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尼科特的客體關系理論觀
繆小幼
1 前言
西方心理學中的精神分析學派,最初起源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對神經癥的治療實踐。精神分析經過百年發展,從經典精神分析到現代精神動力學派的自我心理學、客體關系學、自體心理學和依附學說等,分別更突出自我的獨立功能、人尋求關系的內在動力、人的認知與人際關系、人與特殊對象建立強烈感情紐帶與依附行為的基本特征[1],即強調關系模式甚于驅力理論。客體關系說形成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梅萊妮克萊因(MelanieKlein,1882~1960)創建,該理論強調生命早期(前俄狄浦斯期)母嬰關系對兒童心理發展的影響。弗洛伊德認為客體是力比多投向的對象,包括人、物乃至抽象概念,而客體關系理論認為力比多是有方向性的,它天生就朝向客體。客體并不意味著無生命的物體,而是指帶著愛、恨及渴望的人性客體[2]。客體關系理論的哲學出發點基于人性是社會性的,我們對他人的需求是最基本的要求。因而,“關系”應置于人性發展的核心位置。這一學派認為,客體關系是一種內部的心理結構,在人的早年人際交往中形成,這種在以往經歷中逐漸形成的心理結構可通過記憶或想象在各個方面深深地影響我們目前的生活態度,即人總是習慣沿襲早年形成的“客體關系”觀,在生活中尋找符合這種觀念的人和事,依此建立人際關系[1](72)。
唐納德·伍茲·溫尼科特(DonaldWoodsWinni-cott,1896~1971)是英國客體關系理論中間學派(獨立于克萊因學派和安娜·弗洛伊德學派)的杰出代表,其兒童精神分析學在精神分析學界獨樹一幟,引領了客體關系理論的轉向,引導人們用新的眼光看待兒童與環境,他關注的是早期母嬰關系中“足夠好的母親”對兒童人格發展的重要性,溫尼科特強調母嬰環境的觀點使他和其他注重兒童內心沖突的客體關系理論學家有顯著的區別[3]。
2 溫尼科特的客體關系理論
2.1 足夠好的母親(good-enoughmother)
相對于克萊因所提的嬰兒內部幻想的“好母親”,溫尼科特更強調真實的母親,“一個真實的母親對嬰兒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夠敏感”(溫尼科特,1952)。溫尼科特認為影響力最大的似乎并不是粗暴虐待或嚴重剝奪,而是母親對幼兒缺乏應答敏感性(responsive-ness),即她對幼兒需求如何“處理”[4]。足夠好的母親即指在嬰兒出生后數周內處于一種“原始母性專注”(primarymaternalpreoccupa
2.2 依賴與獨立
“嬰兒從來都不是單獨存在的。”(Thereinnosuchthingasabab
2.2.1 絕對依賴(absolutedependence)
在嬰兒出生的最早幾天或幾個星期里,嬰兒完全依賴母親,母親處于原始母性專注的狀態中,為嬰兒提供需要的愛和環境。嬰兒與母親完全融合在一起,甚至意識不到母親的供養和自己對她的依賴。
2.2.2 相對依賴(relativedependence)
從絕對依賴階段轉變為相對依賴階段象征著客體關系能力的重要發展。嬰兒開始意識到他是依賴著母親的,并對此感到焦慮。這是一個逐漸減少對母親的依賴,逐漸適應挫折的過程。這種失敗是健康的,是嬰兒發展的必要方面。母親也同時在成長,她開始從原始母性專注中退出,越來越關心自身的舒適。這對于嬰兒也是必須的。適度的關心和不關心對于嬰兒的心理發育都是必不可少的。母親越是能夠給與孩子適度的親密關系,孩子就越有能力與母親分離,順利進入趨向獨立的階段。
2.2.3 趨向獨立(towardsindependence)
“通過對照顧的記憶、對自身需要的投射以及對照顧細節的內射逐漸積累而獲得的,也伴隨著對環境的信心的發展,這個階段同時需增加智力理解力”(溫尼科特,1960)。依賴的前兩個階段發展得好,幼兒才能在經驗基礎上建立一個健康牢固的內部世界。這個階段描述了蹣跚學步的兒童和努力發展自我的青少年,在成長中他們的內部和外部現實持續交互作用,逐漸趨向于社會認同。
2.3 真我與假我(trueandfalseself)
當嬰兒的需要被積極滿足,他便能發展出真我。真我包含每個人獨特的、原創性的部分,也與身體的活力聯系在一起,只有真我才有真實感。假我則在嬰兒對環境的順從中形成。如果母親不能敏感地對嬰兒的需求做出反應,嬰兒就必須被迫順從以求生存。假我和真我之間需要平衡健康的假我是需要的,但如果走向極端,就會造成假我障礙。假我障礙是主觀感受本身出了問題,溫尼科特的這一觀點在成人主觀感受的細微質量差別與母嬰互動的細微之處建立了橋梁。
2.4 過渡客體(transitionalobject)
過渡客體是溫尼科特(1951)[6]獨創性術語中流傳最廣的概念之一,這一概念聯結了人的內在和外在領域,表述了一個既非完全主觀也非完全客觀的中間領域。孩子的過渡客體,如一只喜愛的玩具熊,對孩子來說代表著母親,隨著與母親分開的時間的加長,過渡客體能使兒童與母親保持一種想象中的聯系,也能緩沖兒童因主觀全能世界和客觀外界之間的落差所帶來的焦慮。在溫尼科特后期的著作中,他把過渡體驗擴展到心理健康和創造性的領域中。過渡體驗成為一種有益的體驗,可增強人的想象創造力,即創造性自我客體的活動。這也是藝術和文學產生的體驗源泉。如果一個人主要生活在主觀全能中,沒有通往客觀現實的途徑,他是自閉和自我關注的。如果一個人主要生活在客觀現實中,沒有主觀能的根基,他則缺少激情和原創性[7]。
