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方國
商朝:方國約150
周朝:諸侯國
周初分封71國(53姓姬),后增五六十,
各國先出現鄰、里、鄉、黨,鄉下有黨,里下有鄰,鄉里差不多;后出現縣:一開始在邊地,后推廣到內陸。公元前541年晉平公設置“絳縣”,絳縣成為中國的第一個“縣”,再出現郡,一開始郡比縣地位低,多是邊地,地廣人稀,后發展為縣以上的組織,古者縣大郡小,秦以后郡大縣小。
公元前221年開始36郡,京畿地方置內史,相當一郡。郡守、郡尉、郡監、郡承(副),后在南越地,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北置九原郡。之后陸續分析出東海、恒山、濟北、膠東、河內和衡山等郡。
縣數為756縣縣有大小,大縣置縣令,小縣置縣長,縣令、縣長之下有縣丞、縣尉
縣下設鄉,鄉下設亭(相當于現在的管區),亭下設里
西楚霸王:分封制
十八個王是: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西魏王魏豹、河南王申陽、韓王韓成、殷王司馬邛、代王趙歇、常山王張耳、九江王黥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西漢:郡國并行制,后加州(不是一級政府,只是監察區),州、郡、縣、鄉、亭(里)
漢初郡縣制與分封制混合,103個郡、國,除京畿地區之7郡以外,分屬13個刺史部(均為監察區)監察長官稱刺史。
司隸校尉部直轄7郡,另外13州:朔方、交趾、冀、青、幽、并、兗、徐、豫、揚、荊、涼、益州刺史部,再加漢宣帝時期,于西域烏壘城設西域都護府。
新朝:郡國并行制
先改12州,裁撤朔方、司隸部,改涼州為雍州、交趾為交州,后改9州
東漢:郡國并行制,東漢末年州郡縣三級制
州(14)、郡國(105)、縣(邑、道、侯國)、鄉、亭、里、什、伍
13州與西漢比司隸校尉部與其余十二州并列,將北方的朔方刺史部并入并州,并將交趾刺史部改名為交州。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又分涼州置雍州刺史部。213年,涼州被并入雍州,加西域都護府
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9年),朝廷選重臣出任刺史,稱州牧,掌管一州軍民。州從監察區變為行政區,至此,中國地方行政由原本的郡縣兩級制度變為州郡縣三級制。
三國:州郡縣
220年曹魏恢復涼州。226年,東吳從交州中分出廣州,后取消,后又復設,總計三國共有十五州。
蜀漢滅亡后,晉在269年左右從益州中分出梁州,之后又在南中設立寧州,從雍、涼、梁中又分出秦州,從幽州中分出平州,最后加上東吳的交州、廣州,形成統一初年的十九州格局。
魏有司、豫、兗、青、徐、涼、雍、冀、幽、并十州全境以及荊州的南陽、南鄉、江夏、襄陽、等四郡65縣。揚州的九江、廬江等二郡十四縣。
東吳有荊州的南郡、武陵、長沙、零陵、桂陽等五郡102縣。揚州的丹陽、會稽、建安、吳郡、豫章、廬陵、廬陵南部等七郡146縣。交州的全境。
蜀只有益州
晉朝:設州郡縣鄉亭五級
晉武帝從原涼州中分出了秦州,從益州分出了梁州、寧州,從幽州分出了平州,共計十九州。晉惠帝分荊、揚置江州,晉懷帝分荊、江、廣三州置湘州,最終得二十一州。。
東晉十六國:州郡縣制,州郡數量激增
東晉領有揚、北徐、豫、江、北青、司、荊、北雍、東益、寧、交、廣、北并、北冀、梁、徐、北兗等十七州,及幽、冀、東秦、青、并、兗、秦、雍等僑州,共二十五州
(東晉十六國不統一,僑州郡縣增多,致使數量越來越多)十六國只有前秦統一了北方,后趙統一了黃河中下游,前后燕統一了黃河下游
南北朝:州郡縣制
僑州、僑郡、僑縣數量激增,至南北朝末年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北方竟達211州,508郡、1124縣,南朝后期也增到107州,380多郡,臨滅亡前有30州、100郡、400縣。
隋朝:廢郡制,以縣直隸于州,后又改為郡縣制,州(郡)、縣、鄉、亭(里)
583年至607年實行州縣制共24年,607年(大業三年)復改州為郡,在郡上設置司隸、刺史15員,司監察之職,郡縣制11年,至618年。
隋文帝楊堅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制。隋煬帝楊廣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制,恢復刺史監察區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縣1524。隋文帝末年,全國有297州1348縣,607年,隋煬帝增設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揚州、荊州、梁州及雍州等九個監察州(按古名),大業五(609年)年的行政區劃,隋郡為190,縣1255,郡分九等,后縮減為三等。
唐朝:州縣制,道、州(府)、縣、鄉、里(保、鄰、坊)
