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大論:漢服——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尚書正義》:“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縱橫君作為漢人,無上光榮。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先祖引以為豪的衣冠文化——漢服。

但是,縱橫君使用的輸入法鍵入“hanfu”時出來的首先是韓服,這讓小編內心一陣拔涼。

今天小編就系統的把漢家衣冠文化來一次比較完整的大論,內容比較多,你準備好了嗎?相信我,這將是一場文化和歷史的饕餮盛宴,這可能將是你在頭條上看到的最系統,最完整的漢服文章。

來不及解釋了,要開車了,快上車!

Ready?Go!

漢服,泛指漢族服裝。亦被稱為“漢衣冠、華服、漢裝”漢服,泛指漢族服裝。在21世紀初中國大陸的國學和傳統文化復興熱潮中,“漢服”被“漢服復興者”提倡為“漢民族傳統服飾”的通稱,亦被稱為“漢衣冠、華服、漢裝”。


漢代貴族服飾直裾袍

定義(比較無聊,你可以跳過這一段)

古代服飾史研究者高春明于1996年出版的《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將漢服定義為:①遼代服制中的漢族服飾;②漢代服飾;③泛指一般的漢族服裝。

近年來有“漢服運動”支持者的觀點認為,“漢服”是“以華夏漢族的禮儀文化為基礎,通過歷代漢人王朝推崇周禮、象天法地而形成的具有獨特華夏民族文化風貌性格、明顯區別于其它民族傳統服裝的服裝體系。”

2003年中國復旦大學楊志剛教授認為,“這其實是個偽命題,漢服從來就沒有一個固定的概念,漢族人的服裝,從漢唐至宋,一直到明清,均沒有一個固定的樣式,都在不停地變化。”南京大學教授劉迎勝認為,“‘漢服’其實一個很虛無的概念,因為服裝總是在不斷地發展。”

2005年,《中國新聞周刊》漢服專題報導引述“漢服復興者”稱,“在現代漢語辭典里,并沒有‘漢服’這個稱謂,‘漢服’其實是網友們的民間定義。”

2008年,中山大學中文系博士生導師、民俗文化專家葉春生認為,“‘漢服’實屬新詞匯,古今所有的典籍上都沒有‘漢服’一詞。”但有觀點作出反駁,認為“漢服”這個詞在中國古籍中多次出現,因此并非生造。

然而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張跣副教授指出,“漢服”本身是一個成問題的概念,“現代漢服運動倡導者所宣傳的漢服概念”無論是在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在現代漢語中原本都是不存在的,這是漢服運動的倡導者為宣揚自己的思想和觀念,總結了明以前漢族服飾傳統而形成的一個“類概念”。這個“類概念”不僅假定了“漢服”在發展過程中的“血統”的純正性,對漢族服裝本身的發展流變存而不論,而且還試圖將這種“純正的血統”實體化、固定化、本質化。他提及有學生在網上(如漢網和百度百科)發布既非官方又非學術“漢服”標準,此舉屬于“漢服”實體化的一個起點。

中國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華梅亦指出,古籍記載中出現的“漢服”之詞,主要是指區別于少數民族的漢人之服的一種概念,例如根據《遼史·儀衛志二》以及《清稗類鈔·服飾》的記載,“會同中,太后、北面臣僚國服;皇帝、南面臣僚漢服。乾亨以后,大禮雖北面三品以上亦用漢服;重熙以后,大禮并漢服矣。常服仍遵會同之制。”;“高宗在宮,嘗屢衣漢服,欲竟易之。一日,冕旒袍服,召所親近曰:‘朕似漢人否?’一老臣獨對曰:‘皇上于漢誠似矣,而于滿則非也。’乃止”,當中的“漢服”就是一種相對于少數民族的漢人之服的概念。她亦指出,古籍《長物志·衣飾》中寫道,“至于蟬冠朱衣,方心曲領,玉佩朱履之為‘漢服’也。襆頭大袍之為‘隋服’也”,當中的“漢服”屬于相對于其他朝代的漢代服裝的概念。她同時指出,如果籠統地把京劇舞臺上宋明朝代留下來的大襟長袍、儒巾等叫為漢服,顯然有些概念不清,或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左為女裝(襖裙、披風),右為男裝(道袍)

詞源(有你想要的)

唐代樊綽的《蠻書》(又名《云南志》)中以“漢服”一詞專指唐國服飾《新唐書》亦有記載吐蕃和南詔軍穿著漢服冒充友軍進行破壞和搶掠,當中“漢服”一詞指唐代服裝。唐代敦煌被吐蕃占領,當地唐人被迫跟從吐蕃人的習俗,只有祭祖時才忍悲含恨穿上唐朝衣飾,“遺衣整巾潛淚垂,誓心密定歸分記”。

宋朝以降,“漢服”一詞指宋人服飾,如北宋晁說之《陰山女歌》提及“漢服”、“漢裝”,與“漢曲”同樣是代表“漢家”。北宋官修軍事著作《武經總要》描述契丹入侵河北,德清軍失守,俘虜人民在當地置城居住,多穿漢服。宋代《宋朝事實類苑》記載當時幽州人與外國人混居的現象,除契丹、渤海婦女穿胡服外,其余皆穿漢服宋代地理著作《方輿勝覽》記載珍州(今貴州正安)僚人酋長以漢服為貴。《宋史》記載,金兵入侵,郭靖不愿棄宋朝冠服而自殺。

元修《遼史》中記載遼朝皇帝服飾及漢式官服為“漢服”,并稱之為“晉之遺制”(當中的晉指沙陀人所建立的后晉政權)。宋代《契丹官儀》記述宋朝慶歷年間余靖出使遼國的見聞,當時領燕中職事者稱為“漢官”,不論是胡人還是漢人皆穿漢服。

路振奉宋真宗之命出使契丹,記載幽州故國居民“俗皆漢服,中有胡服者,蓋雜契丹渤海婦女耳”,又見“虜主衣漢服,黃紗袍,玉帶。”遼使出使北宋著遼國國服,而其副使則著漢服。