3 溫尼科特的精神分析治療觀
溫尼科特在大量的臨床經驗基礎上提出其獨特的客體關系理論,與他的母嬰關系理論相對應,在醫患關系方面,溫尼科特也十分強調分析環境的重要性。他認為治療師之所以成為新的客體,不是因為解釋而是由于治療框架(therapeuticframework)。治療師和分析環境提供了治療性抱持環境(therapeuticholdingenviro
價值條件(conditionsofworth)就成為阻礙真實感覺發展的環境因素。相似地,溫尼科特認為假我障礙是一種環境缺陷疾病(environmentaldeficiencyd
一個人,治療師承認這些感覺將幫助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助人者。
4 簡評
“在弗洛伊德看來,人的本性是情感矛盾;而在溫尼科特看來,人的本性則是依賴……在不可接受的性欲出現前,無助感就已存在。早在善惡分別之前,依賴已首先出現”(亞當·菲利普)。在如何詮釋人性方面,溫尼科特具有劃時代的成就。他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圍不只是精神分析,還包括父母、教師、社會等角色作用,以及教育、心理衛生以及兒童服務機構的作用。(1)溫尼科特在大量臨床經驗的基礎上,把兒童心理發展的重心提前至出生前后的一至兩年,著重研究母嬰二元關系,始終關注母親這個環境。他提出了足夠好的母親、抱持性環境、過渡客體等對早期的發展任務有著深刻認識的相關概念,形成了關注母嬰關系的兒童精神分析學。
(2)溫尼科特認為嚴重的心理疾病是養育者沒有充分滿足個體需求,是一種環境缺陷疾病,因而其治療觀的核心是治療性抱持環境和重視共情(empathy)與反移情的作用。在他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分析師開始關注分析設置、分析師的反移情以及對深度退行患者持小心謹慎的態度[12]。
(3)溫尼科特的精神分析思想是當代關系精神分析(relationalpsychoanalysis
(4)溫尼科特的客體關系治療觀也有一些不足之處,比如缺乏對父親角色的關注。這也反應了20世紀50、60年代的文化氛圍,即養育孩子的責任主要在于母親,而非父親。于是臨床治療將大量的精神疾病歸咎于母親的錯誤。精神分析師更注重哀悼母親的養育罪過,而不是父親的忽略罪過。事實上,患者在早年生活中缺乏什么與擁有什么同樣地重要。治療師應注重評估患者的體驗中缺乏什么類型的人際關系,然后設法讓患者從情感上逐漸認識到這一點,在哀傷缺失的同時獲得他先前未曾意識到的人際關系能力[13]。
參考文獻
1 李鳴.心理咨詢與治療---理論與技術第1版.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70-79
2 簡·米爾頓.精神分析導論
3 郗浩麗.客體關系理論的轉向:溫尼科特研究第1版.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1-2
4 斯蒂芬·米切爾,瑪格麗娜·布萊爾.弗洛伊德及其后繼者第1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149
5 Winnicott·D·W.TheChild,theFamilyandtheOutsideWo
6 Winnicott·D·W.TransitionalObjectandTra
7 郗浩麗.兒童心理發展中的“過渡客體”[J].教育學術月刊,2008,5:6-8
8 Winnicott·D·W.EgoDistortioninTermsofTr
9 郗浩麗.溫尼科特的兒童精神分析學評介[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92-97
10 Kenneth·R·Thomas,James·D·McGinnis.ThePsy-choanalyticTheoriesofD.W.WinnicottasAppliedtoReha
11 Winnicott·D·W.HateintheCountertransfer
12 郗浩麗.溫尼科特的精神分析客體關系理論的治療觀[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7,28(10):44-45
13 南希·麥克威廉姆斯.精神分析案例解析第1版.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4,128-130
(收稿日期:2008-12-17)
精神醫學雜志2009年第22卷第3期 JournalofPsychiatry,2009,Vol22,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