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見證“猛將兄”是怎么煉成的,我和煥彬師兄二人迅速開啟了“監工模式”:每天同崔叔一起早出晚歸,確保旱半夏始終在我們的眼皮底下,并按照要求采收加工。
旱半夏要從“泥腿子”變成“猛將兄”,還需千錘百煉:采挖、篩選、清洗脫皮、挑揀切片、晾曬、上炕烘焙、再晾曬、過風。驗證了一句古話,“寶劍鋒從磨礪出”!
圖1 篩選旱半夏
話說旱半夏從地里被刨出后,首先要經歷第一道篩選,就像征兵一樣,個頭太小,生長年限太短,直接刷掉。所以我們收購半夏都要過1.0cm×1.0cm的篩網,小的半夏還要再歷練1年的成長才有可能被挑上(藥農用來做種,留待來年再種)。圖1為篩選旱半夏。
采收旱半夏亦是一件非常艱苦的事情,早出晚歸,三餐不定。每當將一天辛辛苦苦收購得來的旱半夏運至崔叔的合作社時,往往已是深夜,此時尚未吃晚飯,心中感慨:搵食艱難。圖2為運送旱半夏.
圖2 夜間運送旱半夏
為了保證質量,我們還需對送來的半夏進行隨機抽樣檢查。檢查的內容包括半夏的大小、泥土多少、是否有腐爛的情況等等。圖3為進行抽樣檢查。
圖3 進行抽樣檢查
因為我們付出的旱半夏收購價格比市場上的高,采購非常順利。短短的兩天,旱半夏已經堆得如同小山丘。
圖4 成堆的新鮮旱半夏
雖然半夏逐漸增多,卻未見崔叔有要開始加工苗頭,我倆心急如鍋上的螞蟻,著急之下便去詢問崔叔這一緣由。當時崔叔是這樣回答的:“采購回來的半夏一般要堆放幾天(視天氣而定),待到半夏外皮稍腐,用手輕搓外皮易掉,這樣去皮才去的干凈、容易。”
終于在第4天早上,例行跟著崔叔來到合作社,看到崔叔在搗弄機器,方知要開始加工了。圖5、6為半夏專用機器。
圖5 脫皮機
圖6 切片機
半個小時后,陸陸續續的來了七八個人,加工便有序的張羅起來。
旱半夏個頭太小的生長時間不夠,藥力差。所以半夏到合作社時雖然已經過了一輪篩選,但仍不符合我們的要求。陳老師要求我們采購的所有旱半夏必須過1.2cm×1.2cm的篩子,個子才足夠大。只有這樣子才能保證療效。篩子又分為人工篩和電動篩種。如圖7、8示。
圖7 人工篩
圖8 電動篩
要成為“猛將兄”還必須經過更加嚴酷的考驗,如同特種兵一樣,進過層層篩選,而我們需要的是特種兵。此時我們這個“監工”的身份起作用了。在一旁不定時提醒叔叔嬸嬸們在傾倒半夏時手腳放慢一點,要及時清理篩子。因為過篩時半夏苗或泥巴就會把篩孔塞住了或變小,這樣便達不到篩選的目的,同時還要控制傾倒半夏的速度,若倒的速度太快,則會出現有些半夏沒有篩選的情況。清理篩子是一個很痛苦、很累的事情,要蹲下俯下身子,用小棍子不停的戳、敲。圖9為阿姨在清理篩網。圖10為過了篩網后的旱半夏。
圖9 清理篩網
圖10 篩選后的半夏
篩選過后,馬上就要進入脫胎換骨的階段。據崔叔介紹,數量少的可采用人工去皮的方法,其方法是,將半夏塊莖分別裝入編織袋或瓦缸內,水洗后,腳穿膠靴踏踩或用手來回反復推搓10分鐘,倒在篩子里用水漂去碎皮,未去凈皮的揀出來再搓,直至全部去凈為止。如果較大的塊莖去皮后,底部(俗稱“后腚門”)仍有一小圓塊透明的“繭子”時,量少可用手剝去,量多再裝袋搓掉,直至半夏塊莖全部呈純白色為止。
