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返回時空氣泄漏6月6日,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6月30日返回,返回艙內的空氣泄漏,3名航天員遇難! 1971年4月19日,蘇聯發射了人類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4天后,即4月23日,聯盟10號飛船發射上天,直奔禮炮1號,并成功地進行了對接。對接后,由于故障,航天員盡力工作了5個多小時,試圖進入空間站,但沒有成功,只好應急返回。 6月6日,聯盟11號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載著肩負首批進入禮炮1號空間站重任的3名航天員,朝空間站飛去。這3名航天員是喬治·多勃羅沃爾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爾科夫、維克多×帕查耶夫。飛船經變軌飛行后,在距空間站100米的地方開始交會對接,并獲得成功,3名航天員打開艙門進入了空間站。 他們在空間站共停留了23天18小時22分,進行了一系列天文觀測、植物在失重條件下生長的實驗和一些醫學實驗,獲得不少寶貴資料,干得相當出色。對接期間,還兩次將空間站的軌道抬高。 6月29日下午9時,3名航天員離開禮炮1號返回。但3人都未穿航天服。飛船離開空間站后飛行了4個多小時,并保持著同地面上的聯系。 6月30日1時35分,飛船按程序啟動制動火箭。在再入大氣層前,返回艙和軌道艙分離。但連接兩艙的分離插頭分離后,返回艙的壓力閥門被震開,密封性能被破壞,返回艙內的空氣從該處泄漏,艙內迅速減壓,致使航天員因急性缺氧、體液沸騰而死亡。 盡管返回程序都是正常的,返回艙也在降落傘減速下,安然著陸。但當人們打開艙門時,看到的卻是已經遇難的3名航天員的尸體。 這次事故的原因是飛船設計不合理,座艙擁擠,只有脫掉臃腫的航天服才能坐下。當時聯盟號返回程序就明確規定,航天員在返回前必須脫掉航天服。對此設計和程序,不少科學家當時就反對,但航天部門的領導人不接受正確意見。為此,蘇聯航天負責人卡馬寧將軍被撤職。 這一事故是原蘇聯載人航天活動中最為悲慘的一次。事故發生后,又一次推遲了蘇聯空間站的使用計劃,禮炮1號此后再無人進入。飛控中心不得已,于發射后175天,忍痛發出降軌指令,將其退回到太平洋上空燒毀。聯盟號飛行又一次中斷飛行達2年3個月,以改進聯盟號安全性能,將乘員從3人減為2人,并增加了1套生命保障設備,規定在上升、返回段必須穿上航天服。 (航天史話:1971年-1980年 蘇聯工程師在登月競賽失利之后,把精力集中于裝配載人空間站。蘇聯的第一代空間站為“禮炮”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軌道空間站。1971年第一個空間站“禮炮1”號被送入軌道,在返航途中壓力閥提前打開,導致3名宇航員喪生。之后,蘇聯“禮炮-2”號、“禮炮-3”號、“禮炮-4”號和“禮炮-5”號5個空間站。它們每個的重量約19噸,長16米,只有一個對接口,可與“聯盟”號載人飛船對接。在此類空間站上,宇航員連續停留最長的時間為63天。(twg)) 請參考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