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設十個“道”監察州級行政區,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和嶺南道,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分成十五個道,山南分置為東、西二道,關內道長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陽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置采訪使。
邊地設六大都護府: 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于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北庭都護府。
重要地區設都督府,權力很大,時設時廢,管轄各州,最多時(710年)全國24個都督府,后轉變為節度使。唐玄宗開元和天寶之間,都督改任節度使10個,分別是河西節度使、范陽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安西節度使、朔方節度使、河東節度使、北庭節度使、平盧節度使、嶺南節度使,分置于邊地。后濫用于內陸,唐肅宗時節度使已有44;在唐憲宗元和年間有節度使47,其轄區也稱為“道”,或稱“藩鎮”
唐玄宗將部分比較重要的州命名為府,以示與一般州的區別,此類府有10個:京師京兆府(原雍州)、東都河南洛陽府(原洛州)、北都太原府(原并州)、興德府(原華州)、鳳翔府(原歧州)、興唐府(原陜州)、河中府(原蒲州)、興元府(原梁州)、成都府(原益州)、江陵府(原荊州),各設府尹一名,另外京師、東都、北都三府仿古制設“牧”,一般由親王擔任府,或稱留守,合稱三都留守。
唐初將郡改稱州,長官復稱刺史,由都督統管,唐玄宗又改州為郡,到其子唐肅宗繼位后復改郡為州。
唐朝總體是以州為主。州的概念相對東漢末年變小了
州分7等輔、雄、望、緊、上、中、下,縣分六級京(赤)、畿(望)、上、中、中下、下
639年(貞觀十三年),10道,358府、州,1551縣;開元末年(740年),15道328,府、州,1573縣。
宋朝:州縣制,路、州\軍(府、監)、縣(軍、監)、鄉、保(甲、坊)
宋朝新增路,逐漸取消道,路是直轄于中央并高于府、州、軍、監的一級監察區(類似于漢朝的州、唐朝的道);路分漕司、憲司、倉司、帥司,使軍、政、財、監四權分散,無統轄各權的職官,因而始終沒有正式形成三級制。
至道三年(997年),共分十五路(名稱上道改為路),京東、京西、河北、河東、陜西、淮南、江南、荊湖南、荊湖北、兩浙、福建、西川、峽西、廣南東、廣南西路。1001年(咸平四年)分西川路為益州、梓州二路,分峽西路為利州、夔州二路。 1020年(天禧四年)分江南路為江南東、西二路。1072年(熙寧五年)分京西路為南北二路,分淮南路為東西二路,分陜西為永興軍、秦鳳二路。之后又將河北路分為東西二路,分京東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1106年(崇寧五年)又將開封府升為京畿路。后達到二十三路。
南宋設立兩浙東、兩浙西、江南東、江南西、淮南東、淮南西、荊湖南、荊湖北、京西南、成都府、潼川府、夔州、利州、福建、廣南東、廣南西共十六路,1208年(嘉定元年)宋寧宗,把利州分為東、西兩路,共17路
體制較尊的地區設府,比如開封府、臨安府、紹興府等
州稱知州,
軍一般是軍事重鎮或要沖,監設在一些主要的工礦牧鹽等重要物資產區,領縣的軍監與府、州同級,都隸于路,但實際地位則要低于府和州,不領縣的軍、監與縣同級,同隸于府或州。
1085年(元豐八年)時,全國有府14、州240,北宋全國有軍37、監4、縣1255
元朝:省、路、州、縣四級,或省州縣、省路縣三級
元代新增省,將全國分為中書省直轄區(腹里)、宣政院轄地,以及11個行中書?。?/span>嶺北、遼陽、陜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廣、云南、四川、甘肅、征東。其中,征東行省即高麗國,行省負責人由高麗王兼,性質與內陸行省不同,所以也有人認為只有10個行中書省。還有交趾行省(安南行省),以安南國置。荊湖占城行中書省(占城行?。?,緬中行省,。元末,中書省分出山東行省,江浙行省分出福建行省;福建行省內置建寧、汀州、泉州分省,元末行省制也已開始混亂
另外短暫存在的阿姆河行省、吐蕃等處宣慰司、斡端宣慰司、
還有瀋陽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哈喇火州總管府、北庭(別失八里和州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曲先塔林都元帥府、阿里麻里元帥府、耽羅軍民安撫司。
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名義上尊稱元朝皇帝為大汗。
省下有路、直隸州(府)、軍,直隸于行省的府、州稱為直隸府、直隸州,
路下有州、府、軍、安撫司,隸屬于于路的府、州,稱為散府、散州,
還有的州歸府管??h有的歸路管,有的歸府管,有的歸州管。
元代1個中書省、11個行中書省,路185,府33,州559,軍4,安撫司15,縣1127。
明朝:省府州縣四級制、省州縣三級制并存,以省—府—州—縣的四級體系為基本。
