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邊這棵詩歌樹,能夠簡要清楚地勾畫出我國古代詩歌發展的源流和變化的軌跡。從圖可以看出,誕生于2500多年前的《詩經》是我國詩歌史的起點。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305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計160篇,大多是采集的民間歌謠,開創了詩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是《詩經》最優秀的部分。《雅》分《大雅》和《小雅》,計105篇,多是王公貴族和士大夫的作品。《頌》是祭祀用歌,計40篇。《詩經》的形式以四言為主,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表現手法。“賦”就是直接陳述鋪敘;“比”是比喻;“興”是托物起興,即借用別的事物來引發所要歌詠的內容,起到聯想和烘托的作用。《詩經》的語言準確、優美,富于形象性,對后世影響極大。
戰國時期,我國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創造了一種句子長短不一、形式靈活、多用“兮”字的新詩體——楚辭,開創了積極浪漫主義傳統。他的詩歌,激情澎湃,辭采華美,善于運用豐富的想象和夸張、比喻、象征等藝術方法,以抒發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憂國憂民的情懷。他的代表作《離騷》是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抒情詩,與《詩經》中的《國風》并稱“風騷”,在我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漢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來演變成詩體名稱,簡稱《樂府》。《樂府》詩繼承并發表了“風”“騷”的優良傳統,產生了被稱作“樂府雙璧”的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民間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并出現了曹操父子、建安七子及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等一批重要詩人。《樂府》詩的精華是樂府民歌,其特點是篇無定句,句無定字,以雜言為主,語言多口語化,通俗生動;押韻自由,不講平仄對仗;表現手法除一般的比興外,多用排比鋪陳,敘事曲折淋漓,長于用對話和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塑造形象。
唐代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黃金時代,成就最高,在古體詩高度發展的同時,形成了在字數、聲韻、對仗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近體詩,主要包括五、七言絕句和五、七言律詩。這一時期,優秀詩人如群星燦爛,被稱作“雙子星座”的李白和杜甫是其代表。李白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氣勢奔騰,語言清新自然,比喻新穎,高度夸張,富有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世稱“詩仙”。杜甫的詩風格多樣,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超的表達能力,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被稱作“詩史”,他則被稱作“詩圣”。
宋代是詞的鼎盛時期。詞是一種配樂歌唱的詩體,按字數的多少分為小令、中調、長調,58字以內的為小令,59—90字的為中調,90字以上的為長調。宋詞在發展中形成了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和以柳永、秦觀、李清照為代表的婉約派兩大流派。豪放派作品氣勢豪放,意境雄渾,充滿豪情壯志,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婉約派作品語言清麗含蓄,感情婉轉纏綿,刻功精細,但題材較窄狹。
元代曲最盛行,佳作甚多。曲也是一種和樂演唱的韻文,句法比詞更為靈活,令和套曲兩種形式,小令只有一支曲子。套曲是一個曲調中有多支曲子為一套。關漢卿、鄭光祖、馬致遠、白樸被稱作元曲四大家,其作品代表了元曲的最高成就。
有《詩經》、《楚辭》、《樂府》三大源流,才有唐詩的輝煌、宋詞的鼎盛、元曲的繁榮。(劉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