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淡安先生針刺手法一、進針后之手法 進針后,即主要之捻運手法。手法古今不同,就古法言,目的在乎補瀉;以新理論,則為抑制與興奮。如何謂之補,如何謂之瀉,古今各家所說不一致。至元明時,手法名目更多,但皆屬粗針淺刺,今之細針,不能效其方法。故本編對于以前之針法,概不論列,祇言進針后應作興奮或抑制之手法及反射或誘導之針法。
1.興奮作用之針法:先用28號或30號針,作輕緩的刺激,約數秒鐘或半分鐘的捻轉,病者略感酸脹,即予出針。刺激部位大都在其患部及其周圍,或為其神經通路之處為多。
2.抑制作用之針法:先用28號或30號針,作持久的的強刺激,約1至2分鐘的強烈捻轉,并作5到20(甚至30)分鐘的留針。刺激部位大都在其其患部及其周圍,或為其神經通路之處為多。
3.反射作用之針法:視其證候如何而手法不同。如須使之興奮以加強其機能作用時,可選用28號或30號針,予以短時期的中度刺激(捻轉不輕不重、不徐不疾,提插均勻等);如須使之起抑制以減低其亢奮作用時,可選用28號針,作稍長時間的中度刺激。
4.誘導作用之針法:選用26號或28號針,作較長時間的強刺激,約1~2分鐘,并作留針法。
二、一般應用之新針法
1.單刺術:系刺達肌肉層間,立即將針拔出,是屬于極輕微的刺激。此法應用于小兒及無受針經驗,或軀體極度衰弱者。
2.旋捻術:在針刺入時,或刺入后,或拔出之際,右手的拇、食指將針左右撚旋,是一種稍強刺激的手法,適用于抑制(強烈捻)或興奮(輕緩捻)為目的之 針法。
3.雀啄術:在針刺到達其一定深度后,將針體提上插下,如雀之啄食,頻頻急速上下運動,專用于刺激為目的。在提插之緩急強弱中,不僅能起抑制作用,亦能應用于興奮為目的者。
4.屋漏術:懷雀啄術之運用稍有不同。即針體之1/3刺入,微行雀啄術,再行1/3,仍行雀啄術。在退針之際,亦如刺入時,每退1/3,行雀啄術而出針。此為專用于一種強刺激為目的之手法,適用于抑制、誘導。
5.置針術(即留針):一針到數針刺入身體穴位,靜留不動,放置5~10分鐘,然后拔針,適用于抑制、鎮靜為目的者。對身體衰弱或畏針者,須用強刺激作抑制、鎮靜手法時,此法最好。留針時間由5分鐘至1、2小時皆可,視其證候緩解情況而出針。
6.間歇術:針刺入一定深度之后,時而捻轉提插數次,復留置片刻,再提插捻轉數次,再留置之,往復數次。此術應用于血管擴張或肌肉弛緩時,以興奮為目的。如用強刺激,亦可作為抑制法。
7.震顫術:在針刺后行輕微上下的震顫,或在針柄上抓搔數次,或用食指頻頻輕叩,搖動針柄上端,專用于血管、肌肉、神經之弛緩不振者,即興奮。
8.亂針術:在針刺入一定深度后,立即拔至皮下,再行刺入,或快或慢,或向前或向后,向在向右,隨意深進,引為強刺激。專用于誘導及解散充血郁血。
其中應用最多者為雀啄術、旋撚術、置針術。
三、出針之手法
古法出針有補瀉二法之區別,今則不復分別,不論何種手法,出針時必須將針作輕緩捻轉,徐徐退出,而在針孔處用消毒棉花蓋上,略揉數轉。絕對不許將針一抽而出,否則有后遺感發生,或出血。
四、得氣與補瀉
進針后,必須得氣,發生感應和傳達。感應快的治愈速,傳達遠的取效宏。如遇體弱久病,針刺不易發生感應和傳達的,則須用催氣法,但不及用古人“(爪括針柄”之法,只須凝神靜氣,輕輕捻動針柄,緩緩提出針身少許。如是約經20秒時間,如仍無酸麻脹感,即以針再深入少許。如仍無感效,則再提出少許。如是反復試探仍不能得氣時,必須休息1~2天再針。得氣后,視病癥及體質而分別用補瀉手法。
補法:將針柄輕微捻動,由淺入深,緩緩插入,三捻三進而后一退,進速而退緩,指上皆不用力,此為要訣。如感應輕微,指力可略加強些;如感應太甚,則捻轉可以輕緩些。約捻轉2分鐘即可出針。
瀉法:指力要重,緊提慢按,使有劇烈的酸楚,約2分鐘即可出針。
(二)六對
1、鎮靜與興奮 鎮靜:耳尖、神門、枕、皮質下、腦干、心。興奮;額、內分泌、興奮點、丘腦、緣中、腎上腺。
2、降壓與升壓 降壓:降壓點、神門、肝、腎、心、耳尖、額、枕、皮質下。升壓:升壓點、腎上腺、緣中、心、肝、腎、皮質下。
3、降率與強心 降率:降率穴、皮質下、心、神門、枕。強心:交感、腎上腺、緣中、皮質下、心。
4、止血與活血 止血:腎上腺、緣中、膈、脾、相應部位?;钛航桓?、心、肝、肺、熱穴、心血管系統、皮質下、相應部位。
5、利尿與止遺 利尿:腎、脾、肺、三焦、內分泌、腹水點、相應部位。止遺:膀胱、支點、緣中、尿道。
