、地爐等。在南方則不然。南方氣候炎熱潮濕。因而居室墻壁高,開間大;前后門貫通,便于通風換氣;為便于防潮,建二層樓房多,底層是磚結構,上層是木結構。
來自故宮專家的解釋還是相當有理有據的。除此之外,我們再多說幾句關于故宮房間數量的故事。
民間廣泛流傳的說法是“帝王之都,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屋”。為什么出現半間,而不湊個整數,建成一萬間呢?
傳說,天上玉帝所居的天宮有房屋萬間,皇帝雖貴為天子,但也絕不能逾越天宮之制,所居房屋自然也不能超過天宮房屋數。傳說只是傳說,沒有科學依據。較有說服力的觀點是:中國古代陽數為大,故宮的宮殿建筑群大量數據都用陽數。1在陽數中最小,9在陽數中最大,5居中央。“9999間半”正好符合“九五之尊”的傳統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