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古時代的部落聯盟首領舜說過:“詩言志。”意思是詩歌是用來抒寫情感和志趣的,可見我們祖先很早就對詩歌的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尤其是詠物詩,更是以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動物或植物等為描寫歌詠對象,抒發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懷抱負等為主要內容。據統計,《全唐詩》 42863首中,已存詠物詩6261首。宋代詩人更講究“理趣”。千百年來,詠物詩以其深刻的情感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感染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
詠物詩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描摹情態類 通過對物象情態進行生動的描摹,從而抒發作者對物象的喜愛之情。如駱賓王的《詠鵝》,賀知章的《詠柳》,蘇軾《海棠》:“東風嫋嫋泛崇光,香霧空濛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
二、托物言志類 用象征手法通過寫具體的“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與抱負。如明朝著名愛國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借石灰寫出自己“烈火焚燒”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英雄氣概。凜然正氣和豪邁情懷不知鼓舞和激勵了多少后人。
三、詠物抒懷類 這類詩所詠之“物”與作者當時的個人處境關系更密切。同樣曾鞏詠柳,曾鞏寫的是:“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實際上托物寓意,揭露、諷刺得勢便猖狂的小人,
四、以物喻人 所描寫或吟詠之“物”與某一類型、某一群體的人相似。像北宋宰相李綱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耕田千畝實千箱,精疲力竭誰撫傷。但求眾生皆得飽,何辭羸病臥殘陽?”這首小詩既是對病牛的崇敬和禮贊,同時也是對像老牛一樣勤勞樸實、無私奉獻的廣大勞動人民群眾的謳歌和贊頌。
五、托物言理類 這類詩看似在說某個具體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大道理。如蘇軾的《琴詩》:“若言弦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表面上看是探索了琴聲產生的根源,而實際上是揭示在文藝作品創作中,素材與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將“琴(素材)”與“指(技巧)”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可產生優美的琴聲(優秀的文學作品)。
其實,我們不妨學著寫點詠物詩,這對思維和寫作都是很好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