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棺,又稱入殮、大殮、入木、落棺,是一種流傳古老的重要習俗,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儀禮·即夕禮》上就有明確記載。
入棺習俗的講究,在民間也有很多,域內視為典章的《禮文備錄》卷七上就有“入棺出旐忌日”的詳細記錄,說:“甲子人忌辛丑,乙丑忌辛巳,丙寅忌丙午,丁卯忌甲戌、甲子,戊辰忌癸未、癸酉,已巳忌甲辰、已未,庚午忌壬戌,辛未忌已亥,壬申忌丁巳,癸酉忌辛丑,甲戌忌戊子,乙亥忌乙未,丙子忌丑,丁丑忌癸未,戊寅忌甲辰,已卯忌已未、丁亥,庚辰忌戊辰、戊午,辛巳忌已未,壬午忌壬寅,癸未忌甲申,甲申忌壬辰,乙酉忌丙子,丙戌忌甲子,丁亥忌丁亥、丁巳,戊子忌已卯,已丑忌丁未,庚寅忌丙申,辛卯忌辛未,壬辰忌壬申,癸巳忌甲午,甲午忌丁酉、庚子,乙未忌丙子、丙申,丙申忌乙丑,丁酉忌丁酉,戊戌忌癸巳,已亥忌辛未,庚子忌乙未,辛丑忌壬子,壬寅忌庚子、甲辰,癸卯忌丙辰、丁巳,甲辰忌庚辰,乙巳忌丙午,丙午忌丁巳、丁亥,丁未忌已未,戊申忌庚子,已酉忌庚申,庚戌忌辛丑,辛亥忌壬午,壬子忌已巳,癸丑忌丁亥、甲子,甲寅忌癸未、已未,乙卯忌戊子、丙寅,丙辰忌甲辰、甲申,丁巳忌庚子,戊午忌辛未,已未忌丙戌,庚申忌辛巳、辛酉,辛酉忌庚申,壬戌忌辛酉,癸亥忌丙寅。”又有禳忌日法,說:“手執桃條、苕帚,傍柩向外三麾之,默念:‘文昌到宮,兇煞回避。’無忌。”曾泳軒手抄本上也有入棺忌時,說:“已、酉、丑命忌子、酉時,寅、午、戌命忌酉、亥時,申、子、辰命忌卯、戌時,亥、卯、未命忌亥時。”還有的呼忌避、滅門日時、天赦日、重喪日、紅砂日、羅天大退日等兇日惡時都要避忌;另有入棺吉時供用,說:“子日甲、庚,丑日乙、辛,寅日丁、癸,卯日丙、壬,辰日丁、申,巳日乙、庚,午日丁、癸,未日乙、辛,申日甲、癸,酉日丁、壬,戌日庚、壬,亥日乙、辛。”
入棺,按照自然條件而言,尤其是六月熱天,應以快速為宜,因此,民俗多講究在二十四小時內入棺。
入棺前,民俗必先給死者抹尸、裝束。抹尸必先請水。
請水,乃由抹尸人帶隊。抹尸人也就是殮者。他們是一個村落中專門服務于死人的熱心人,有一定的工作經驗,也懂一些陰教法術,常常主家一請即到,安排老人臨終后事。請水開始,亡者親屬均頭扎三角形白紙(正四方紙對角折,用麻線穿對角線扎縛于頭部),手執大香一根待行。殮者先用腳用力跺床邊三腳,看看死者有無反應,然后用銅鑼在頭頂敲擊三下,又在腳頭敲四下,一共七下,子女跪到床邊。此一系列做法,迷信說是能鎮惡煞,象《水滸傳》里的殺威棒一樣,要使殮者提高陽氣,鎮住亡者和房中的煞邪,其實全是殮者驗證死者是否確系死亡的一連串動作,是被封建衛道者們故意蒙上了迷信色彩的科學之舉。然而,假死現象在古代及貧困地區由于醫術的不發達,確實大量存在,如此粗重的“笨”辦法,當是那時驗證死者的“有效”之法。驗證完畢,確認死者已經死亡,殮者即帶領孝子、孝孫、孝女、孝婿等前去死者生前經常用水的地方請求龍王賜水。
請水路上,殮者必要估計路程的遠近,根據死者的年齡,一歲敲一下鑼,不多不少,乃一直從家中七聲開始,直到井邊,因此,若路程近、歲數多者,殮者常用小跨步、慢行路前進,有的甚至要做到走兩步退一步;路程遠、歲數少者則常大跨步,走好幾步路才敲一下鑼,其稱為“打請水鑼”。打請水鑼是人死后,親人們的一種突出的表達悲傷心情的悼唁方式,它之所以要每歲敲一下鑼,實際表達的是對其人一生的總結,表示年壽已終,生命已結,故其打法也比較特殊,只一下一下的打,又沒其它響器配合,不成韻譜,顯得有氣無力,神情悲傷,故民間常有說“打寡(完結的意思)鑼喱(了)”,以表示“事情泡了湯了”的意思,說“打請水鑼個樣”乃指有氣無力的做法。與打請水鑼一樣,殮者每敲一下鑼,必隨手丟下一頁用燒紙剪出來的大錢,而孝家人隨后,每聽到一聲鑼響,即跪拜一次。民俗上,這些紙錢旁人是不能撿拾、觸摸的,也忌小孩去撿拾玩耍,說上面沾有煞氣,拾之不祥。請水時,殮者要擺三牲、化紙、燒香、奠酒,要用齋米凈穢,然后念請水文,丟三枚用錢(古是銅錢,俗也稱明錢,今是硬幣。)到井中以買水,之后方由長子舀水回家。回家時不鳴鑼,孝家人不跪拜。