南宋徐夢莘編《三朝北盟會編》記載金人對宋使的言論,金人稱宋人服裝為“漢衣冠”,又記載金國禁止漢服,即使只是穿著犢鼻禈也要斬殺(然而《三朝北盟會編》一書所記金人事跡被指“往往傳聞失實,不盡可憑,又當日臣僚札奏,亦多夸張無據之詞”)。

明代全元立《送章參軍之任麗江》一詩以“漢服居民”指明人,表明邊疆地區明人與其他民族混居的情況《明實錄》記述蒙古韃靼士兵詐穿明人服飾騙開城門后突入進行劫掠。至清初剃發易服令執行前后,“漢服”一詞指明代易服令針對的明人衣飾,如劉城《嶧桐文集》記述1645年抗清英雄吳應箕被捕后堅持不脫去巾幘,不屈而死。

清中期,清人倪在田的《續明紀事本末》記載1649年金聲桓反正后遭清軍攻擊,全家著漢服自焚。而徐珂的《清稗類鈔》中記述乾隆帝在深宮穿“冕旒袍服”。乾隆《御制文集》反對改穿前朝服飾,認為這樣會導致“武備浸弛”:“及繼世之孫,不數年而遂易漢服,又不數十年而遂以屋社。吁,可不畏哉,可不懷哉!”。史載,所謂金熙宗“循漢俗,服漢衣冠,盡忘本國言語”。清朝統治者以此為鑒,諭旨對“服漢衣冠”、“效他國衣冠”、束發以及裹足者治重罪。

清初時期的朝鮮亦用“漢服”一詞指明代服飾,如朝鮮王朝《仁祖大王實錄》記載朝鮮君臣對話,朝鮮史載明朝平遼將軍總兵官毛文龍令投降的金虜(后金人)換著漢人服飾。祖大壽兵敗,張春堅與朱之蕃之弟被俘,堅決不剃發,著漢服居長興寺。

由清朝至現代的文獻和書籍常以“漢服”一詞指漢人服飾,如長衫、馬褂、旗袍、中山裝等。清《成都通覽》記載:“羅、郭二姓,原籍云南,均漢服頂戴,滿口京腔,亦少蠻氣,皆行漢官禮節……土千總二,皆漢服。”。《黔南職方紀略》及《黔南識略》記載清廷在苗人地區實行文治教化政策,建立學校,鼓勵苗民學習漢文化、改漢裝:“內轄既久,蠻俗漸更。今男子多有漢裝者”;“薙發而易漢服者已過半”;“習華風,編姓氏,婦女有改漢裝者,多與軍聯姻”。民國時期,國民政府就強迫南方一些少數民族改用“漢服”:“苗、瑤、侗之衣裙應一律改用漢服……”;“男子衣褲用棉布系以腰帶,有鈕扣與漢服略同者,稱之為漢苗”。

21世紀初,有人認為漢人曾經穿過或現在仍在穿用的長衫、馬褂、唐裝、旗袍,以及中山裝等被視為代表中國的服裝與真正的漢民族傳統服飾沒有正常的演變銜接過程,不能夠代表漢文化,于是發起“漢服復興運動”。

部分特點(重點開始了!)

仿古的漢代交領襦裙

穿道袍的男子

相關服飾的特點主要有交領右衽、大襟、寬衣博帶、系帶隱扣等。雖然歷代各有變化,但在禮儀服裝中一直傳承這些特征。

交領右衽

交領右衽指衣服前襟左右相交,右衽則是指衣襟向右掩(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帶,將右襟掩覆于內),在外觀上表現為“y”字形,形成整體服裝向右傾斜的效果。而古代中原周邊一些民族的服裝是向左掩,稱為“左衽”。古代貴族“二十而冠”,平民戴巾,只有異族是披發為常。《論語》中記載孔子曾說,若無管仲尊王攘夷,就會淪為異族統治而“被發左衽”。由此可見華夏夷狄之分也被體現在服飾之上。此外,在中原古代文化中,“左”與“右”暗示著在社會中的地位的等級意識,分為“尊左卑右”與“尊右卑左”兩種。前者主要體現在乘車、官職封號、宮室、陵墓等設置上,后者則包舍服飾的衣襟、出身、官制等,可見“右衽”這一特征對于漢人的重要性。然而根據古代文獻,明代初期公開宣布包括盤領衣在內的圓領袍服為“正統衣冠”,而交領衣服如窄袖衣袴褶、辮線腰褶以及兩截胡服(上衣下裳)都是要被革除的“胡服”。

寬衣博袖

寬衣博袖型的漢服雖然是平面剪裁,但用料遠遠大于覆蓋人體的需要。典型的漢服袖子是既寬且長,主要見于貴族、官員、士人服飾的大袖,不僅是袖徑的寬大,袖子的長度也十分長,使穿衣者垂手時而不露出來,并可以挽回相當的長度。漢服禮服的袖長度是整個手臂的一倍半,要求能“回肘”,最長更可達四尺。典型的袖型則是圓袂收祛,代表天圓地方中的“天圓”。而日常便服、軍事服裝的袖則較窄。寬袍大袖還具有透氣、散熱等實用優點。

隱扣系帶

早期服裝以腰帶束縛,后來出現把系帶縫于衣上的做法。腰帶它不僅有實用性,而且有裝飾性,另外還象征身份、地位、權力等。雖然很早已發明紐扣,但在明代之前并不大量使用,且一般不用于顯眼位置。至明代中后期才較多于顯眼處使用紐扣,但其剪裁、領型、袖型等與清代服飾仍有不同,見于女裝及少數男裝常服、軍服、便服等;清代服飾以布制盤扣為主,扣帶很長,極為顯眼,大量用于禮服、官服、常服等各類型、各身份人物所穿的服裝。

