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沁,是英國的法理學家、功利主義哲學家、經濟學家和社會改革者。1748年生于倫敦,1832年去世。1789年他出版了其重要的哲學著作《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提出了功利主義要遵循的最大幸福原則,成為功利主義哲學創始人。
西方“功利主義”和我們傳統理解功利主義的差異
功利這個詞在生活中很常見,通常指這個人生活一切以利益為重,人做人做事太過激進。但在西方哲學中,功利主義和傳統常識中理解的功利主義不太一樣,西方的功利這個詞應該是功效的意思。是對快樂和幸福功效的追求,對痛苦功效的逃避。
在功利主義中,判斷一種行為的對與錯取決于這個行為對人帶來的效用是什么。凡是給當事人帶來快樂的,這個行為就是可取的,那么這個行為是符合道德的。凡是給當事人帶來痛苦的,這個行為就是不可取的,是不道德的。
什么是“功利主義”
“自然把人置于兩個強有力的主人的控制之下,痛苦和快樂,只有他們能夠指出我們應當做什么,不應當做什么。”
在每個人心中都是有一個苦樂原則的,如果做一件主義事情你感覺到快樂,你會很樂意去做,但是如果做一件事情,你感覺到痛苦,你會很樂意去做么?不會,你會去逃避它,來逃避痛苦。
正是在此基礎上,邊沁提出了他的功利主義原則:根據增加或者減少當事人的幸福傾向來認可或者拒絕一種行為,不僅僅包括任何私人行為,也包括政府的任何措施。功利主義通過兩個要素來判斷一個行為對錯的標準,快樂和痛苦去判斷。因此,邊沁的功利主義本質上也是一種快樂主義。
什么是“最大幸福原則”
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個人為出發點的,他強調個人要求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快樂。但當個人組成了一個集體的時候,或者組成了一個社會的時候,這個共同體其實也是利益的當事人。那如果出現個人的幸福和這個共同體的利益出現沖突的時候,這個共同體或者社會的利益如何保證呢,這就涉及到了邊沁提出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
通過法律的方式,用法律的約束力去制裁損害公共利益的行為,從而實現社會的最大幸福。通過犧牲個人的利益來保證集體的利益,這個原則的邏輯結論應該是提倡集體主義,所以我們說邊沁的功利主義最終的歸宿是社會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