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漢服之美謂之華。華是一種氣度,一種民族氣質和民族精神。
天地間,人最貴。
人之中,漢最大。
一件深衣,一份信仰,一個人。
綿綿青絲,使君多情,彤管在意,念念不停。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找尋失落的漢服之美
服章之美 - 漢服-一夢千年
漢衣如水 ,有禮儀之大,故稱夏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了解漢服之后,才發現"清風吹我襟",不正是褒衣博帶\解衣當風的魏晉士人風范嗎?這種灑脫和飄逸,以及不經意的風雅不正是后世人們所望塵莫及的人生境界嗎?
而今,清風仍在,衣襟成灰,好在有詩為證,有詩為向導,帶領我們夢回故鄉,那時間上的故鄉,更美好,更永恒。
當我登上那古老的城墻,當我撫摸著腐朽的柱梁,當我興奮的倚欄遠望,總會有一絲酸澀沖上喉頭,總聽到有一個聲音大聲的說:記得嗎?你的祖先名叫炎黃。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
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詩經 秦風》
東方有一個古老的民族叫做漢族,若說頭頂的星空,有銀漢迢迢;若說心中的美德,有“華”的章紋曜曜和“夏”的德音孔昭。華而美,夏而大,華夏的衣冠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周易》中曾寫道,“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那是可以追溯到的有關漢服最早的記載。黃帝以前,未有衣裳屋宇,黃帝至明朝三千年,漢服一直是華夏大地上最主要的服裝。它的形態流露出華夏民族和諧端莊、天地人和、飄逸流暢,以及精巧細致的審美傾向。
漢服--華夏之禮
衣冠于華夏,從來就不是一件小事。衣冠之美納入了儀禮之大,從此,“衣冠上國”與“禮儀之邦”便相伴流傳。漢服在華夏文化中,有著“知禮儀、別尊卑、正名分”等特殊意義。歷代帝王問鼎天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改正朔、易服色”,不同的官位也有不同的服裝顏色和紋飾圖案。
漢服--天地人和
漢服飽含的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智慧和敬天禮地的虔意。服章剪裁也常常取意天地日月。所謂“上衣下裳”,上衣取象乾,下裳取象坤。下裳十二幅,取意一年十二個月。大的衣袖呈圓弧狀以應規,交領成矩以應方,代表“不依規矩不成方圓”。衣帶垂至腳踝,代表正直。下襟齊地,代表權衡公平。章飾紋樣,亦取自天地萬物,寓德其間。
男子禮服多為衣裳制,常服則趨向于一體制,女服式樣則正好相反,常服多用襦裙,禮服卻為深衣制。男子禮服上衣下裳,取義上法先王古制,女子禮服深衣,隱喻女子德貴專一。
漢服--流暢飄逸
論流暢飄逸,漢服的裙裾及袖袂是特色。漢服袖一般都比手臂長,定制的深衣制度規定要回挽至肘,袖徑可達四尺,舉手間,翩翩大袖行云流水;行動處,長風盈袖,衣袂飄展。
漫漫幾千年,但華夏衣冠的基本特征卻很容易勾勒出:
交領右衽--也兼有盤領,直領;
無扣結纓--幾乎不用紐扣,而于腋下結纓系帶;
褒衣大袖--窄衣小袖在漢服中多為勞作服裝,要不就是當時的時尚衣著,但真正嚴肅端莊的場合必是大袖的禮服。
線條流暢,飄逸瀟灑。
這就涉及了漢服的審美風格,是華夏文化審美意識的反映,也是與同為華夏衣冠體系的日韓民族服飾相區分的較為鮮明的特征。
漢服--黑紅為上
論和諧端莊,漢服的剪裁和配色頗有講究,玄黑與纁紅是漢服中最隆重端莊的搭配,玄,黑中揚赤,象征天的顏色;纁,黃里并赤,其意表征大地。這二色是華夏文化中最神圣和高貴的色彩,天地間的和諧映照在服章上,寫在華夏先民的心里。天子冕服亦為此色配,玄端朝服亦然。
漢服--享譽東方
“中華文化圈”里的國家無不采用漢服以為自己民族服裝的基礎,如朝鮮、韓國、日本、琉球、越南。特別是近些年來風頭正勁的韓服、和服都淵源自漢服,日本的民族傳統服裝和服,在日語中稱為“吳服”,“唐衣”,蓋因為唐代時從中國吳地傳來,而且和服承接漢唐服制,多為深衣制;韓服服制幾乎脫胎于明代衣冠,尤其是女服,則為襦裙制。
清代建立以來,漢服的衣冠斷代已近六個甲子。華夏復興,衣冠先行。不僅因為衣冠上國的古老情結,更因為衣是最容易平易近人的生活組成,民眾對它有著直觀親切的感受--它可以成為抽象的文化精神與具體的民生之間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