剪裁結構

古代服飾的結構主要分為10個部分:領、襟、裾、袂、袪、袖、衿、衽、帶、系。一套完整的衣裝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小衣即貼身穿著的內衣,如襪胸、裈等。中衣則功能類似汗衫,形制有上衣下褲、中單、曲領等。大衣即外衣,如深衣、圓領袍、衣裳、袴褶、裙襦,還有外套如半臂、褙子、大衫等。此外,還有配件如襪、帔、革帶、玉帶、銙等等。

古代布帛是人民向國家上交的稅收之一,幅寬二尺二寸。傳統的漢服通常用幅寬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手工布縫制。取兩幅相等長度的布,分別對折,作為前襟后裾,縫合后背中縫,此背縫稱裻。前襟無衽即為直領對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為兩幅衽,縫在左右兩襟上,則為右衽。裾的長度分為要中,膝上,腳背上。袖子與襟裾的接縫稱為袼,袖口稱為祛。

類型

中原服飾的基本款式,主要可分為禮服、吉服、常服、便服等。從形制上看,主要有上衣下裳式(上下分開,上身著短衣,下身著裙)、上下連綴式(把上衣下裳縫連起來)、上衣下褲式、上下通裁等類型。上衣下裳是漢服最基本的式樣,至今漢語仍然用“衣裳”這兩個字作為服裝的統稱。其中“裳”指下裙,古代男女都可以穿著。后來男子逐漸改穿袍衫作為日常服飾,上衣下裳的樣式多保留在禮服中,如冕服。而女子依舊以上衣下裳的樣式為主,稱為襦裙。襦裙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裝形制之一,最初流行于白狄族所建立的中山國,后來成為幾千年中漢族婦女最常見的衣著。襦指短上衣。裙,里衣也。古服裙不居外,皆有衣籠之。襦裙的歷史從戰國時代一直沿續到清代且一直流行至民國初期,前后歷經二千多年,盡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著原始形態。

上下連綴式又稱深衣制,周代至漢代流行的曲裾袍、直裾袍都屬于上下連綴式。古時上下通行之衣為深衣,代表時代特征的服裝亦為深衣,深衣實可為古服之特征。言古服者,應先及之。何謂深衣,《禮記正義·深衣》曰:“所以稱深衣者,以余服則,上衣下裳不相連,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士人取得科舉功名后,就脫去白衣,改穿襕衫了。明代的曳撒、貼里、鞠衣等也屬于上下連綴式。上下通裁的有圓領袍、直裰、直身、道袍等,特點是上下不分裁的袍服。上衣下褲式為上身穿短衣,下身穿褲子,其中裋褐是勞動人民常見的衣著。

外套類有褙子、半臂、披風、鶴氅衣等。褙子是一種由半臂或中單演變而成的上衣。程大昌《演繁露·背子·中禪》:“今人服公裳,必衷以背子。背子者,狀如單襦袷襖,特其裾加長。直垂至足焉耳。其實古之中禪也,禪之字或為單,中單之制正如今人背子。”相傳始于唐,盛行于宋。《宋史·輿服志》云:“婦人大衣長裙、女子在室者及眾妾皆褙子。”宋明皇后常服紅羅背子。披風由褙子演變而來,于明代出現。

服制

中國古代的禮服、祭服無論顏色、尺寸都有嚴格的規定,不同身份的規定亦有不同。公服、官服、命婦服飾也有一定規格。常服、吉服一般無嚴格規定。雖然如此,常服服制有時也表現出等級差異,例如貴族常衣大袖長裾的大掖衣,士庶則著短衣小袖的襦绔。明代甚至規定“庶民衣長去地五寸。袖長過手六寸。袖樁廣一尺。袖口五寸。軍人衣長去地七寸。袖長過手五寸。袖樁廣不過一尺。窄不過七寸。”然而部分朝代也常出現服飾僭越。

皇室與貴族服飾

古代天子及男性近支皇族的大禮服為冕服,配冕冠,先秦貴族禮服為玄端,用作祭服、朝服、冠禮及婚禮服。祭服又有素端,這幾種服裝都是交領、右衽的上衣下裳制、大袖。唐代之后不再以玄端為祭服,另設祭服。皮弁服也是皇室男性禮服的一種。皇后、太子妃大禮服為翟衣,屬上下通裁的大袖袍服。明代時鞠衣、大衫為其他女性皇族的禮服,穿著時配鳳冠霞帔;鞠衣為上下分裁的深衣制圓領袍。

皇帝及近支宗室常服為袞龍袍,皇帝的袞龍袍常用黃色,故又稱黃袍。袞龍袍最常見為圓領,上面綴有龍紋,但亦有些是交領。

宋皇族朝服配方心曲領

明神宗萬歷帝冕服像

明睿宗身著圓領十二章袞服

明熹宗的袞服

官員命婦服飾

官員服飾稱為官服,上朝所穿的為朝服,宋代官員朝服配方心曲領,依等級戴進賢冠、貂蟬冠或解豸冠。明初朝服為青色衣緣的赤羅衣、赤羅裳,頭戴梁冠。明代官員祭服為青羅衣、赤羅裳配方心曲領。官方祭祀時官員會穿祭服,宋明祭服會配方心曲領。

公服為官員之制服,唐至明時公服皆為圓領袍,唐宋公服按照等級依次用紫、朱、綠、青色,戴展腳幞頭。明代公服按等級依次用緋、青、綠色,只在朔望日朝參穿著,其他日子則穿官常服。明代官常服綴有補子,又稱補服,顏色不拘,有圓領、交領兩種款式。命婦禮服為大衫霞帔,配翟冠。常禮服為綴有補子的圓領袍或襖裙。有功之大臣、命婦可獲皇帝賜蟒服。

宋代將軍公服像

士庶服飾

深衣為士庶男子禮服、祭服,宋代深衣及朱子深衣均為直衿、大袖,穿著時為交領右衽,明式深衣則為斜衿。襕衫亦為士人常禮服。

士庶男子常禮服

先秦至漢代的直裾袍、曲裾袍為士庶禮服,男女皆可服。后世士庶男子常禮服及吉服多為袍服,女子常禮服及吉服多為襦裙。裋褐則是便服,男女通用,為上衣下褲,在體力勞動或體育運動時穿著。窄袖襦裙亦是女子便服。