6、通便與止瀉 通便:大腸、脾、三焦、腹、肺、皮質下、便秘點、艇中。止瀉:直腸、大腸、脾、耳尖、神門、枕、內分泌。
(三)利五官
1、利咽 咽喉、口、氣管、肺、內分泌。急性咽喉炎取神門、耳尖;扁桃體炎取神門、耳尖、扁桃體;聲音嘶啞取脾、聲帶;梅核氣取肝、皮質下、食管。
2、明目 耳尖、腎、肝、眼、目2。近視眼加取脾、交感;急性結膜炎加取肺;內外眥瞼緣炎加取心、脾;瞼腺炎、霰粒腫加取脾。
3、助聽 內耳、外耳、腎、三焦、膽、顳。
4、鼻通 內鼻、肺、外耳。感冒鼻塞流涕加取耳尖、腎上腺、風溪;過敏性鼻炎加取風溪、內分泌、腎上腺、耳尖;肥大性鼻炎加取腎上腺、膈;萎縮性鼻炎加取內分泌、脾。
5、美容 面頰、相應部位、肺、脾、肝、內分泌。炎癥性疾病加取腎上腺、大腸、耳尖;色素性疾病加取緣中、腎上腺;脂代謝性疾病加取胰、腎、小腸;變態反應性疾病加取風溪、腎上腺、耳尖。
(四)三抗
1、抗過敏 耳尖、風溪、內分泌、腎上腺、肝、相應部位。
2、抗感染 耳尖、輪1-6(放血)、腎上腺、內分泌、神門、相應部位。
3、抗風濕 耳尖、腎上腺、內分泌、腎、肝、脾、三焦、相應部位。
(五)一退
退燒:耳尖、屏尖、腎上腺(3穴放血)、交感、丘腦、肺、枕、內分泌、相應部位。
(六)調整三
1、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交感、丘腦、皮質下、心、腎、神門、枕。
2、調節內分泌 內分泌、緣中、丘腦、腎、肝、相應部位。
3、調經 內分泌、緣中、丘腦、腎、肝、卵巢、內生殖器。
(七)兩補
1、補腎 腎、肝、心、內分泌、緣中、丘腦、腎上腺。
2、補血 脾、胃、腎、三焦、血液點、心、肝、腎上腺。
(八)三健
1、健腦 心、腎、腦、丘腦、緣中、皮質下、額。
2、健肝血 肝、腎、三焦、脾、內分泌、皮質下、相應部位。
3、健脾助運 脾、胃、小腸、胰、內分泌、皮質下、口。
(九)催、理、降、解、利、眠、收
1、催乳 乳腺、緣中、內分泌、丘腦、肝、胃。
2、理氣消脹 腹脹區、腹、肝、脾、胃、三焦、肺、皮質下、大腸。
3、降糖 胰腺點、胰、內分泌、緣中、丘腦、皮質下、口、渴點、三焦。
4、解痙 相應部位、交感、皮質下、神門。
5、利膽 膽、膽道、肝、肩背穴、三焦、十二指腸、皮質下、內分泌。
6、安眠 神門、腎、心、皮質下、枕、神經衰弱區、垂前、耳尖。
7、收斂汗液 心、交感、皮質下、丘腦、腎上腺、相應部位。
參考 黃麗春 耳穴診斷治療學
(十)調節神經系統類
1、調節大腦皮質
(1)興奮:興奮點、額、心、肝、腎上腺。
(2)鎮靜:神門、緣中、枕、垂前、耳中、失眠、心、腎、胃。
(3)止痛:神門、交感、皮質下、耳迷根、相應部位。牙、骨疾患加腎;筋、損傷加肝、脾。
(4)解痙:交感、神門、皮質下、相應部位。
(5)止驚:肝、枕、神門、皮質下、膽、耳尖。
(6)止暈:枕、外耳、內耳、神門、肝、脾、耳尖。
(7)止耳鳴:內耳、外耳、腎、膽、三焦、枕、神門。
(8)止吐:賁門、胃、枕、皮質下、神門。
2、調節自主神經功能
(1)調解自主神經:交感、心、腎、耳中、皮質下、腦干。
(2)強心:心、腎上腺、交感、緣中、皮質下。
(3)調心率:心、心臟點、神門、枕、皮質下、小腸。
(4)升壓點:升壓點、緣中、腎上腺、肝、心。
(5)降血壓:角窩上、肝、心、腎、皮質下、神門、耳尖、降壓溝。
(6)斂汗:心、交感、皮質下、神門、肺、脾。
(7)止胃酸:交感、膈、胃、肝。
(十一)調節內分泌類
1、調節內分泌 內分泌、緣中、內生殖器、腎、肝、卵巢。
2、調月經
(1)調經:內生殖器、腎、肝、內分泌、卵巢、緣中。
(2)通經:內生殖器、交感、肝、腎、內分泌。
(3)止經血:內生殖器、脾、耳中、腎、內分泌、緣中。
(4)止痛經:內生殖器、神門、腹、艇中、肝、卵巢、內分泌、緣中。
3、降血糖 胰腺點、胰膽、內分泌、口、三焦、皮質下、饑點、渴點。
4、降血脂 內分泌、肝、肺、大腸、腎、脾、膽。
5、利膽汁 內分泌、膽、三焦、皮質下。
6、催乳 內分泌、乳腺、緣中、胃、肝。
(十二)提高應激能力類
1、抗過敏 風溪、內分泌、腎上腺、神門、肝、耳尖、相應部位。
2、抗感染、抗炎 內分泌、腎上腺、皮質下、神門、耳尖、相應部位。
3、抗風濕 內分泌、腎上腺、腎、肝、脾、風濕線、耳尖、相應部位。
4、抗休克 腎上腺、緣中、心、肝。
5、強壯保健 腎、脾、肺、心、肝。
6、消除疲勞 脾、口、額、興奮點、皮質下、腓腸肌、心。
參考 植蘭英 耳穴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