繼續行省制,取消路,改行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后分設都指揮使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掌各省軍、司法權力,后逐漸被巡撫、總督代替。
1428年(宣德三年),分為兩京是北直隸和南直隸;13布政使司簡稱13司,俗稱13省,為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福建;關西七衛統治現今的青海和新疆,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統治西藏西部和拉達克,斡難河衛受轄于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在1406年至1427年間曾設立交趾布政使司
明朝共有16個都司、5個行都司、1個留守司。16個都司中,有13個都司與布政使司同名,其它3個分別是北直隸境內的萬全都司、大寧都司和山東省的遼東都司。3個行都司分別是陜西行都司、四川行都司、山西行都司。1個留守司是中都留守司(今鳳陽縣)。此外,還有奴兒干都司、烏斯藏都司、朵甘都司,另有的哈密、曲先等衛,不過這些屬于羈縻性質,與內陸的都司、行都司性質不同。
省下設府(改元朝的路為府)和直隸州,宣德三年(1428年)放棄交阯布政司后,明朝共有府153個。
府以下有縣和州,各直隸州以下有,縣明朝直隸州、屬州合計共234個。
邊地設衛所
明最后有府140,州193,縣1138,衛493,所359
還設置了介于省和府、縣之間的道。道分為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
清朝:以省—府—縣和省—直隸州—縣三級為主
1662年劃為漢地十八個行省,奉天、吉林、黑龍江、烏里雅蘇臺、伊犁五個將軍轄區;在科布多設立參贊大臣轄區和西藏、西寧辦事大臣轄區。晚清,臺灣設省,四個將軍轄區改為省:新疆、奉天、吉林、黑龍江,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清朝境內共分為22?。?3省減臺灣)及特殊政區
保留了道,分巡道(管專事)、分守道(管幾個州府,每省大約3-6個)
在云南、貴州、廣西、四川、湖南、湖北、甘肅、西康等省設有土司,分為宣慰司、宣撫司、招討司、安撫司和長官司,后改土歸流。
省下轄府和直隸州,
增加了行政區劃單位——廳。在新開發地區設置,有直隸廳和散廳之分,直隸廳與府、直隸州平行,直隸于省,絕大多數不領縣;散廳隸屬于府,與散州、縣相平行。
在內蒙古、外蒙古、新疆、青海以及東北地區,建立盟(相當于內陸的府)、旗(相當于內陸的縣),在南疆(回部)以七座城池為單位。在西藏則設立營。
府下轄散州和縣,直隸州下轄縣,散州不轄縣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1912-1928):省、道、縣三級
初期分為22省(同清朝)、4特別行政區(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直屬理藩院特別行政區(內蒙)、4地方(京兆、西藏、外蒙古、青海)、3地區(阿爾泰、塔爾巴哈臺、伊犁,后均并入新疆省)和南京特別市,膠澳、淞滬2個省級商埠。
廢除府,1914年時在省縣之間設置93個道,青海、新疆及內外蒙古保留盟(相當于道)、旗(相當于縣)
道分為縣、設治局
將所有不管縣的州、廳全改為縣,
西藏保留宗(小于縣,相當于縣)
1922年,全國共有97道,1963縣,12設治局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訓政時期(1928-1936):省、督察區、縣三級
1928年北伐后,直隸、奉天2省改為河北、遼寧,平津特別區并入河北,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改為西康省)、寧夏、青海改建為6個省,總計28個省,另外西藏、蒙古2個地方,南京、上海、北平、天津、青島、武漢(后改名為漢口)、廣州(后降為省轄市,抗戰勝利后再升格)、西京(后降為省轄市,抗戰勝利后改稱西安并再升格)、重慶(抗戰時期設置)等9個特別市;(另外省級還有2個收復租借地東省特別區、威海衛行政區,3個地方設立呼倫貝爾、河西省、興安屯墾區后撤銷)。
國民政府廢除了道,設立行政督察區(1932-1949),作為省的派出機構,一個行政督察區管理十幾個縣,為虛級,屬于準行政區,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理,一開始以序數命名,后改為以治所命名。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憲政時期(1945-1949)
1945年對日抗戰勝利后,共分35省(28省基礎上增遼北、安東、合江、松江、嫩江、興安6省、另收復臺灣)、12院轄市(增沈陽、大連、哈爾濱)、2地方(西藏、外蒙1949年獨立)和1特別行政區(海南)。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地、縣、鄉四級
1950年全國合計:5大區28省8行署區13直轄市1自治區.