兒童服飾

漢族兒童衣服形制一般與成年人差異不大,最常見是上衣下褲類,除了一般的裋褐外還有單穿半臂和裈者,較少見袍服類。唐宋時女孩也會穿襦裙,明代則有穿襖裙。一些幼童也會只穿內衣如肚兜、連腿裹肚衣、抹胸、裲襠等。嬰兒常穿開襠褲、戴圍嘴(又稱涎水兜、涎兜),圍嘴常裁成花瓣狀或梅花狀,也有其他形妝,常會繡上吉祥圖案。稍大能控制大小便的幼兒則改穿合襠褲。至清代雖然推行剃發易服,但由于“老從少不從”,年幼穿明代服飾的習慣一直延續至今,交領右衽系帶的設計不易弄傷嬰兒和幼童的幼嫩肌膚,同時也有教孩子不忘明朝、祖宗衣裳的意義,今人多稱“和尚衣”。

兒童的首服與成年人有差異,嬰兒和幼童常戴虎頭帽,因為人們相信老虎有威鎮邪氣和鬼怪的力量,能保護小孩和給小孩帶來力量。除帽子外還有箍子(又稱抹額、額箍、額子、圈帽等),常有老虎、花朵等圖案,也有素面的。還有風帽,是一種后面延長的帽子,可以擋風。也有些首服和成人的相同,例如幅巾。鞋履除了一般的鞋子外,嬰兒和幼童還會穿獸鞋如虎頭鞋、豬頭鞋等。

婚禮服飾

先秦士的婚禮稱為士昏禮,新郎親迎時穿著大夫等級的爵弁、纁裳緇袘,即玄色上衣、纁色綴有黑邊的帷裳,“袘”即綴邊。新娘則穿純衣纁袡,即纁色衣緣的黑色深衣,“袡”即衣緣。其余程序則依照士的服制。也就是卿大夫的妻子穿白色的展衣,士庶人的妻子以黑色的褖衣為禮服。《禮記正義· 曾子問》:“嫁服者,士妻褖衣,大夫妻展衣,卿妻則鞠衣。故《士昏禮》云:“女次純衣袡。”(純衣即褖衣也。)因此,按照周禮,士庶的新娘穿黑色褖衣,大夫的新娘穿白色展衣,天子正妻受冊穿祎衣。

明制婚服

唐宋制度,新郎四品以上以冕服婚,九品以上以爵弁服婚,庶人以絳公服(大紅圓領袍)婚。新娘視新郎等級穿著,初唐新娘穿花釵禮衣,為深衣制禮服;后來花釵禮衣之制漸式微,新娘改穿大袖襦裙出嫁,多為綠色。士庶綠衣新娘與穿紅圓領公服的新郎配在一起,是為“紅男綠女”。宋初承唐制,后來新娘改為穿鳳冠霞帔出嫁,此制延續至明代。明代官員婚禮,新郎按照官品穿官常服,新娘視其夫等級穿命婦常禮服。士庶婚禮可假九品官服、九品孺人常服,但時有僭越;亦有不穿官服以士庶常禮服(男穿袍服、女穿襖裙)為婚服者。

喪禮服飾

漢服的喪服主要依據五服制定,五服是指一定范圍內親屬逝世時以居喪期限長短和喪服的粗細定下的規則,當中的服裝是在喪禮中穿著。五服中最重的喪服是斬衰,是用最粗的生麻布做的喪服。斬衰衣旁和下邊不縫邊。其次是齊衰,用熟麻布做的。因為縫邊整齊,所以叫做齊衰。再次之是大功,亦稱“大紅”,這是用熟麻布做的,比齊衰精細些。小功又次于大功,亦稱“小紅”,小功服比大功服更精細。五服中最輕的是緦麻,比小功服更精細。明代皇帝、皇后鴐崩,官員所服之斬衰服是把烏紗帽去雙翅、以白布包裹,穿素色圓領袍、配腰绖(麻繩)、麻鞋;除服后換素服、烏紗帽,黑角帶,百日后穿回平日的衣服。命婦則穿麻布圓領、麻布裙、麻鞋,頭蓋麻布蓋頭,二十七日除服。

五服制度較為復雜,歷代多有簡化,稱為孝服,又稱孝衣。除服后,居喪期間會穿著普通的服裝,但會選一些顏色較素淡的,女子也少用華麗的首飾,明代時女子會由平日黑色或金絲狄髻改戴白色孝髻。

奴仆在主人喪禮期間會穿白布衣、戴白帽。

領形

上衣的領子可分為直領、圓領、方領、豎領,再搭配大襟或對襟而有不同風貌, 大襟即兩襟相交。 直領穿著時若有明顯交疊又可稱交領,例如配上大襟時。 以封閉曲線包圍頸根附近則稱圓領,又稱盤領。 豎領又稱立領,是以直領為基礎,前端上提包住脖子演變而成。 領形是漢服的主要特征,“領”也是漢服上衣的計量單位。

布料和染印

漢服傳統用布分為:金縷、錦、羅、綾、絹、?、纻絲、縑、綺、纚、紗、帛、布、棉、麻等等。織金、錦、羅、綾是最昂貴的織物,綾羅錦繡自古就是富人的象征。秦漢時期,除齊紈、魯縞享有盛名外,尚有吳綾、越羅、楚絹、蜀錦等名品。湯式《一枝花·贈美人》曰:“價重如齊紈魯縞,名高似蜀錦吳綾。”最古老最廉價的材料是麻葛。

