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名李耳,字伯陽,是春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為道教教祖。
老子周游列國,留下了不少的故事傳說。曾經還與孔子交流論道,算的上是孔子的半個師傅。他早先在周朝擔任史官,后來周王朝內部發生動亂,周朝勢力衰弱,老子受此影響辭去舊職,準備西行云游。西出函谷關,遇到守關官員尹喜,受他請求,著《老子》一書,后世稱之為《道德經》。
話說關令尹喜,小的時候就愛好天文,自己本身在這方面也有一點天賦,學有所得。有一天晚上,他站在樓上觀察星空。忽然就見東方有紫色祥云匯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并逐漸往西而來。
尹喜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圣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連忙吩咐手下,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圣人。過不久,果然老子倒騎青牛而來。
尹喜看見老子之后,嘆道:“我生有幸。得見圣人!”連忙三步并作兩步的下去迎接。兩人相談甚歡,尹喜隨后便拜托老子將其思想學說著書立轉,傳于后世。
尹喜一力相請,于是老子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是為《老子》。
這本書一開始叫《老子》,后來改名為《道德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書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下兩篇合一,稱為《道德經》。
司馬遷《史記》記:“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于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史記》記老子此后“莫知其蹤”,老子西出函谷關之后的去向,就成了千古之謎。后世研究老子之人,都設法想要找出答案,但卻沒有一個成為公認的。答案多種多樣,各執一詞,難以一統。
《大明一統志》載:“老子姓李名耳,楚之苦縣人,為周柱下史,得長生術,欲化西域,乃駕青牛之車,西度函關,以長生術授令尹喜,著《道德》五千言,曰:千日之外,尋我于蜀中青羊之肆……”這兒似乎是說,老子后來來到了巴蜀之地。
西晉天師道祭酒王浮作《老子化胡經》,說的是老子西行到天竺一帶,變化為佛陀圣人,教化胡人。不過這種說法,被認為十分不靠譜。普遍認為,是佛道兩教相爭之時,道家內部為抬高自己,貶低佛家而編撰的。
《莊子·天道篇》則說,老子從周室辭職,云游之后,回到了自己的故鄉——河南省鹿邑縣。因為此地離孔子的曲阜不遠,所以二人還經常討論。類似的記載,在《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禮記·曾子問》中都有。所以老子云游之后東歸,似乎是最可靠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