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開始,我們就走在了一條叫關系的路上,慢慢有了兄弟姐妹,有了朋友,有了愛人,有了孩子……
面對這么多關系,總有人說,“我討厭關系里的偽裝”,“我根本不會猜人心”,“人和人之間為什么要裝呢”……
比如明明沒那么熟,聊天就叫“親愛的”,讓人覺得尷尬,或者已經很熟了,卻說“謝謝”,讓人覺得生分,有人就是沒有敏感的神經,去感知關系的親疏遠近。
但是,真正擁有好關系的人,其實都有兩副面孔。
01.
對親近的人,要溫柔呵護
人際關系的最微妙之處在于,對不同的人來說,同樣的方式,等量的付出,有人會覺得太多,有人會覺得遠遠不夠。
關系,就是親疏有別的,朋友,也是分遠近不同的,你不能用同一個溫度跟不同的人相處。
而很多時候,我們把冷漠和簡單給了身邊親近的人,卻把熱情和細枝末節的關心給了陌生人。
在我認識一個姐姐,她是一個老師,非常愛笑,穿著優雅,性格也很開朗。每次見面,她要么帶著小禮物,要么帶著零食,每每聚會,她也是那個帶動氣氛的人。
但相處了才知道,她孩子和她很疏遠,她和老公也是問題百出,和同事的關系也非常一般。
大家都不懂,她看起來是一個這么熱情的人,怎么會有這般不盡人意的關系呢?直到有一次吃飯,我看到她和老公的互動。
餐桌上,她還是那個喜歡照顧別人的人,但和老公兩個人坐在一起,幾乎沒有交流。
因為是第一次見她老公,有人說:“蘇姐,介紹一下姐夫吧?!保p描淡寫地對老公說:“你自己說唄?!眻雒嬉欢扔行擂巍?/span>
其實生活中,像蘇姐一樣的人其實很多,她們會說“我不會撒嬌那套”,“老夫老妻了,還說這些做什么”,有人還會把親密互動看做作秀。
其實,越是親近的人,越是需要有溫度的呵護和關懷。
因為任何關系都不是一步到位的,更不是渾然天成的,大部分關系從親密走向疏離,就是從不再費心思相處開始的。
親密,不是不用心的借口,更不是隨意對待的理由,正是因為親密,更要好好呵護,好好珍惜,這份親密才不會變質。
如果說熱情、夸贊是關系里的技巧,那最有可能回饋我們的,一定是身邊親近的人。
02.
對一些人
過于熱情只是打擾
在《我家那閨女》里,傅園慧的爸爸為她組了一個飯局,雖然都是父母的親戚,但很多人她都沒有見過。
席間,認識不認識的叔叔端著酒過來敬傅園慧,說一些有的沒的的場面話,這樣的熱情,讓傅園慧的情緒幾乎崩潰,她說:“我坐在這里,就像一個傻瓜”。
想必,她的這種感覺,你我都不陌生。
有一個詞叫“熱情恐懼癥”,指的是面對那些不算近親的人的過度熱情,會不自覺地感到不自在和尷尬。
有些時候,不恰當的熱情真的會讓人感到難受。人和人的靠近,更多的是靠內心的那種“舒服度”,而不是言行上的“熱情洋溢”。
我有次參加一個活動,剛進場,一個見過3次的伙伴就開始了各種熱情。給我一個擁抱后,開始對我各種夸贊,從穿著到外貌,再回到前幾次的見面,滔滔不絕。
她賣力“照顧”,我“如坐針氈”。我不知道該說“謝謝”,還是該保持沉默,但看著她游離的眼神,我知道她并不在乎我的回應,她只是在盡自己熱情的“義務”。
其實,給關系一個合適的空間,才能給彼此一個可能真正靠近的機會,熱情,有時是一種打擾。
無論任何一種人際關系,它最大的吸引力是“你讓我覺得自己被重視”,但吸引力里最大的誤區是“你給我的和其他人一樣”。
一個朋友就是這樣,她對所有的朋友都保持著同樣的溫度,對每個人都得體照顧,但她并沒有一個走得特別近的朋友。
就是那份“區別對待”,讓你身邊的人呈現出遠近不同的別致感,正是那份特別對待,讓你留下了那個特別的人。
03.
有近有遠
才是關系里最好的分寸
社會心理學上強調“人際距離”,換句話說就是,對于不同程度和性質的關系要保持適當的距離。
而在這份距離里,最大的功課就是時刻知道自己的狀態,也以客觀的角度去看待對方的狀態,而不是貿然行動,也就是“有覺知的溝通”。
我有個女性朋友,雖然才三十幾歲,但事業非常成功,她說她成功大程度是因為人脈好,其實,她有個最大的優點,就是有覺知的溝通。
她不去討好比自己厲害的人,也不會在不如自己的人面前顯擺。但每次聚會,她都會提前了解對方的狀態,然后調整自己的狀態、穿著,包括吃飯地點的選擇。
這就是覺知,也可以說是用心。她是一個很能說,也很會說的人,但她不會跟任何人都侃侃而談,有時候她也是安靜的聆聽者。
但面對親密的人,她就像卸下了防備,展現出柔軟和細致,她身上,有一種神奇的讓人感到安全和舒服的氣質。
其實,人與人相處的界限,就像各自都打著保護傘。如果覺得合適,我們會帶著自己傘朝對方靠近,親密到一定程度,兩個人甚至可以打一把傘。
但其中一方熱情地貿然闖入,則可能引起另一方的落荒而逃,因為這并不安全。
所以,好的關系里,不是讓你一味地聆聽或者表達,不是以同一個面貌面對所有的人,而是保持“兩副面孔”的狀態。
對親近的人,不吝嗇該有的呵護和認可,對不遠不近的人,給予對方足夠的尊重,這才是關系里最大的得體。
周國平說過一句很對的話:對于人際關系,我逐漸總結出了一個原則,就是互相尊重,親疏隨緣。
作者:微奢糖
一個愛折騰的85后天蝎女,應用心理碩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工作8年,辭職讀研,專注于將心理學更好地應用于生活。公眾號:糖糖心理社(weshe99)
主播丨姝璇,電臺情感節目主持人,公眾號:眼子君。
今日話題
親愛的朋友,你會不好意思和親密的人表達愛嗎?如果讓你和最愛的人說一句話,你會說什么?
歡迎在下方留言,跟我們分享你的想法和故事。
喜歡,就點一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