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數民族遼、金、元直到清朝統治時期,袍服都曾一度扮演著主角。清代的袍服還成為典型服飾。那時,婦女服飾可謂滿漢并存。但旗人、旗女與漢女的著裝是有區別的。滿族婦女以長袍為主,而漢族婦女仍以上衣下裙為時尚。史料表明,真正意義上的旗袍是由滿族婦女長袍演變而來的。只有八旗婦女日常所穿的長袍才與后世旗袍有著血緣關系。由于滿族稱為“旗人”,故將其稱之為“旗袍”。旗人與旗女也是有區別的,旗人是專指清代對被編入八旗的人,而旗女則是指旗人家庭中的女性成員。作為女性著裝的旗袍與旗女是有著密切關系的。
清順治元年,開始強制實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雉發易服浪潮。傳統的冠戴衣裳幾乎全被禁穿,相傳千年的上衣下裳服飾形制只被保留在漢族女子家居時著裝。慶典場合不分男女都要著袍,有朝袍、龍袍、蟒袍及常服袍等,名目繁多。但是,用作禮服的朝袍、蟒袍等習慣上已不歸為“旗袍”范疇。至清后期,也有漢族女子效仿滿族裝束。滿漢婦女服飾風格悄然相融,使雙方服飾差別日益縮小,成為旗袍流行全國的前奏曲。
辛亥革命后,西式服裝在中國得到普及,摒棄了傳統苛刻的禮教與風化觀念,解除了服制上等級森嚴的種種桎梏。服裝逐漸走向了平民化、國際化的自由變革時期。隨著滿清王朝的消亡,此時穿著旗袍者甚少,新式旗袍則在亂世裝扮中開始釀成,日后旗袍演化成融貫中西的新款式。
亦如上文所述,從旗袍制作工藝看,20世紀20年代上海興起了新式旗袍,最初類似無袖長馬甲,罩在短襖外;到了上世紀30年代又時興收腰,使“民國新旗袍”更加貼體,適合纖細腰身需求的美感。當然,“旗女之袍”與“民國新旗袍”代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時代?!懊駠缕炫邸笔侵形骱媳诘漠a物,雖脫胎于清代旗人之袍,卻已具備了獨立的、且與“旗人之袍”迥然不同的風格韻味。上世紀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黃金期),其基本輪廓線已臻于成熟,具有兼收并蓄中西服飾的特色,此時旗袍奠定了它在中國女裝舞臺上不可撼動的重要地位,成為中國女裝的典型代表。
抗日戰爭勝利后,上述狀況逐漸衰退,一直延續到建國前。建國后,中國婦女穿衣服都學著解放區的樣子,鄙視穿紅戴綠的那些“資產階級小姐”作派。旗袍所代表的悠閑、舒適的淑女形象在這種氛圍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間。十年“文革”時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大浩劫,也讓中國傳統旗袍文化遭遇了劫難。
1979年后中國旗袍文化才處于恢復發展過程中。直到上世紀9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深入發展,女性理想審美形象又有所改變,高挑細長、平肩窄臀身材為眾人所向往,最能襯托中國女性身材和氣質的旗袍,再度吸引了麗人們的目光。在國外還有不少服裝設計大師以旗袍為靈感,推出了有國際風味的旗袍,甚至還有中國旗袍與歐洲晚禮服相融合的時尚女裝。
旗袍文化正是經歷了這樣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歷史發展過程,才得以逐漸成為東方文化引以為豪的經典。
美國當代著名哲學家皮爾士提出了著名的“映像符號”、“指示符號”、“象征符號”的“符號三分法”理論,影響較為深遠。國內已有學者從這一“符號理論”起步,對中國旗袍文化的審美意義進行了持續的理論探索。他們認為:一要從映像符號視角通過中西服飾特點對比,從旗袍造型、色彩、紋樣與質地等外在特征來理解中國服飾之美;二要從指示符號視角更深層次理解旗袍在近現代社會的變革與發展;三要從象征符號視角將眼光升華到世界范圍,從中西方審美文化以及服飾審美文化的比較視域中看旗袍如何作為中國藝術符號走向世界。
美無止境。追求傳統而又時尚的中國女性乃至許多外籍女性對作為傳統服裝的旗袍,轉型為現代時尚的理念從未間斷。撫順作為大清王朝發祥地和啟運地,有必要繼續傳揚旗袍文化,發展美麗經濟,積極融入中外文化交流。我們相信,旗袍文化一定會得到海內外更多有識之士的喜愛和傳揚。[作者單位:中共撫順市委辦公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