這種方法我們沒有見過,不過可以想象這是個非常講究技巧的活,因為稍有不慎力度掌握不好則會將半夏踩碎。話說自從崔叔村里出了位農業機械高手后,這種土方法已被取代,現在用的都是機械脫皮,一邊脫皮一邊清洗,速度快,脫皮效果好。圖11為機器清洗脫皮,圖12為清洗脫皮后的半夏。
圖11 機器清洗脫皮
圖12 清洗脫皮后的半夏
接下來是“上刀山”——切片。在切片之前還有一道很關鍵的工序:挑雜質。要把混雜在期間的石頭、小木塊挑出來,下圖中籮筐裝的就是石頭、小木塊。圖13挑雜質。圖14為新鮮出爐的半夏片。
圖13 籮筐里裝的是石頭、小木塊
圖14 新鮮出爐的半夏片
切片后的半夏需要馬上晾曬,在陽光下暴曬最好,并不斷翻動,晚上收回平攤于室內晾干,次日再取出晾曬。圖15為曬半夏。
圖15 陽光下晾曬半夏
曬半夏也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比如說你隔一段時間的去翻一遍半夏。如圖16示。
圖16 翻曬旱半夏
又比如說遇上雨天,你就夠嗆了。如圖17示。沒錯,這次還真是遇上了傾盆大雨,手忙腳亂的。
圖17 暴雨中搶收半夏
其實旱半夏數量較大,單靠日曬是不現實的,需要有烘房,崔叔談到這個問題時說:“隨脫皮,隨烘干,不受天氣影響,其加工的半夏商品質量較好。“烘房也有兩種,一種是直接式的,優點是干燥速度快,缺點是含硫。另一種是間接式的,優點是不含硫,缺點是烘焙時間相對長。毫無疑問我們選擇的是后一種。當然無論那一種都是要燒煤的。圖18、19為烘爐房。
圖18 間接式烘爐
圖19 直接式烘爐
烘焙是非常講究技術經驗的,也是最為關鍵的一項環節。負責烘焙的是一位有十余年工作經驗的牛哥(見圖20),在方圓百里烘焙技術也是杠杠的。他的主業是種核桃,副業是做烘焙。他說:“半夏不黏手時即可上炕,進行烘焙,厚度要把握好,大概是15-20cm。烘焙時間就要具體看半夏的干度,間接烘的大約需24小時,直接烘的12小時就可以搞定,烘到八成干即可下炕,然后再進行晾曬。”在烘焙時,烘房兩邊的塑料布是要放下來的,形成一個相對密閉、高溫的環境。烘焙也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通宵看火,翻藥。你可以想象這是怎樣一個工作!
圖20 牛哥在烘焙
經過烘焙后,半夏內的水分基本都從里浮在表面,這時通過晾曬半天即可。
圖21 晾曬烘焙后的旱半夏
苦于沒有檢測干燥度的儀器,我們利用加熱水分會蒸發,遇冷液化的土辦法對半夏的干度進行驗證:用小密封袋封裝加工后的旱半夏,看袋子中是否有水蒸氣;用手掰半夏來驗證硬度;確保旱半夏的干燥度符合要求。(圖22所示裝著的半夏小密封袋。)
圖22 裝著的半夏小密封袋
半夏在曬及烘焙過程中內皮會逐漸脫落,在包裝前需經過風選,去掉內皮等雜質。篩選后打包裝袋。圖23為風選裝袋。
圖23 風選裝袋
在半個月的奮戰中,我們的監工任務即將完成,臨行前崔叔把他珍藏了10年的汾酒與我們分享,說:“歡迎你們明年再來。”短短的十余天我見證了猛將兄的艱難成長歷程,也見證了山西人民的熱情、淳樸、勤勞。
我們開篇講到旱半夏被著名老中醫李可稱為治病之“猛將”,但時至今日這位“悍將”卻早已淪為毫無作為的藥渣、廢材。
下期即將開講“猛將”兄是怎么變成廢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