周禮就規定有典絲、染人從事印染。傳統染色的材料都是植物。包括:紅花、烏梅、蘆木、蘇木、黃蘗、青礬、莧藍、槐花、棓子、楊梅皮、藍牙葉、蓮子殼、綠豆粉等等。古典布料的染色遵從古制,體現了華夏陰陽五行信仰。有六象六色之說,青所以象東方的木,赤所以象南方的火,白所以象西方的金,黑所以象北方的水,玄所以象天,黃所以象地。除了六正色以外,還有對應的間色:-黃赤色、紫-青赤色、紅-赤白色、綠-青黃色、縹-青白色。間色也是唐宋公服的色制,公服五等:朱、紫、緋、綠、青。 另外還有紺-深青揚赤色、緋-赤、絳-大赤、緹-丹黃、朱-深。

最廉價普遍的是藍草制靛的藍印花布,是傳統的鏤空版白漿防染印花,又稱靛藍花布,俗稱“藥斑布”、“澆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歷史。最初以藍草為染料印染而成。 藍印花布源于秦漢,興盛于唐宋時期,古時稱為藥斑布。漢族的染印工藝稱作三纈,即蠟纈、夾纈、絞纈。纈是指系繒帛而后染之,使系處形成一定的花紋,起源自秦漢時代。明代的織錦與刺繡興起以后,夾纈逐漸衰落,并被堿印、拓印,刮漿防染法取代。

漢服的織繡工藝通過蘇繡、湘繡、蜀繡、漢繡、粵繡以及蜀錦、云錦、宋錦流傳至今。緙絲是技藝最高的織花藝術品。唐代,始有用絲織制緙絲,以生絲為經,以染織熟絲為緯,有的加飾金線或孔雀羽,工藝復雜細致,用色最多達 70 多種。

紋飾

漢服的紋飾及其豐富,《周禮》“以紋為貴”[86]代表了漢文化的信仰和習俗,千古的服飾文化思想之表征,勉人向善,在在充滿尊天、隆祖、明禮、尚義之義涵。黻衣是天子帶有紋飾的上衣,黻即指兩色相 背的紋飾。《詩經》云:“君子至止、黻衣繡裳、佩玉將將、壽考不忘。”虞皇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紋飾中,日、月、星辰昭明,象發生 萬物、養成萬物。山龍興云雨、能適應沾物濟眾以配天。火明而炎上,強調明理崇禮精神。又如虎,嚴猛;蜼,智慧,象神武定亂。粉米粒民。黼象割斷能決。韨象 背拂于非義,或君臣可否相濟。其次,《新唐書·車服志》記載文官官服章紋,有鸞銜長綬、鶴銜靈芝、鵲銜瑞草、雁銜威儀、俊鶻銜花、地黃交枝等名目。

士庶常服的紋飾則以中國傳統吉祥圖案為主,如纏枝紋代表子孫連綿,暗八仙紋代表八仙庇佑。

配飾

湯顯祖幅巾像

冠帽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包括冕冠、爵弁(雀弁)、皮弁、韋弁、冠弁、武弁、通天冠、長冠、幅巾、烏帽等等。皇帝、公侯參加祭祀典禮時所戴的禮冠叫做冕。冕冠的頂部,有一塊前圓后方的長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數量及質料的不同,是區分貴賤尊卑的重要標志。漢代規定,皇帝冕冠為十二旒(即十二排),為玉制。冕冠的顏色,以黑為主。冕冠兩側,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與發髻拴結。并在笄的兩側系上絲帶,在頜下系結。在絲帶上的兩耳處,還各垂一顆珠玉,名叫“珫耳”。不塞入耳內,只是系掛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聽信讒言。后世的“充耳不聞”一語,即由此而來。梁冠,是歷代文官的冠飾,源于戰國時代的進賢冠。籠冠就是“武冠”或“惠文冠”,是歷代武官的冠飾。

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樣。兒童帽飾則有虎頭帽、花帽等。

女子發髻也可梳成各種式樣,并在發髻上佩帶珠花、步搖、翠翹、冠梳等各種飾物。鬢發兩側飾博鬢,也有戴帷帽、蓋頭的。頭插梳篦自漢代即有記載。南朝婦女就愛在髻上插飾梳櫛。唐朝婦女流行廣插釵梳。漢族婦女還有戴絹花的習俗,所謂“寶髻簪花花”。王母娘娘見漢武帝髻上插大花。明朝孔府在大莊設佃戶花莊,一年四季專供孔府擺設和夫人、小姐插戴,演習宮女的冠戴裝束絹花。明代中期開始又流行抹額,遮蓋額頭。

足衣

唐代云頭履

漢服的足衣分為:襪、舄、履、屨、屐、靴、鞋。古書記載傳說堯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為履,以帛為屨。,但中國境內出土的最古老木屐是寧波市慈城鎮內的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夾腳式木屐,為良渚文化產物。周人以麻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齒者,又稱木屐。江南以桐木為底,用蒲為鞋,麻穿其鼻。草屨是黃帝之臣所做,即草鞋。靴來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女性的鞋履常有繡花,稱為繡花鞋。嬰兒和幼童多穿虎頭鞋、豬頭鞋等。

歷史(重點中的重點,一定不要錯過)

幾千年來華夏王朝對周禮服制堅持代代相傳、世世相襲,在儒教禮典的永恒中也不斷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朝代特色的常服。不同朝代的常服則不盡相同,各朝代往往對各個等級允許的顏色、式樣有細致規定,朝代特征較明顯。

先秦時期

上古

黃帝垂衣裳立宮宅

漢代《世本》記載:黃帝的臣子“伯余作衣裳”、“胡曹作冕衣”。《易·系辭》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史記·五帝本紀》說黃帝之妻嫘祖養蠶制絲,以作衣裳。唐代張守節《史記正義》記載“黃帝造屋宇,制衣服”[95]。王逸《機賦說》認為,上古人們拿獸皮當衣服,伏羲、炎帝以來,已經出現了真正的衣裳,到黃帝時期,則出現了袞冕等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考古發現則證實,距今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崗文化遺址、陜西臨潼白家村遺址中都發現骨針、紡輪,說明當時人們已會紡布制衣。到了約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不但大量發現紡輪,還在陶器上發現大量布紋的印痕。同時期的遺址中還發現了苧麻、蠶繭。說明此時已經產生了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用苧麻織成的麻布和飼蠶得到的絲紡來做衣服,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只是,此時期的服裝實物,在考古發掘中至今尚未發現。

