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經穴中有一些穴位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療作用,它們也有特定的稱號,稱為特定穴。特定穴可分為''五腧穴''、''原穴''、''絡穴''、''郄穴''、''背俞穴''、''募穴''、''下合穴''、''八會穴''、''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這幾類,這些穴道經常會被用到。
全身經絡分為十二正經、奇經八脈,還有很多從經脈中分出的絡脈,經絡都有這么多,上面的穴位更是數不勝數,這聽起來感覺會讓人無從下手。但有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先找準十二正經,認清十二正經、任脈和督脈上的十四經穴,那么在治療一般疾病上就可以游刃有余了。
五腧穴
在肘、膝關節以下的十二經脈上,有五個特定穴位,即''井、滎、輸、經、合''穴,稱為''五腧穴''。井、滎、輸、經、合指的是經氣運行的順序,經氣運行好比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淺入深,從四肢末端運行至肘、膝方向。
井穴,多位于四肢末端,是水的源頭,經氣所出的部位。可用于治療神志昏迷。
滎穴,多位于手指或腳趾關節之前,水流還很細小,未成大流,是經氣初行的部位。可用于治療熱病。
穴,多位于手指或腳趾關節之后,水流由小而大,由淺而深,經氣漸盛。可用于治療關節痛。
經穴,多位于腕、踝關節以上,水流大而通暢,經氣運行正盛。可用于治療喘咳。
合穴,位于肘、膝關節附近,水流匯入湖海,經氣由此深入會合于臟腑。可用于治療臟腑疾病等。
原穴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經穴,臟腑之氣在這里經過和停留,此處稱為''原穴'',又稱''十二原''。''原''有本原、元氣之意,元氣源于腎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若臟腑發生病變,會在原穴上表現出來,因此按摩原穴能增強臟腑功能,抗御病邪。
五腧穴和八會穴
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有五個特定穴位,井、滎、輸、經、合穴,稱為五腧穴。八會穴是人體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匯聚的八個穴位。
五腧穴
八會穴
絡穴
絡脈從經脈分出的部位上各有—個穴位,稱為絡穴。重要的絡穴有十五個,十二經脈各有一個絡穴,位于四肢肘、膝關節以下;任脈絡穴鳩尾穴位于上腹部;督脈絡穴長強穴位于尾骶部;脾之大絡大包穴位于胸脅部,合稱''十五絡穴''。
十二絡脈具有聯絡表里兩經的作用,即''一絡通二經''。所以,十五絡穴除了可以治療本絡脈的病癥外,還能兼治表里兩經病癥。如手太陰肺經的絡穴列缺穴,既能治肺經的咳嗽,又能治相表里的手陽明大腸經的齒痛、頭痛等疾病。絡穴既可單獨使用,還可配合相表里的原穴使用,稱為原絡配穴法。
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各經經氣在此匯聚深藏。共有十六郄穴,十二經脈各有一個郄穴,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也各有一個郄穴,共有十六個,大部分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
郄穴可用于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陰經郄穴多治血癥,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此外,郄穴也可以診斷疾病,當臟腑功能紊亂時,按壓相應郄穴會出現明顯壓痛等異常現象。
背俞穴
五臟六腑之氣由內向外輸注于腰背部的穴位,稱為背俞穴。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五臟、心包、六腑都有背俞穴,大體位置與臟腑位置基本一致,共十二個背俞穴。