64地級市200專區3行政區3自治區6盟1辦事處.
66縣級市2054縣4礦區3特區10區4自治區1管理處13縣級鎮6設治局16設治區2辦事處58旗.
成立之初實設五大行政區和一個中央直屬行政單位:東北、西北、西南、中南、華東、華北,1954年撤銷
下轄50個省級單位,30?。駠?5省基礎上東北9省調整為黑龍江、松江、吉林、遼東、遼西5省,增加平原省,減江蘇、安徽2?。?、1自治區(內蒙古)、12直轄市(北京、天津、重慶、上海、沈陽、西安、南京、武漢、廣州9市保留,大連、青島、哈爾濱被撫順、鞍山、本溪代替)、5行署區(旅大、蘇北、蘇南、皖北、皖南)、1地方(西藏)、1地區(昌都)
1950年撤2設5=53,撤銷旅大行署區,設立旅大市,撤銷四川省,設立川東、川南、川西、川北4個行署區。
1952年撤11設3=45,撤銷平原省、察哈爾省,合并直轄南京市、蘇北、蘇南行署區為江蘇省,合并皖南、皖北行署區為安徽省,合并川東、川南、川西、川北行署區為四川省。
1953年加2=47,哈爾濱、長春升為直轄市。
1954年撤10設1=38,合并遼東、遼西省,沈陽、鞍山、撫順、本溪、旅大市為遼寧省。撤銷松江省并入黑龍江省、撤銷寧夏省并入甘肅省、撤銷綏遠省。
1955年撤10設1=29,撤銷熱河省,撤銷西康省并入四川省,1955年新疆省改為自治區,昌都劃入西藏,長春并入吉林省,哈爾濱并入黑龍江省,廣州并入廣東省、武漢并入湖北省、重慶并入四川省,西安并入陜西省。
1958年撤2設2=29廣西省改為自治區,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1958年天津并入河北。
1965年撤1設1=29,西藏地方改為自治區,。
1967年設1=30,天津恢復直轄,穩定為22省、5自治區、3直轄市共計30省級行政區。
1988年廣東分出海南省,1997年,四川分出重慶直轄市,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
至2020年3月12日,全國共分為:
省級行政區共34個,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建國前,建國初還存在著省與專區之間的行政區一級,如:山東省的渤海、魯中南、膠東三大行政區,湖南的湘西行政區,陜甘寧邊區(大區級,后發展成西北大區)直屬陜南、陜北、甘肅行政區,江西下屬贛西南行政區,下轄專區,后全部撤銷
第二級:建國后將中華民國時的行政督察區改為專區,1967-1975年逐步改成地區,1982年后逐步改為市。
2020/3/13地級行政區共333個,包括293個地級市、7個地區、30個自治州、3個盟。
第三級:建國初縣級因戰爭,國民政府、解放區政府、日偽政府分設很多縣,后大量合并
2020/3/13縣級行政區共2846個,包括965個市轄區、387個縣級市、1323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1個林區、1個特區。
民國時期、建國初期,因交通不便,縣難以直接管理到鄉,縣下還有縣轄區一級組織,它不是一級政權組織,而是縣級政府的派出機構,1953年全國有18900多個區;后逐步取消,2020/3/13僅存1個,河北省涿鹿縣南山區。
第四級:解放初設立的鄉太小,后來合并、裁減,曾經改為人民公社。
2020/3/13鄉級行政區共38734個,包括8516個街道、20975個鎮、8122個鄉、966個民族鄉、153個蘇木、1個民族蘇木、1個縣轄區(2019年12月)
之下還有管區(鄉鎮的派出機構)轄社區、行政村,下轄村民小組(小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