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忘不了自己的“養育者”身份,在和孩子進行溝通交流的時候,難以做到真正的平等相處。“你去”、“去給我倒一杯水”、“你不能”等詞語常常會出現在父母的嘴邊,在這樣的情況下,父母越是談的多,孩子就是越不會聽,慢慢的孩子就會失去和父母溝通的興趣。因此我們要換個方式和孩子相處,努力去了解孩子的內心。
我們提倡與孩子平等的交流、平等的相處,尊重和賞識孩子。如何做到真正和孩子平等相處,我們可以從這幾方面入手:
1.和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用一顆童心與孩子對話。如果你有心事,希望有人可以和你一起分享或者分擔的時候,通常第一個會想到的不是你的父母,而是你的朋友。因為朋友是最了解你的人。所以,家長應該在孩子出生之后,和孩子在平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和孩子的相處方式,要和孩子做好朋友。要和孩子成為好朋友,就要學會和孩子交心。你可以和孩子談你的工作,可以和孩子說你最近的煩惱是什么,你曾經有過什么樣的志愿和理想……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慢慢的接受你,才會在他有困擾有喜悅的時候和你一起分享。
2.放下家長的架子,平等對待孩子。作為家長,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和孩子一起相處的時候,請忘記我們是“養育者”的角色。日常生活中,我們要盡量避免直接以命令式的語氣去和孩子交流,像“我說了不許就是不許”這樣類似的語句就不要出現了。因為當你換位思考時,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就會覺得心底其實是不舒服的。在美國的教育方式里,孩子可以直呼家長的名字,但對于這一點,中國大多數家長還是難以接受的。其實,“直呼其名”在美國,是給孩子享受家庭平等的權利。
3.要樹立向孩子學習的觀念。孩子在學習如何生活,如何適應這個社會,而作為父母的我們,也在學習如何成長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個體,都有自己獨有的個性,自然也就擁有自己與眾不同的地方。對于相同的一件事情,會產生不一樣的看法。孩子也是一樣的,對于父母眼中的世界,他會有自己的見解,針對這一點,家長應該傾聽孩子的想法,詢問孩子有什么看法。
4.學會征求孩子的意見,不獨斷專行。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和孩子相關的,我們應該事先對孩子說明,征求孩子的意見,不要獨斷專行,打著“為他好”的旗號去安排。無論是孩子的穿衣還是孩子上輔導班的事情,都要征求孩子的意見。
5.為孩子做表率。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日常的行為舉止,孩子都會有意識的去模仿。比如,父母覺得孩子是自己生養的,打罵一下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也是為他好。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因為孩子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也會日益暴躁。所以,父母要為孩子做好表率,當自己做錯的時候,要向孩子道歉;反之,孩子是正確的時候,要對孩子提出表揚。
平等相處并不等于縱容,在平等的基礎上也是要有原則、有底線的。在平等氛圍環境下,孩子會成長的更出色!相信在將來,我們的孩子可以展翅高飛、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