背俞穴與各自所屬臟腑有著密切的關系,臟腑有病時相應的背俞穴往往也會出現異常,刺激這些穴位,可以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如肺俞可治療咳喘、寒熱,心俞可治療心痛、心悸等。五臟與五官相互聯系,如肝開竅于目,因此肝的背俞穴肝俞可治療肝臟疾病等。
募穴
臟腑之氣由內向外,在胸腹部匯聚的穴位,稱為''募穴'',又稱為''腹募穴''。募穴位于胸腹部相關臟腑的經脈上。五臟、心包及六腑各有一個募穴,共十二個。如肺為中府穴,心為巨闕穴,肝為期門穴,脾為章門穴,腎為京門穴,心包為膻中穴,胃為中脘穴,膽為日月穴,大腸為天樞穴,膀胱為中極穴,小腸為關元穴,三焦為石門穴。
募穴與相應臟腑關系密切,因此可治療相應臟腑的疾病,如肺之募穴中府治療咳喘、寒熱,心之募穴巨闕可治療心痛、心悸等。
十五絡穴、十六郄穴和下合穴
十五絡穴是絡脈從經脈分出的部位上的穴位,重要的共有十五個。十六郄穴是十二經脈、奇經八脈中的陰蹺、陽蹺、陰維、陽維脈各有一個郄穴,共有十六個。下合穴是六腑之氣向下合于下肢足三陽經的穴位處。
十五絡穴
十六郄穴
下合穴
人體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的精氣分別匯聚在八個穴位之處,稱為''八會穴''。臟、腑、氣、血、骨的精氣匯聚的穴位在軀干部,分別為章門穴、中脘穴、膻中穴、膈俞穴、絕骨穴;筋、脈、髓的精氣匯聚的穴位在四肢,分別為陽陵泉穴、太淵穴、大杼穴。
八會穴與所屬的八種氣有密切的關系,凡與此八者有關的疾病,都可選用八會穴治療。如臟病可取章門穴,腑病可取中脘穴,各種出血性疾病可取膈俞穴。八會穴中的穴位與經穴中的某些特定穴有重復,如章門穴既為臟氣的會穴,又為脾的募穴;中脘為腑的會穴,又為胃的募穴。
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經氣相通的穴位,稱為''八脈交會穴'',又稱''交經八穴''。八脈交會穴都位于手腕、腳踝部上下的十二經脈上。脾經的公孫穴通沖脈,心包經的內關穴通陰維脈,小腸經的后溪穴通督脈,膀胱經的申脈穴通陽蹺脈,膽經的足臨泣穴通帶脈,三焦經的外關穴通陽維脈,肺經的列缺穴通任脈,腎經的照海穴通陰蹺脈。
八脈交會穴既可治療所屬十二經脈的病癥,也可治療與之相通的奇經八脈的病癥。如足太陰脾經上的公孫穴通沖脈,既可治療足太陰脾經的病癥,也可治療胸腹氣逆等沖脈的病癥。八脈交會穴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穴位共同治療疾病。如公孫穴配內關穴可治心、胸和胃部的疾病;后溪穴配申脈穴可治頸項、耳、肩、小腸、膀胱等處的疾病。
下合穴
六腑之氣向下合于下肢足三陽經的穴位處,稱為''下合穴''。胃、膽、膀胱的下合穴位于各本經之上,分別為足三里穴、陽陵泉穴、委中穴;大腸、小腸的下合穴在胃經上,分別為上巨虛穴、下巨虛穴;三焦的下合穴在膀胱經上,為委陽穴。下合穴可治療相應的六腑病癥。
交會穴
兩條以上的經脈交會通過的穴位,稱為''交會穴''。交會穴多分布于頭面、軀干部位。一般陽經與陽經相交,陰經與陰經相交,經脈之間的交叉會合,可互通脈氣。從而使得交叉穴的治療范圍較廣,不但能治本經的疾病,還能兼治所交會經脈的疾病。如三陰交為脾、肝、腎三經所交,能治療脾經、肝經和腎經的疾病。
這樣看來,八脈交會穴和交會穴似乎差不多。其實他們是不同的穴位,八脈交會穴只是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經氣相通之處,而交會穴則是經脈循行路線上兩兩經脈,或更多經脈的實質性交會。
背俞穴、募穴、 原穴和八脈交會穴
背俞穴是五臟六腑之氣由內向外輸注于腰背部的穴位;募穴是臟腑之氣由內向外在胸腹部匯聚的穴位;原穴是臟腑之氣經過和停留的地方;八脈交會穴是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經氣相通的穴位。
背俞穴和募穴
十二原穴
八脈交會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