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雅蘭讀論語·學而》第四則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導讀】
還是務本修身的問題。
《易》言: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雅蘭讀經】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史記 弟子傳》:“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鬃右詾槟芡ㄐ⒌溃适谥畼I,作《孝經》。死於魯。”
《四書集注》:盡己之謂忠;(交人)以實謂之信;受之于師謂傳;熟之于己謂習。
學,所以窮理明道;習,始能通物致知。
“謀、交、傳”三者,正《禮記·大學》“明明德于天下”務外之事;“忠、信、習”者,“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內重務本之事。君子內重務本,本立道生,故曾參于此三項入手。
為人謀貴在盡職盡責不辜負他人信任,與朋友交往貴在言而有信,日常教學中,最不負責任的行徑,是為了維護所謂的師道尊嚴,說一些穿鑿附會沒經過歷代先賢及自己實踐驗證無誤的東西。
為人謀,與朋友交,師傳授受是己之才學如何施展于天下之事。一個有教養的儒者進入社會實踐,能否圓滿完成世間職責,這是必然要經歷的人生大考。能否出色完成此大考,能否成為一個真正有教養的儒家君子,就在于自己是否具備并踐行孔門儒家思想體系所倡導的“忠、信、習”之理念?!兑住费裕褐t謙君子,卑以自牧也。
各位讀者君要注意的是,《學而》后面的《公治長》篇,孔子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評以“再,斯可”不是對“三思”的否定,而是說,具備文子之品行的遇事 “再思”就可以了,若不具備季文子品行的,必須三思不可。兩者還有一點不同的是,季文子之三思始于事前,此處曽子之三省屬于每日事必后的自省檢查,為的是懲前毖后不貳過。
《詩》云: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之謂也。
一個儒家學者能做到為人謀而忠、與朋友交而信、傳而習就算是完成了《大學》“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之功課,“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下一則就是“國治”了。那么,儒家學者的治國理念及方法又是什么呢?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span>
【白話一下】
孔門賢徒,著名的“宗圣”曾參曾經說:“我每天從三個方面反省自己。第一,為人謀事是否盡職盡責,履行了自己的承諾?第二,在與朋友交往的時候,是否能夠做到坦誠相待?第三,日常教學中,凡我所傳授之事,是否都經過了實踐驗證?”————節選于《雅蘭讀經》系列之《論語·學而第四則》
傳承經典 傳播美與安寧 盡在雅蘭在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