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價值對于種了一輩子地的老農民來說是無價的,土地對他們有著特殊的意義,可謂是“命根子”,是他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但是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產品價格下跌影響,種地半年不如進城打工10天!如果遇上自然災害,甚至直接賠錢!雖然現在農村的老一輩農民還在堅持種地,但是年輕農民卻放棄了種地,進入城市打工謀出路。但人總會老的,當老一輩的農民喪失勞動力之后,農村的土地怎么辦?未來的農村誰來種地呢?
因此,國家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意見》,意見中明確指出在部分農村改革試驗區穩妥開展農村承包地有償退出試點,鼓勵有穩定非農就業收入、長期在城鎮居住生活的農民按照自愿的原則退出承包的土地,并獲得相應的補償,即所謂的有償退出農村土地。具體退出方式分為兩種:
一、退出方式分為永久退出和長期退出。
永久退出土地承包權農民自愿放棄土地承包經營權并交還村社集體后,流轉給大戶統一經營。這就是等于徹底放棄土地了,以后土地不會再和你有一點關系
二、長期退出土地承包權有的農民采用折中辦法,不直接退地,但將土地剩余承包期限內的經營權一次性轉讓給農業大戶。這一類不屬于永久退出,和土地流轉差不多,只是一直流轉到土地承包截至的年限,不用流轉一年或者三年。或者是是將土地剩余承包期限內(2029年之前)的承包經營權交還給村集體。
對于這兩種退出方式,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自主選擇。當然,農民最關心的還是補貼金額。土地作為農民的寶貴財富,給多少錢農民才會原因主動退出呢?
目前各地對于退出土地的補償標準都不一樣,永久退出按每畝每年1000元,補償30年計算,共計3萬每畝(45萬元每公頃)。不過有的地區在5~8萬每畝的,具體金額和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有關系。
長期退出按每畝每年850元,補償14年計算,共計1.19萬每畝(17.8萬元每公頃)。但是從試點地區來看,試點地區農民選擇退出土地的面積僅占2.14%,這其中,選擇永久退出的只占0.18%。不難看出,目前,80%以上愿意進城定居的農民工希望保留承包地。在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農民有土地情結,即使不再種地,大多選擇把土地流轉出去,享受租金收入,選擇退出土地承包權的只是少數。農民退地后,補償金能直接變現為進城資本金,又不失去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能享受分紅,他們才不會愿意退地。
需要注意的是,最終選擇那種退出決定權完全由農民朋友掌握,也就是說完全自愿。同時是否永久退出還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如果已經在城市買房落戶,并且有穩定的經濟收入,那就可以永久退出土地,還可以獲取經濟補償。反之就要好好考慮一下,到底選擇那種退出方式了。
那么該如何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呢?其實,核心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收益問題。如果農民永久退出土地后,在城市可以有穩定的工作,可以持續生存下去,沒有后顧之憂,同時在教育、醫療、就業、養老等社會福利政策方面向城鎮居民靠攏,那我想大多數農民朋友是愿意永久退出土地的。
但是農村畢竟還有愿意種地或者返鄉創業的,對于這部分不愿意退出土地的農民該怎么辦呢?
國家花費巨大人力物力進行土地確權,主要目的還是為了盤活農村土地資源,發展農村經濟!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農業現代化!而農業現代化主要靠新型經營主體來完成,即農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
如果這么看 ,農民最好的處理方式是土地入股,即農戶通過土地入股的方式與這些經營主體合作,可謂雙贏。
對經營主體來說:一是可以降低流轉土地的成本,從而節省資金,把資金用于土地基礎設施建設上;二是將農戶納入經濟產業,利用農民的生產經驗,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對農戶來說:加入經營主體后,享受經營主體的利益分紅,也能取得長久的收益,有效解決了土地退不退出問題。同時可以學習先進的科學管理技術,成為真正的“職業”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