夏商周時期

穿垂胡袖袍服的周代俑

夏朝黑衣裳,商朝尚白則縞衣裳,周朝折中夏殷之制而玄衣素裳。

商代的服裝形制主要有連身長袍,為女子或奴隸所穿著,另一形式則是上衣下裳,上衣有偏衽或對襟等不同形式,領口為寬邊,袖子以窄袖為主;下裳是長裙或者是開襠褲。在腰間以寬帶束腰,并腹前垂掛蔽膝(鞸)。商代貴族平時穿著色彩華美的絲綢衣物和外罩絲織錦衣(裼),衣上有織繡和染繪等紋飾,袖口和領緣亦用花邊裝飾,并配掛玉飾。此外,貴族們開始重視頭戴冠帽,為貴族服飾的重要標志,進而出現禮冠制度;頭衣分別有冠、冕、帽、笄等形式。不同于貴族的穿著,平民百姓或奴隸穿著粗麻布衣,不戴冠帽。

復原的戰國武士矩領服飾

春秋戰國時期,服飾大致沿襲周代的服制,只是略有變化。百家學說對服飾的完善有著一定的影響。冠服制被納入了“禮治”的范圍,成了禮儀的表現形式,從此中國的衣冠服制更加詳備。

這時的衣服一般在以腰帶固定,腰帶以帶鉤系結,有的在帶上還掛有玉制的飾物。

這一時期出現了深衣與袍服,袍服大致分為曲裾袍、襜褕兩種。還出現了襦裙。

秦漢時期

復原的漢代三重衣

秦漢服裝基本沿襲戰國時期,袍按裁剪方式大致分為繞襟袍(曲裾袍)、襜褕直裾兩種,都是男女均可穿著。武士則著短衣小袖大绔。

秦漢時期曲裾袍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穿上后下?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衣服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然后用綢帶系束,衣上還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幾件衣服,每層領子必露于外,最多的達三層以上,現代稱“三重衣”。

由于袍服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婦女有所減少,但并沒有消失,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1957年在甘肅武威磨咀子漢墓中發現了襦裙實物。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貴族男子及其侍從服飾

據古代學者的描述,漢人服飾在晉朝已經深受外族影響而“全用胡服”,并且“遂相承襲”:“中國(中原)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窄袖、緋綠短衣、長靿靴、有蹀躞帶,皆胡服也。窄袖利于馳射,短衣、長靿皆便于涉草。”;“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屬。先王冠服,掃地盡矣。中國(中原)衣冠之亂,自晉五胡,后來遂相承襲,唐接隋,隋接周,周接元魏,大抵皆胡服”。

隋唐五代時期

唐代時期對外來的衣冠服飾取兼收并蓄的態度,各種外來的服飾影響以及改變了唐人的服飾文化。

整個唐代皆流行的齊胸襦裙

唐代男子的常服以“幞頭”袍衫為尚,幞頭又稱袱頭,是在北朝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如祭祀典禮時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前朝舊制,頭戴介幘或籠冠,身穿對襟大袖衫,下著圍裳、玉佩組綬等。

“襆頭”的前身是東漢以來的幅巾,即方頭巾,由于是經鮮卑帽改進而成,屬于“胡服”的一種。在北周武帝的時代,幅巾被加以改造,在巾的四角縫綴上系帶,同時發明了一種結系方式,將一對巾帶結在腦后,另一對巾帶反系向前,于頭頂的髻前綰結,因此也叫做“折上巾”。發明襆頭的目的,是“便武事者也”,用輕質的絹羅將頭發束緊,頭頂上輕便利落,自然無礙馳射。大致在隋唐之間,為了追求造型的美觀,襆頭之內被加上硬質襯冠。自唐至宋,巾角也轉換成花樣翻新的帽翅,同時改用硬挺的漆紗當做面料,最終形成“烏紗帽”。

五代時期服飾基本沿襲了唐朝服飾。

宋朝

穿褙子的宋代婦女

宋朝漢人男子野服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服飾式樣。宋朝漢族女服以襦裙為主,基本式樣有兩種:大襟右衽交領和對襟襦裙,女裝相比男裝要富于變化些,出現褙子。

元朝

元朝時期漢人服飾也受到了外族服飾文化的影響,例如明代流行的曳撒就是繼承于元代的腰線襖。

元代漢族百姓服飾

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后,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以圓領袍服等唐宋服飾為“正統衣冠”,又連續頒布多項旨令,從面料、樣式、尺寸、顏色等方面確立了明代服飾制度,其中心內容是貴賤有別、服飾有等,不同階級不同等次的人,都只能享用本等級的服飾,不能混同,更不能僭越。隨后,朱元璋又屢次申述服飾禁例,有犯者,立刻嚴厲制裁。史載當時有百姓不許穿靴之禁,有三十八位南京人即因違禁而被充軍。

孔府藏明代襖裙

明代男子服飾基本沿襲了大襟右衽交領和圓領這兩種傳統服飾式樣,但又吸收了一些元代服飾特點,發展出曳撒等特色服飾。明代婦女的服裝以襖裙為主,與前代襦裙的主要差異在于上衣并不束在裙子內。除了一直流傳的衫、襖及裙子外,還流行霞帔、褙子、比甲等新鮮樣式,衣服的多變與款式做工達到一個高峰。明代開始于顯眼處使用紐扣,在部分常服及軍服中使用較多,禮服、官服則仍然沿用交領及盤領款式,不在顯眼處用扣子。

清朝

1644年清兵入關,推行剃發易服政策,為了易于辨識順逆,故強迫被征服或投效的漢人剃發易服,導致明代官服等服飾在清朝社會中逐漸消失,然而清朝時期兒童、僧侶、道士以及女性仍可穿著明代服飾。由于剃發易服令難以實行,故在清朝期間亦有廣大百姓的服飾依然為明制的情況,康熙年間的江南亦有很多平民依然穿著明朝的服飾,甚至于辛亥革命年間在某些地區也同時保留了明代式樣的服飾。

