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心
編輯/繪本學堂主創團隊
心理學研究發現:作為個人習得情感經驗、學習兩性相處方式的最初場所,原生家庭對女孩的擇偶和婚戀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母親對于孩子是第一所學校。”父母是聯結孩子與世界的第一扇窗戶。父母與世界互動的模式,藏著女孩人際交往的格局,影響女孩的自我認知。
因此,父母是怎樣的,孩子未來很大程度上也是怎么樣的。
—— 繪本學堂主創團隊
前不久,張雨綺被前夫袁巴元爆料聊天記錄等隱私上了熱搜。
從9月27日張雨綺第二次離婚,到兩個月后又與前夫袁巴元疑似復合。
再到昨天被前夫爆出情人間的聊天記錄,張雨綺不但證明了自己看男人的眼光不行,也再一次論證了原生家庭對女孩的影響有多深遠。
網上有人說:張雨綺的人生就是她媽媽的翻版。
張雨綺3歲時,她的父母就離婚了,媽媽在她七歲時再嫁,在她讀中學時又離婚。
單親家庭,母女倆相依為命。
至于父親,張雨綺說:“雖然小時候沒有父親的陪伴,但是我覺得父親很重要,一個女人能否幸福,真的會受到父親影響。”
包括這次被前夫爆出的聊天記錄里,張雨綺也在強調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原生家庭對女孩的影響有多大?
最近,在一期節目中,伊能靜也給出了她的答案。
談到第一段婚姻破碎的原因,伊能靜說,彼時自己停留在原生家庭帶來的傷痛、與媽媽沒有和解的緊繃狀態里,沒有足夠的智慧來經營婚姻。
“我個人的問題,真的就是我原生家庭給我的問題。”
伊能靜坦言,離婚后,她花了整整五年的時間才痊愈。
后來遇到秦昊,才選擇走進第二段婚姻。
聽她輕松談起過往,我卻忍不住哭了!
恰如一位網友所言:“原生家庭的痛苦,沒經歷過的人永遠都不會懂,那種傷害可以徹徹底底毀掉一個人。”
原生家庭,奠定女孩親密關系的底色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從小成長的家庭,有爸爸媽媽、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家。
我們結婚后組建的家庭,被稱為新生家庭。
心理學研究發現:作為個人習得情感經驗、學習兩性相處方式的最初場所,原生家庭對女孩的擇偶和婚戀有著十分深遠的影響。
伊能靜有三個姐姐,當父親看到第四個孩子(伊能靜)仍是女孩,一怒之下便與伊能靜母親離了婚。
在成長的歲月中,伊能靜極少感受到母愛。
母親無數次對她說:“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就會過得好一點。”
因為不忍看母親生活辛苦,14歲時,伊能靜到餐館打工掙錢。16歲,踏入歌壇,獨自面對復雜的工作環境。
童年缺少父愛和母愛,未到成熟年紀即開始工作的經歷,令伊能靜非常缺乏安全感。
因此,遇到一個可靠的人就想牢牢抓住,只是愛情猶如手中沙一般,攥得越緊,散落得越快。
同樣遭遇父母離異的演員春夏,也選擇了另一種比較極端的情感模式。
她說:“我這輩子都沒想過結婚。我們家族的所有女性都離過婚,我沒有看見過婚姻幸福的模樣。”
原生家庭中愛的缺失,令女孩在感情中或將對方視作求生浮木,牢牢抓住;或根本不信任感情,從此選擇逃離。
一項大型調查顯示:婚姻瀕臨崩潰的人,53%受到原生家庭影響,其中,超過50%以上的人來自于父母常年吵架、酗酒、外遇、家暴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中父母相處的模式,是一個人建構親密關系概念的最初模版。
如果女孩未能從中感受到愛和安全,面對擇偶與婚戀,往往更為偏執,加速幸福的瓦解。
原生家庭,影響女孩人際交往的格局
前不久,高圓圓在音頻欄目《我,39》中,首次談到自己的母親。
受母親影響,她曾是個“社恐女孩”。參加電影節時,能面對中庭的一棵樹站整整一晚。
高圓圓說:“母親從未教我如何與人打交道。她害羞膽怯,很少出門,不喜歡和人交流。”
幼時的高圓圓覺得母親很奇怪,不敢在母親面前撒嬌,也暗下決心,不要成為母親那樣的人。
然而,她卻漸漸活成了母親的模樣。
心理學上有個現象叫“強迫性重復”,指的是人們容易陷入原生家庭的交往模式,內化父母給予我們的角色定位和性格特征。
臺灣著名心靈導師賴佩霞曾經提問:“如果你的母親一輩子呈現出來的都是哀傷,是落寞,你還敢快樂嗎?”
