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某,男,34歲,2005年6月2日初診。嗜睡,精神蔞靡,乏力近半年。半年來感到精神疲憊,嗜睡,身重困倦無力逐漸加重,夜間睡眠時很難被吵醒,時長達8~10h仍覺未睡夠,白天精神困頓,萎靡不振,只要坐下即可入睡甚至做夢,伴心悸易驚,四肢無力,記憶力下降,興趣淡漠,性欲減退,食欲尚可,時感腹中鳴響,大便稀溏。
平素極易感冒,前數(shù)日又不慎感冒后諸癥加重。舌淡紅,苔薄白,脈沉細。辨為少陰心腎陽虛,正不抗邪,擬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麻黃10g,細辛3g,制附片15g(先煎),炙甘草10g,茯苓15g,白術(shù)15g,桂枝10g,大棗10g,藿香5g(后下),羌活5g。3劑。
6月6日二診,訴精神大振,現(xiàn)有白天仍有困意但可抵擋不睡,身重減,大便亦轉(zhuǎn)實,舌脈如前,故守前方續(xù)服3劑,諸證消失。月前因足扭傷腫痛來診述現(xiàn)生活如常人,一直未感冒。
《傷寒論》281條指出“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第282條說“少陰病,欲吐不吐,心煩,但欲寐,……以下焦虛寒不能制水,……”;主要病機為少陰心腎陽氣虛衰,輕則見精神失養(yǎng),重則陽衰陰盛周身失于溫煦而見四肢厥逆,治用四逆湯類扶陽抑陰。本例主要臨床表現(xiàn)和病機與少陰寒化證相符。因陽氣不支,不能充養(yǎng)頭腦,而精神疲憊,心悸易驚,記憶力下降,興趣淡漠,甚至于欲寐嗜睡;陽氣無力鼓動血脈,則脈沉細,陽氣不能達于表,衛(wèi)外不固,則易感受寒邪侵襲,如受邪后又無力達邪出表,成為太少兩感證,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近代名家曹穎甫認為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少陰病兼外邪內(nèi)伏者,較用四逆湯更為有效,“蓋四逆僅能由少陰外達肌腠,以干姜能溫脾胃,……若改干姜為麻黃,方能由少陰直達肺部,而皮毛為之開泄,以肺主皮毛也。”腹鳴便溏為脾陽失溫,中焦陽虛,氣不化水而致,故合苓桂術(shù)甘湯加小劑藿香羌活,化水行氣,除濕健脾,振奮中陽以助心腎之陽。
作 者:李玉玲
作者單位:海南省人民醫(yī)院,海南,海口,5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