清康熙年間漢女交領襖裙

為保護服制及發飾傳統,孔子的后裔孔聞謤上書攝政王多爾袞請求保存孔府服飾;鄭成功的兒子明鄭鄭經以繼承明朝為號召,將剃發易服作為拒絕投降的原因之一。

中國皇帝的朝服有著悠久歷史,歷來統治者認為衣冠冠制關系國家興衰,為了鞏固其統治,清朝皇帝便組織群臣學習《金世宗本紀》,告誡群臣不要學習漢人“陋習”,從北魏至遼金元“凡改漢衣冠者,無一不再世而亡……凡一朝所用原各自有法程,所謂禮不忘其本也。自北魏始有易服之說,至遼金元諸君浮慕好名”;若致滿洲衣冠,效漢人服飾制度,寬衣大袖,左佩矢,右挾弓,就好像把左手交給他人,“待他人割肉而后食”,故創建了一套既符合民族特色,又利于騎射的冠服制度。

作為皇帝重要象征的朝服,清代朝服大部分遵循滿洲習俗,再加入草原民族的因素,以玉草編織而成的笠狀朝冠、長垂及腰的朝珠和系佩刀、火鐮石等的腰帶等,都包含了多元文化的因素,展現其作為多民族統治者的政權特質。

清朝據傳有“十從十不從”之民謠,譬如:“生從死不從”,指男子生前要穿清朝衣裝,死后則可服明朝衣冠;“男從女不從”、“老從少不從”,指女子及少年兒童可以不剃發易服。一般認為,“十從十不從”是出于明降臣金之俊或洪承疇的建議而制定的政策,雖未見有正式文書宣告,但在其后清代服飾審美文化現象形態中,成了有目共睹的事實:

順治二年既許“衣帽裝束,從容更易” ,故民間仍服明朝衣冠,即令清朝在嚴厲執行剃發及易服令時,其能確實掌握的對象也只限于漢人官吏,而廣大的農村地區則為清朝勢力所不能及,故清初亦流行“官降民不降”之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焦秉貞于康熙三十五年所繪四十六幅《耕織圖》中的人物發式與衣冠,全系明朝之舊。焦氏于康熙時供奉內廷,與布道于中國的西洋傳教士日相濡染,習西洋素描畫法。故其所繪山水人物,樓臺之位置,自近而遠,自大而小,不爽毫發。其耕織圖中的村落風景,田家耕作,人物衣冠發飾,應相當真實。而且《耕織圖》經康熙皇帝看過、“稱旨”后才令刊刻,表示康熙皇帝對圖中人物衣冠之認可,可見康熙年間中國農村士紳農民的發式與衣冠,已復明朝之舊。西方學者亦指出,官員以外的一般漢人百姓都被允許穿著前朝服飾,然而到了晚清時間,絕大多數漢人都自愿地改穿了滿化的服飾。

漢滿婦女的發式在清朝初期還保留著原有的樣式,后來隨著相互之間的影響,令各自的發式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在“十從十不從”下,清代的漢族婦女依然可以穿著明代時期的裝飾,更影響了滿族婦女的審美觀。另外,清朝時期的道士以及僧侶也能繼續保持他們傳統的發型和穿著。

中華民國時期

1910年(宣統二年),資政院議決剪辮易服案,中國各地各族人民開始群起剪辮。袁世凱逼宣統帝退位之后,臨時政府頒布“剪辮令”。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頒布《暫行祭祀冠服制》模仿清代前的祭服。

有些嬰兒和兒童服飾仍然維持明代以來的交領右衽,時人稱為和尚衫。

表演藝術中的漢服

舞蹈服飾:舞蹈是儒教郊祀和朝會儀式中的重要環節。”《三輔黃圖》卷五記載:“[漢]武帝時祭泰乙,上通天臺,舞八歲童男女三百人,祠祀招仙人。”例如,唐代舞蹈,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稱“健舞”,文舞又稱“軟舞”,兩種風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飄然若仙。兩種不同的舞蹈采用兩種不同的服飾。總的看來,健舞的舞服以小袖為多,以便騰越旋轉。而軟舞的服裝則多用長袖,以表現出婉轉、舒展的姿態。郊廟雅樂的重要樂器是編鐘,味淡聲希,伶官口耳相傳,其音韻曲折、恬淡高雅。民間的民俗舞蹈則采用加以裝飾的士庶日常服飾或吉服。

舞蹈時所穿的服裝往往更富有裝飾性,袖子較長,便于舞動時表現出各種不同的姿態。

戲曲服飾:戲曲服裝較通常的服裝更具有裝飾性。傳統戲曲服裝雖不是現實或歷史服飾的照搬,服飾的色彩、紋飾及著法又必然要展示舞臺人物的尊卑貴賤和遇到一些難以“僭越”的禁例。戲曲服裝大致可分為小生褶子、帔風、老生蟒袍、官生官衣、武生靠衣五大類。宋代初年之后,黑色則和白色一起。為庶人所服。戲曲舞臺以黃、紫、 朱(紅)、綠、藍的次序來標明人物的社會地位,顯然不是隨心所欲,而是有充分生活依據的。以尊貴者服用的“上色”褒揚善士,以卑賤者服用的“賤色”貶抑惡行,是古代色彩習俗。

宗教服飾

道教服飾: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道士平日所穿的服飾通常無花紋,進行儀式時會穿著華麗的法服,并有專用的首服如混元巾、純陽巾、五老冠等,因應儀式所需配搭。法服花紋圖案有道教特色,如袍上常常會繪制太極圖、八卦圖案等。一般認為,道袍一說,來自莊子所著的儒服。部分道教宗派的法服會變得舞臺化,綴上水袖。

