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園與傷寒金匱叢刊
陳修園名念祖,字修園,號慎修。福建省長樂縣江田鄉溪眉村人。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生;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卒于榕城(今福建福州)。
陳修園是清代著名醫學家,他一生經歷頗為傳奇:他早年喪父,家境貧寒,由祖父扶養成人。修園自幼聰穎過人,7歲即能背誦經史。14歲習舉子業,又因祖父通醫故兼修醫學。19歲考中秀才,20歲開始在鄉里行醫,兼課生徒。后為求深造,又負笈赴榕城鰲峰書院,受業于孟超然,攻經史,研岐黃,并開始撰寫《傷寒論淺注》。以后行醫于福州南臺,并傳授醫學于族侄定中等。乾隆五十七年(1792)陳修園39歲時中舉人,后北上參加會試,不第而留寓京師。期間陳修園亦以醫術濟世,曾治愈光祿寺卿伊朝棟中風病、軍機大臣和坤足痿而轟動于燕京。和珅很賞識陳修園的才華,欲強留其于館中,并允薦陳為太醫院院使引誘之,陳氏固辭弗就。1800年再次參加會試,蒙恩賜赴保陽,次年任威縣知縣,后曾赴保陽、高陽等地救災,繼升同知知州,一度曾代理正定府知府。陳修園為官一方,勤政愛民,政績頗佳,在從政之余繼續刻苦研究和實踐醫學,并撰寫出大量醫學著作。1819年,陳修園年已67歲,倦于宦海浮沉遂辭官返鄉,前往清源書院講學,從事中醫普及教育,受業弟子中成名者達20余人之多。1823年因右脅部生一瘡瘍,久治無效而逝于榕城,終年71歲。后歸葬于長樂眉溪村前山麓。
舊時國醫前輩曾言:“一般而論,江南人喜歡陳修園著作,北方人更青睞《醫宗金鑒》。”《醫宗金鑒》的撰寫是國家行為,清政府在全國遴選名中醫,召集到京,集眾人之力共同完成《醫宗金鑒》的編寫。而陳修園的著作則不同,他把自己的學習心得,臨床經驗匯集起來,獨立完成十余部書,幾百萬字醫學著作,可謂是清王朝民間醫學著作集大成者,實有里程碑之意義。陳氏的醫書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包括從基礎到臨床,以《內經》、《神農本草經》為基礎,以《傷寒論》、《金匱要略》為中心,并有醫學入門著作《醫學三字經》、《醫學實在易》、《時方歌括》、《時方妙用》等,灌注了陳氏的心法和經驗,他以其深厚的儒學功底,用通俗淺顯的文句,賦以韻腳,或作歌賦,便于習誦。而其內容又都深入淺出,切于實用,有利于自學,因而對醫學的普及教育有推動作用。至今許多中醫師,能熟背《醫學三字經》、《長沙方歌括》、《金匱方歌括》的內容。許多名老中醫都把陳修園著作做為入門典籍。已故名老中醫方藥中先生從1955年開始以3年時間,著成他第一本專著——《醫學三字經淺說》,傳承先賢,培養后學,以文載道,功不可沒。
在學術觀點上,陳修園在研究《傷寒論》方面,深受錢塘二張(張隱庵、張令韶)的影響,他說“成無己注《傷寒論》不敢稍參意見而增刪移易,蓋好由于信也。……惟張隱庵、張令韶二家,俱從原文注解,雖間有矯枉過正處,而闡發五運六氣、陰陽交合之理,恰與仲景自序撰用《素問》、《九卷》、《陰陽大論》之旨吻合,余最佩服”(引自《傷寒論淺注》),他認為王叔和編次《傷寒論》是有功千古的,反對方有執等的錯簡說。故任應秋先生評價陳修園是繼錢塘二張之后,反對錯簡,維護舊論,其影響最大的一家。陳修園全面繼承了二張對傷寒論的研究思路,即推崇《內經》、《難經》的基礎理論,以“標本中氣”、“開闔樞”學說闡明傷寒病機之隱微。
陳修園十分注重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和研究,他說:若“理不本于《內經》,法未熟于仲景,縱有偶中,亦非不易矩獲。”又因他維護舊論,反對錯簡,也有人指責他“尊經泥古”。實際上,陳氏尊經是實,但不泥古。當時,陳修園筆下“不過記問套方,希幸圖中,揣和人情,以為糊口之計”的庸醫為數不少,這些醫生平時不重視中醫經典著作的學習和研究,臨證之際理法不明,因而片面追求時髦方劑,以圖速效,卻往往事與愿違,反造成殊多流弊。有鑒于此,陳氏認為:“醫道之不明也,皆由于講方而不窮經之故。”所以他苦心研究《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著作,遂撰著以補偏救弊,試圖改變當時的醫風。中醫有一整套完整、獨特的理論體系,只有深入研究中醫經典著作,才能深入其中,領會中醫學術的真諦,從而更好地指導臨床實踐。故至今《內經》、《傷寒論》等仍是學中醫者必讀之經典,由此看來陳氏尊重經典無可厚非。盡管陳氏尊古,但他在學術上卻有頗多創新之處,并不泥古。他在研究傷寒論時,提出了不少有新意的觀點:如“保胃氣存津液”的氣化學說闡明了氣化則水化,水化則津升的理論,又如提出了三陽以經腑分證,三陰以陰陽從化分證的六經分證法。他的《時方妙用》、《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等著作中都廣泛收集了后世時方,所選古方在臨證運用時,都有靈活加減,如治瘧用小柴胡湯加常山。陳氏也敢于提出自己的創新和獨到見解,如他在《醫學實在易》中有一處提及“御纂《醫宗金鑒》云‘中風客忤便閉里實者,仲景用備急丸’,可知無汗表實者不當用備急丸通里,當用還魂湯以通表也”,就是一例。
陳修園治學嚴謹,所撰《傷寒論淺注》、《金匱要略淺注》兩書,稿均三易,寢饋數十年弗倦,因而《清史稿·藝術列傳》陳氏評傳中稱譽他的著述“多有發明,世稱善本”。在他病危時還不忘著述,曾對其子陳元犀說:我數年所著之書尚未完備,即霍亂吐瀉二條亦須重補,應錄取仲景理中湯、孫思邈治中湯,以正群言之失等。這種認真負責的精神,值得后學欽佩和學習。陳修園的著作有《靈素節要淺注》12卷、《金匱要略淺注》10卷、《金匱方歌括》6卷、《傷寒論淺注》6卷、《長沙方歌括》6卷、《醫學實在易》8卷、《醫學從眾錄》8卷、《女科要旨》4卷、《神農本草經讀》4卷、《醫學三字經》4卷、《時方妙用》4卷、《時方歌括》2卷、《景岳新方砭》4卷、《傷寒真方歌括》6卷、《傷寒醫訣串解》、《十藥神書注解》1卷等16種,合刊為《南雅堂醫書全集》,清代以后多次重刻,有版本20余種。
陳修園對傷寒論的研究歷時數十載,功力頗深,博采眾長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的著作時至今日仍是傷寒論研究中重要的參考書。此次擬將陳修園醫書中傷寒論研究著作合刊出版,為國內外學界學術研究提供范本。于此醫學遂入昌明之際,吾等希祈以本叢書告慰先賢夙愿: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趙宇寧于北京
2010年6月18日
---------------------------------------------------
陳修園傷寒金匱叢刊
《傷寒論淺注方論合編》
《傷寒醫訣串解·傷寒真方歌括》
《金匱要略淺注方論合編》
《神農本草經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