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迷思】表揚孩子也有錯嗎?我應該夸他聰明還是夸他努力?如何讓聰明孩子的潛能充分發揮出來?到底怎樣表揚孩子才對?
托馬斯上五年級了,他所在的學校是紐約一所極具競爭力的一流名校。托馬斯很瘦,而且最近他把金色的長發剪短了,新發型看起來很像新版007邦德。但有一點不像邦德,他喜歡穿休閑褲,再搭配一件印有他偶像的T恤。在學校里,托馬斯有五個很要好的朋友。他們都是所謂的“天才兒童”。托馬斯是其中之一,他很享受這種歸屬感。
從托馬斯會走路起,他就不斷地聽到“你很聰明”這樣的表揚。不只他的父母會這樣表揚他,任何一個接觸過這個早熟孩子的人都會這樣說。當他申請進入該校幼兒園就讀時,他就被證明是一個高智商的孩子。因為凡是想進入該校的孩子都必須進行智商測試,只有智商位于前1%的孩子才有可能被錄取。而托馬斯的智商測試成績不只是位于前1%,而是前1%的1%。
但是,當托馬斯順利入學后,他對自己天賦的認識,并沒有成功地轉化成自如應對各門功課的強大自信心。更糟的是,托馬斯的父親發現正好相反,“托馬斯拒絕嘗試他不擅長的事情。他會迅速地對某些事物產生興趣,但是,一旦他發現這些事情很難成功時,就會立刻放棄,并且說‘這個我不會’。”只要瞥一眼,托馬斯就能把世界上的事物分成兩部分:他擅長的和不擅長的。
例如,托馬斯低年級的時候,在詞匯方面表現得不太好,所以他會默默地念而不開口讀。當托馬斯第一次看見自己的詞匯考試成績時,他顯得很畏縮。最讓人頭疼的是他三年級學習書法的經歷。當時他正在學習花體字,但僅僅嘗試了幾周,他就放棄了。
像托馬斯這樣的孩子并不在少數。幾十年來,人們已經注意到大部分“天才兒童”,也就是那些智商位于前10%的學生,嚴重低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他們總認為自己無法勝任一些事情,并且備受這一想法的折磨,因此只好降低對自己的期望。他們往往低估自身努力的重要性,高估外部因素對其取得成功的作用,因而過度依賴
很多父母認為,夸孩子聰明可以讓孩子更自信。哥倫比亞大學一項調查表明,85%的美國父母認為,表揚孩子聰明是非常重要的。根據我的隨機調查,幾乎所有紐約父母都這樣認為。
我曾問一位母親有多經常夸孩子聰明,她得意地說:“從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常常夸他。”另一位父親也說:“只要一有機會,我就會毫不吝嗇地表揚我兒子。”我聽說,現在很多孩子去上學時,父母會把寫有夸獎詞句的便簽放在飯盒里;當孩子回到家,就會看冰箱上貼著獎勵的小星星。男孩洗洗碗就能賺取自己夢寐以求的棒球卡;女孩按時完成作業,就能得到一個美甲的獎勵。你看,他們都這么聰明,似乎是與生俱來,因此,他們都應該被贊美包圍。
父母的心里都有這樣一個假設:如果孩子堅信自己很聰明,那么,他就能對學業上的挑戰無所畏懼。不斷的贊美就像天使一樣保護著孩子,使他們的天賦不被埋沒。
但是,一項來自紐約所有公立學校的學生調研表明:夸獎孩子聰明往往適得其反。大人給孩子貼上“聰明”的標簽并沒有讓他們表現得更好。實際上,這可能是孩子表現不佳的罪魁禍首。
表揚孩子也有錯嗎
斯坦福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在過去的10年里,和她的團隊都在研究表揚對孩子的影響。他們對紐約20所學校,400名五年級學生做了研究,這項研究結果令學術界震驚。在實驗中,他們讓孩子們獨立完成一系列智力拼圖任務。
濃縮的教養——實驗
首先,研究人員每次只從教室里叫出一個孩子,進行第一輪智商測試。測試題目是非常簡單的智力拼圖,幾乎所有孩子都能相當出色地完成任務。每個孩子完成測試后,研究人員會把分數告訴他,并附一句表揚的話。研究人員隨機地把孩子們分成兩組,一組孩子得到的是一句關于智商的夸獎,比如,“你在拼圖方面很有天分,你很聰明。”另外一組孩子得到是一句關于努力的夸獎,比如,“你剛才一定非常努力,所以表現得很出色。”
為什么只給一句夸獎的話呢?對此,德韋克解釋說:“我們想看看孩子對表揚有多敏感。我當時有一種直覺:一句表揚的話足以看到效果。”
隨后,孩子們參加第二輪拼圖測試,有兩種不同難度的測試可選,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哪一種測試。一種較難,但會在測試過程中學到新知識。另一種是和上一輪類似的簡單測試。結果發現,那些在第一輪中被表揚努力的孩子中,有90%選擇了難度較大的任務。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則大部分選擇了簡單的任務。由此可見,自以為聰明的孩子,不喜歡面對挑戰。
為什么會這樣呢?德韋克在研究報告中寫道:“當我們夸孩子聰明時,等于是在告訴他們,為了保持聰明,不要冒可能犯錯的險。”這也就是實驗中“聰明”的孩子的所作所為:為了保持看起來聰明,而躲避出丑的風險。
接下來又進行了第三輪測試。這一次,所有孩子參加同一種測試,沒有選擇。這次測試很難,是初一水平的考題。可想而知,孩子們都失敗了。先前得到不同夸獎的孩子們,對失敗產生了差異巨大的反應。那些先前被表揚努力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努力。德韋克回憶說:“這些孩子在測試中非常投入,并努力用各種方法來解決難題,好幾個孩子都告訴我:‘這是我最喜歡的測驗。’”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認為,失敗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他們在測試中一直很緊張,抓耳撓腮,做不出題就覺得沮喪。
第三輪測試中,德韋克團隊故意讓孩子們遭受挫折。接下來,他們給孩子們做了第四輪測試,這次的題目和第一輪一樣簡單。那些被表揚努力的孩子,在這次測試中的分數比第一次提高了30%左右。而那些被表揚聰明的孩子,這次的得分和第一次相比,卻退步了大約20%。
德韋克一直懷疑,表揚對孩子不一定有好作用,但這個實驗的結果,還是大大出乎她的意料。她解釋說:“表揚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孩子會認為,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反之,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在后面對孩子們的追蹤訪談中,德韋克發現,那些認為天賦是成功關鍵的孩子,不自覺地看輕努力的重要性。這些孩子會這樣推理:我很聰明,所以,我不用那么用功。他們甚至認為,努力很愚蠢,等于向大家承認自己不夠聰明。
德韋克的實驗重復了很多次。她發現,無論孩子有怎樣的家庭背景,都受不了被夸獎聰明后遭受挫折的失敗感。男孩女孩都一樣,尤其是好成績的女孩,遭受的打擊程度最大。甚至學齡前兒童也一樣,這樣的表揚都會害了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