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健 來源:中國科學報 編輯:freekaobo
是否繼續讀博?
是否繼續讀(博士)下去?這好像是很多學子的共同問題。博士,畢竟還具有一定的誘惑力,博士,講起來都很帶勁。被人“博士”“博士”地叫著,還是很受用。而且,在中國的大環境下,沒有博士,就永遠是“民間科學家”,申請項目資助,晉升教授,都成問題。
不過,漸漸地,聽到一些“落魄”博士的故事了;跟那些拿到博士學位的人交談,失望信息也大于滿意了。于是,這條路的未知數就變得大了起來,對自己的懷疑也大了起來。
當對“我是否該讀博士?”這個問題的答案變得模糊起來的時候,我們是否該考慮換一個問題的提法?
我以前寫過一篇博文,講“生物技術創業不需要博士學位”,創業可能不需要博士,做別的呢?可以從幾個角度看這個問題:
(1)花掉10%我一生中最Productive的時間,是否值得?
(2)我所從事的這個領域是否需要更多的博士?
(3)讀博士是否增加我的競爭能力?
(4)不讀博士,我失去了什么?
(5)拿到博士學位,我會更幸福嗎?我的家庭會更幸福嗎?
(6)博士對社會的貢獻就更大嗎?
我們不妨把社會“理想化”一下,假設這個世界上就只有100個人,沒有競爭,有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需求,那讀“博士”就是很可笑的事情了。因為你的才能可以在瞬間就被發現,被發揮,被認可,而且得到可觀的即時的回報。
所以,讀博士是因為社會上的人才之間存在有競爭。讀博士是因為你希望在競爭中勝出。讀博真的能讓我勝出嗎?那就要看我這個領域有多少人在跟我競爭了,我不讀博士,省下來的時間是否能給我帶來更多的競爭機會?
如果你讀博士僅僅是為了拿到那個名稱,那就不應該去讀。可是,在名稱就是競爭力的象征的社會環境里,那也未嘗不可。Steve Job, Bill Gates都沒有讀博士,因為他們不需要那個光環就能把他們的才能發揮到極點。
真正貨真價實的博士是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對社會有利,創造出了社會價值;而幸福的博士是他的創新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有足夠的金錢回報,社會地位,又不斷地有更多的機會去繼續創新。
所以,是否讀博士關鍵是看看你的周邊環境,在你將來的生存環境下,讀博士是否是必需且必要的?另外,讀上了博士就要力爭學到真正的創新能力,不然,博士也就是空名,在競爭與日俱增的大環境下博士的名稱就不能保證你的幸福了。
如果你感興趣的領域沒有很多博士參與競爭(比如生物技術創業),那就不用去讀博士;如果你感興趣的工作(大學教授,研究員)的最低門檻就是博士,那你就非讀不可;如果你的目的就是養家糊口,那讀博士只能讓你更失望(因為你的投入已經很大了,需要更高的回報來補償)。
讀博士都是因為有理想,而沒能滿足的理想就是失望的來源。是否讀博的問題實際上反應的是你對社會和自己的綜合判斷能力的問題。
理想太高了就變成了夢想,實現不了的決心就成了野心;如果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沒有理想和決心是可悲的。所以,歸根結底,問題還是“讀博(賭博)的風險有多大?我能否承受得了這個風險?是否值得承擔這個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