大家的回答出奇一致:“不敢。”
穆尼爾·納索夫說:“母親對于孩子是第一所學校。”
父母是聯結孩子與世界的第一扇窗戶。父母與世界互動的模式,藏著女孩人際交往的格局,影響女孩的自我認知。
原生家庭,影響女孩的親子關系
弗蘭克·卡德勒說:“生命中最不幸的一個事實是,我們所遭遇的第一個重大磨難多來自家庭,并且,這種磨難是可以遺傳的。”
前段時間,張柏芝“官宣”生三胎后,很多人在祝福的同時,也找出她之前的采訪:孩子長大就不再依賴她了,所以她想通過不停地生,來尋找自己的幸福感和滿足感。
對孩子的渴望,其實是對愛的渴望。
破碎不堪的原生家庭,令張柏芝對“付出”這件事“上癮”,以期通過事無巨細地照顧孩子,來獲得安全感。
我曾經也是這樣的母親。
當別人都感嘆我“三年抱倆”多么辛苦,我卻樂此不疲地投身其中,失去自我也不在乎。
我把自認為好的東西都強加給兒子,兒子不領情,我不自覺揚起巴掌,導致兒子與我關系疏離。
先生說我沉浸于自我付出的感動中,沒有考慮孩子和他的感受,
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我一直重復著父母的“高壓式管教”,只不過裹上了“為你好”的外衣。
好在我開始覺察,并試著去改變,才不至于深陷其中走不出來。
原生家庭的傷,女孩要勇敢自我救贖
對女孩來說,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遠比想象中嚴重。然而,我們并不是無力改變。
電影《風雨哈佛路》中,女孩麗斯出生在貧民窟,父母吸毒,母親患有精神分裂癥,她從8歲開始乞討,15歲開始流浪。
在這樣的家庭長大,麗斯有無數個抱怨的理由,然而她沒有,反而在艱難中思考生命的意義。
她一邊打工一邊學習,在2年時間里修完高中4年的課程,后來考上哈佛大學,并獲得全額獎學金。
麗斯說:“我要感謝生活,讓我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往前走。”
孫儷也有一個破碎的原生家庭,她12歲時父母離婚,母親帶著她生活得非常艱難。
她曾恨過父親,但后來選擇了原諒和釋然。
孫儷說:“原生家庭沒得選,但自己的人生可以。”
當她選擇接納原生家庭的不足,通過努力奮斗去獲取幸福,才有了我們看到的事業精進、家庭甜蜜的美好模樣。
能夠困住我們的,從來不是原生家庭,而是我們自己。同樣,能解救我們的,也是我們自己。
原生家庭是一道坎,也是一個契機。
當女孩學習修煉自己,勇敢進行自我療愈和跨越,規避父母在婚姻和育兒過程中的錯誤,我們就能將創造幸福的鑰匙握在手里。
恰如伊能靜所言,第一段婚姻失敗,源于自己沒有安全感。第二段婚姻幸福,是她已經變得足夠強大,不需要別人帶給自己安全感了。
當我們學會與自己和解,就能將愛和溫暖傳遞下去。
給女兒最好的愛,從原生家庭開始
如何養育一個自信、優雅、獨立、內心強大的女孩?
原生家庭不妨給她以下三種營養。
1?? 安全感,是女孩的生命基石
心理學上說,女孩對于情緒的感知更為敏感,父母作為女孩的第一參照人,相處方式會給女孩的情緒奠定底色。
如果父母恩愛,女孩最初感受到的家庭環境是溫暖和睦的,她們會充滿安全感,不容易發生內在沖突。
即使父母離異了也和諧共處,給孩子持續穩定的愛,也能給女孩安全感。
比如,王菲和李亞鵬離婚后從不互相詆毀,而是以朋友的身份相處。
沐浴著溫暖平和的家庭氛圍,兩個女兒也成長得愉快而舒展。
竇靖童在《幻樂之城》上表現卓然,令人稱贊;李嫣登上雜志封面,自信滿滿。
2?? 自我認同,是女孩的幸福密碼
父母對女孩最深沉的愛,是幫女孩建立自我認同。
綜藝節目《我家那閨女》中,吳昕談到一年跨年晚會因為節目超時而刪去她的節目,對她造成致命打擊。
不自信的魔咒一直纏著她,令人心疼。
反觀“赫敏”的扮演者艾瑪·沃特森,人生信條是“我不嫁王子,我自己就是女王”。
24歲放棄成為王妃,25歲登上聯合國演講,活得自在而篤定,這也源于父母對她的肯定和鼓勵,令她敢于做自己,探索無限可能。
當女孩形成穩定的自我認同,她們能夠安心做自己,不會從愛情和婚姻中去找安全感,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3?? 內心豐盈,是女孩的成熟起點
知乎上有人提問:“那些原生家庭幸福的孩子,后來怎么樣了?”
高贊回答說:“孩子見過好的感情是什么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
好的原生家庭,給女孩內心筑起溫暖的堡壘。當她們充滿安全感,學會自我認同,就能充滿力量,勇敢開創豐富人生。
我們不妨從現在開始,一筆一畫描繪,一磚一瓦構建,給女孩創造溫馨美好的成長環境。
當她們見過愛的模樣,就能不畏日后生活的難,從容愉悅地追逐幸福與美好。
來和繪本爸媽互動吧
??
你覺得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在評論區寫下你的觀點/看法/感受,
和20萬爸媽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