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法制不議,則民不相私;刑殺毋赦,則民不偷于為善;爵祿毋假1,則下不亂其上。三者藏于官則為法,施于國則成俗。其余不強而治矣。
【譯文】法制不私下議論,那么民眾就不互相行私;刑殺不赦免,那么民眾就不敢茍且行善;爵位俸祿不私自借出,那么下級就不會擾亂上級。這三樣收藏在官府就是公法,施行到全國就成為習俗。其余各方面不勉強也就能治理好了。
【說明】法禁,就是依法禁止。本節一開始就提出私下議論的問題,其目的就是要求統治者統一立法行法,然后開展法制宣傳,讓法制成為習俗,這樣老百姓就會自覺地遵守法制了。管子的這種說法有他的好處,我們現代法制是法制,習俗是習俗,各不相關,這就使老百姓一方面按習俗行為,另一方面還要惦記法律是怎樣規定的。當然,大部分人在具體行為時,根本不會考慮法律是怎樣規定的,他們只會考慮身邊的人會怎樣看待自己的這個行為。然而習俗——風俗習慣,卻有很大的軟約束力,很多人敢違法卻不敢違俗,這是因為他要在這個群體中生活下去,否則他只有離開這個群體遠走他鄉。然而現代大城市卻不存在習俗——風俗習慣了,所以人們敢于違俗,甚而違法了。所以,現代法律、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起新的校園文化、社區文化、企業文化,用文化氛圍影響和約束人們的行為,這才是“治理”。
——————————————————
【注釋】1.假:(jiǎ賈)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管子·四時》:“發故屋,辟故窌以假貸。”《左傳·僖公五年》:“晉侯復假道于虞以伐虢。”《禮記·曲禮》:“假爾大龜有常。”《韓非子·十過》:“昔者晉獻公欲假道于虞以代虢。”《廣雅》:“假,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