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本正經》《新史記·秉筆畫時代》《你我皆凡人》……記者近日在南京各大書店看到,由微信公眾號文章結集出版的圖書悄然占領了不少書架,一些“網紅”自媒體推出的圖書更是受到了讀者的熱捧。鳳凰國際書城營銷經理張馳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近段時間以來,個人微信公眾號火一批,相關圖書也跟著火一批,有的甚至已加印幾次,銷量達到數十萬。記者注意到,這些圖書雖然緊跟潮流、貼近讀者,但快餐化、功利化傾向非常明顯,當務之急是加強文化、思想含量,從而找到自己的立身之本。
《2017年自媒體從業人員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目前有近260萬自媒體人在社交媒介上從事內容生產,而社交賬號的關注度、單篇文章的閱讀量成為衡量作者、賬號火熱程度的重要標準。“網紅大V”“10萬+”吸引著廣告投放和用戶打賞,人氣頗高的幾位自媒體人又開辟出一條新的盈利渠道——自媒體出書。
走進書店,暢銷書架堆滿了“緊跟潮流”的自媒體圖書:“劉備我祖”精選微信公眾號里閱讀量高的文章收入《新史記·秉筆畫時代》,以“史記體”評論當下社會熱點、風云人物;視頻脫口秀《曉說》將2012年節目開播以來的文字資料整理出來,推出同名書籍,號稱有著“正史的里子,野史的范兒”;坐擁50萬粉絲的“懶兔子”微信公眾號定位于“新時代的家庭健康指南”,2016年整合公眾號圖文出版《醫本正經》,用幽默接地氣的話語普及老祖宗留下的中醫精髓……據了解,這些“網紅自媒體”書籍一經出版,往往能夠取得可觀的銷量,有的甚至在預售期就成為“爆款”。
自媒體出書風靡一時,可謂把準了讀者的“脈動”。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劉方同學最近新買入一本《歷史的溫度》,該書收錄了微信公眾號“饅頭說”自上線以來的所有文章,這個公眾號通過每日推送一個歷史小故事已經吸引了20余萬粉絲入駐。劉方說,“作者張瑋的筆觸讓原本枯燥的歷史活色生香,我寫文章時還經常引用其中的事例,買一本書可以用來查閱并隨時翻閱。”來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系的王彬同學則是微信公眾號“六神磊磊讀唐詩”的忠實讀者,“我買了一本同名書,其中的文章都是獨立成篇,在學習的間隙抽10分鐘就能讀完一篇,這非常符合我的閱讀習慣,因為專業書籍需要系統、連貫地閱讀,而讀這樣的書既是消遣放松,又能提高知識積累?!?nbsp;在南京蘇寧公司工作的秦先生前兩天買了一套《老樹畫畫四季系列》送朋友,“我經常在微博、微信上關注老樹的作品,他的畫清新質樸,妙趣橫生,買來送朋友顯得很有品位,我也希望他看過之后能多多關注老樹?!?nbsp;
自媒體出書也是一種互利的方式。浙江傳媒學院大四學生王景琰學的是媒介傳播,他認為,“自媒體跟傳統出版業的結合,能將新媒體內容實體化,也能讓傳統出版業吸點新東西,學點新思維?!鄙虾|方出版社歷史編輯室主任陳卓告訴記者,他們出版社與網易、騰訊、鳳凰都有合作,“這是一種互贏模式:我們通過出版這些圖書了解了最前沿的讀者需求,而很多自媒體作者則通過出書集中‘回饋’讀者。”陳卓透露,這類圖書銷量大多在五千至一萬左右,“目前整體來看這類書內容太雜,不夠嚴謹,出書的時候關鍵還是要看選題,看文章質量和編輯質量?!?nbsp;
網絡自媒體書籍“輕寫作,快閱讀”的特點一定程度上與當代社會中人們娛樂至上的心態以及碎片化的生活方式相契合,自帶流量資源的自媒體成為出版方爭奪的陣地,出版價值往往不在于其內容的文化含量,而是“網紅大V”粉絲效應背后巨大的利益回饋。據了解,自媒體人咪蒙此前的一本《我喜歡這個“功利”的世界》曾創下1分鐘賣出1000冊的成績,加上線下的簽售會、粉絲見面會,書籍的銷量有了可靠的保障,這對出版方來說似乎是“穩賺不賠”的生意。
正因為此,自媒體圖書質量堪憂。文學評論家白燁認為,“寫得好的,是故事;寫得不好的,就是流水賬?!贝_實,微信公眾號的書寫本就是淺顯的、碎片化的、追求流量的,結集出版的書籍也必然呈現這樣的特征。于是我們常常讀到五花八門的“趣說歷史”、無從查證的“養生之道”、自說自話的“心靈雞湯”和言辭偏激的“毒雞湯”!
采訪中,浙江傳媒學院新聞學博士焦俊波認為,自媒體文章火爆的傳播規律“受當時的場景、碎片化閱讀的大環境、固有的粉絲基礎等因素影響,結集出書可能會有不少銷量,但文化含量值得懷疑?!蹦暇煼洞髮W文學院教授何平也持同樣的觀點,從報紙副刊文章、博客文章到微信公眾號文章結集出書,體現了媒介發展的規律,“不過,微信寫得更快、出得更快,交際功能大于文化功能,微信公眾號文章說到底就是快餐文化,出版這類圖書主要還是為了經濟利益?!焙纹竭M一步強調,“圖書出版物應該是‘沉淀’后的文化產品,用這樣一個標尺來看,自媒體圖書在‘輕松閱讀’和‘粉絲效應’之外,還應該加強思想、文化含量,這才是這類圖書的立身之本!”魏瑋 程穩 賈夢雨
來源:新華日報 編輯:秋痕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