漢傳佛教服飾

兩位穿交領右衽僧袍的僧人

佛教來自印度,傳入中國后受中國文化影響,成為漢傳佛教,初期服裝仍然保留印度風格,披著僧祇支(sanghati)。至后魏時,始加右袖,縫合兩邊,稱為偏衫。正規的法衣仍然是印度僧衣式樣,日常穿著的常服是根據漢服稍加改動、對顏色樣式等規定后確定下來的,明朝稱之為直裰。

神祇仙佛服飾

臺灣觀音媽聯中觀音與各神明及陪祀及前面的土地公像皆穿漢服

穿漢服的清代灶公和灶婆像

滿清實行剃發易服后,傳統宗教的神、仙、佛等的塑像及畫像的服飾依然保持漢服典型特征,雖然后世神像衣飾有戲服化的傾向,但依然保持“漢官威儀”,除了一些生于清朝被視為神祇崇拜的人物外,傳統神祇不論是漢傳佛教、道教還是民間信仰都穿著漢服,甚至一些本來非漢族的人物被漢人視為神明后,其神像亦穿上漢服,例如來自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后,本是印度人造型的佛祖、菩薩等佛教神祇在漢族地區的造像都改穿漢服,其中觀世音菩薩在中國被認為是女性后,形象是穿著襦裙的婦女。而臺灣民間信仰中的來自西方的八寶公主(船難中漂流到臺灣被原住民殺害的白人女性),其神像就穿上漢服而非她生前穿著的西式服裝。

繪畫中

清代畫家焦秉貞的《畫仕女圖》,畫中仕女穿著漢服

中國畫本以人物為主題。現存最早的戰國帛畫,便描繪了漢服的廣袖、細腰,揭示出那個時代的審美。漢代的石刻,唐代宋代的人物畫,均以當時的服制為主。唐代的《搗練圖》、《宮樂圖》、《簪花仕女圖》等可以說是中國仕女畫之顛峰,也是今天人們研究漢服歷史的重要參考。明代的寫實畫作如風俗畫、容像亦然。名畫家方人定指清代“禁止服漢服,而夷狄的衣冠,畫家不肖以之入畫”,但從有關文物看來,清代至今的中國人物畫既有身穿清代服裝,也有身穿明代服飾。

對周邊地區民族的服飾的影響

漢人服飾由于華夏儒教王道文化的傳播而影響深遠,周邊地區的民族、包括許多其他儒家文化圈(漢文化圈)國家通過效仿華夏禮儀制度借鑒了漢服的某些特征,用于吉兇賓軍嘉五禮。此外,華夏賓禮也規定四夷 之君必須穿本國服飾朝見中國天子,謂“蕃主服其國服”。漢唐藩屬體制中,周邊民族首領存在著定期朝見皇帝的所謂'朝集' 制度。無論是外國君主及其使者或者臣子朝謁中國天子,接受官職,貢獻方物,還是中國天子宴請外國君主,外國君主都要穿國服奉禮。國服制度促使了周邊民族形 成自己的民族服飾。比如,契丹太宗入晉,接觸到中原衣冠制度,北歸后,參照中原服制制定了本朝“國服”與“漢服”制度。

宣宗穿著罩甲,罩甲傳入女真后演變成滿洲馬甲

建州女真從朝鮮人記載的“雜亂無章”走向“貴賤有別”的過程當中受到了明代服飾很大影響。明朝初期禁止民人穿著“馬褂的先祖”對襟衣和罩甲等服飾:“禁官民步卒人等服對襟衣,唯騎士許服……其不應服而服者罪之”,但后來由于禁令漸漸廢弛而逐漸走入民間,這一世俗化和普及化的過程,被認為會對關外的滿洲有所影響,由于滿洲的崛起有賴于騎射之利,而對襟衣之類又便于騎射。在此情形下,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滿洲被指理所當然地吸收并大量借鑒了明代的冠服制度,例如馬甲就是由明代罩甲演變而成。

日本的和服、朝鮮半島的韓服、越南的越服、琉球的琉裝等皆受到中原王朝服飾體制及漢人服飾的影響。

唐代敦煌被吐蕃占領,當地漢人被迫從“夷俗”,只有祭祖時才穿上漢人服飾,“遺衣整巾潛淚垂,誓心密定歸分記”,設法回歸唐朝。吐蕃漢人沿襲漢服保持民族氣節和習俗,保持和唐朝的聯系。公元1129年,金朝政權下令禁民漢服,又令髡發,不如式者殺之。后來海陵王首先寬松了政策:詔河南民,衣冠許從其便,最后結果反而是女真人的服飾漢化。

越南在屬明時期于明朝的統治下被迫“束發易服”,被明朝征剿過后幸存的都掌人亦被強迫“更名易服”,以及更改有都掌特色的地名,消除都掌文化。

小編最喜歡的一套龍袍冕服

最后奉上小編最喜歡的一套漢服龍袍。

我們不生產歷史,我們只是歷史的搬運工。

實事求是論歷史,縱橫捭闔論古今。

這里是求是縱橫,如果您有興趣談古論今不妨訂閱我們。

我愿竭誠與各位交流,以上文章僅是縱橫君的愚見,有不同意見請在留言區評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漢服入門手冊——衣冠篇
漢服的歷史演變
聞道 識道 悟道---58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概述
淺談中國歷史上服飾的演變
唐代胡服 – 國學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汕尾市| 广饶县| 蒙城县| 灯塔市| 阿勒泰市| 黄浦区| 潜山县| 台东县| 攀枝花市| 岢岚县| 娄底市| 宜兰市| 上饶市| 康马县| 绥化市| 腾冲县| 东光县| 尤溪县| 恩平市| 宕昌县| 绥化市| 木兰县| 罗山县| 上思县| 楚雄市| 志丹县| 宣化县| 根河市| 伊金霍洛旗| 老河口市| 自贡市| 华阴市| 察隅县| 静乐县| 宁晋县| 天镇县| 满城县| 泸西县| 岳西县| 和政县| 唐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