請水回來,即用七片檀香放入水中燒熱,殮者即整容、抹尸,也叫做小殮、裝束、妝尸。抹尸的方法,域內一般是抹七心,即頭上氣膜心、胸口圞心、后面背心、左右手板心、左右腳板心,也有的是抹左臉頰、右臉頰、胸口、左手臂、右手臂、左腳、右腿七個部位,有的只是一處象征性的抹一下,一共七下。有的則要一處抹三下,成二十一下數,還有的是一處抹七下,成四十九下數,俗無硬性規定,各隨殮者意為之。抹法則與抹生人完全相反,抹生人是如果某人受了驚嚇,習慣用手,于頭部向上抹三下,并說:“升起,升起,升起”三聲,以升起陽火,提高勇氣;胸口向下抹,以平衡心態,靜心養氣。死人抹尸則是頭部向下抹,手腳向上抹,意思是幫助亡者“三魂莫亂走,七魄莫亂游,三魂七魄攏一身,安安心心上天堂”。
遇有特殊情況,有確實需要為死者洗澡抹尸的,民俗也不是隨隨便便的亂洗,而是有一個很嚴格的講究。為死人洗澡,需助手一名,主家備腳盆一個、臉盆一個、洗臉巾一塊、澡巾一塊。洗澡開始,殮者即將香水倒入臉盆,助手搓干臉巾,殮者先用臉巾在自己臉從下向上擦三次,謂之升起陽火。助手再凈巾,微擰干,不滴水,即再遞上。殮者再按照男左女右先起的規矩開始擦拭,首先是臉,為一、二動作;然后是手,自肩至臂直至手心,為三、四動作;再是腳,從髖彎處經膝至腳背、腳尖,直到腳板心,為五、六動作,最后是胸,為第七動作。對于為女性擦洗,一般女性較膽小,難有同性者司任,即由男性代替,則可留內衣內褲不脫,內衣是長袖的,則先將衣袖剪除,同上抹洗,待穿上衣褲后,再將剪子伸入衣褲內,將內衣內褲剪破,抽出。
抹尸習俗,起源不詳,乃是一種陽世生活習俗的延續,同時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講究,故民間也有稱生人洗澡為“抹尸”的,不過,語意略帶一點不滿情緒,稍有諷意,不常用。抹洗過后,家庭富裕的人家即要給亡者用絲棉包身,俗認為絲棉包身,骨頭不散,子孫團圓,而貧者無力使用,不用。然后給死者穿壽衣、壽褲。壽衣壽褲要先由晚輩穿熱,但崽不能替娘穿,女不解替父穿,沒有子女的,則多由老人生前信得過的其它親屬和居民穿熱,說是把壽服穿熱的人,生氣會傳給死者,死者有靈會保佑他人丁興旺,清吉太平。子女多者,則多由長子或長女穿熱。穿衣服時,俗是先將壽褲系上,用布帶捆好,再穿衣。穿衣時,先穿床里邊手,再將衣從死者背后轉過來,穿另一邊手,然后扣好衣扣。再穿鞋,戴帽。
給老人裝束完后,即要在房內擺好兩條長凳,架起一頁門板,然后將死者搬上門板,端端正正擺好。也有先要擺好棕薦,把死者擺到棕薦上的,做法不同,俗信亦稍有差異,然后在死者面部蓋上一頁紙錢,叫做“移旃”。
說起面上蓋一頁紙錢,民俗有個來歷。說是在春秋末年,楚平王多行無道,時任楚國大夫的伍奢直言敢諫,結果遭平王殺害,伍家慘遭誅滅之禍。伍奢次子伍子胥只身逃離楚國,經宋、鄭等國后進入吳國,后來伍子胥幫助吳公子闔閭,使專諸刺殺了吳王僚,奪取了王位,即整軍經武,國勢日強。不久也攻破楚國。楚平王醒悟悔及,乃長嘆一聲說:“我此番到陰司,將有何面目見伍卿于地下。”隨即掩面自殺而死。其說當與史實有誤,但事后卻傳為民俗,示意本身無功于世,無顏見列祖列宗于地下之意。
移旃后,房內當留專人看守,以防貓、狗等動物從尸體上竄過,或發生“炸尸”現象。其子女則要迅速把床上清理干凈,好的東西可留作紀念,不太好的可留一些等會作為扎木頭用,或送些與人,完全沒用的則與鋪筦捆到一起,鋪筦也就是舊時民眾用于鋪墊在床鋪底下的稻草,然后搬出門外,進行燒化,叫做“燒鋪筦”。如是,人生一世,人身上的東西也僅此一次可以焚燒,在平時,俗信則嚴格禁忌燒化衣物、鋪筦、鞋襪等,即使使用舊了,不要了,也只能丟出門外,偶爾失火,燒壞床鋪、衣物等,則認為不吉利。鋪筦燒完后,其灰乃要用三根樹木扎成一個“人”字型廠棚用曬簟蓋好,保護好,說是亡者要帶去,在陰間還要用的,不能日曬雨淋和毀壞,時間三天。
鋪筦燒完了,死者遺體也將開始僵化,即根據吉時,進行入棺的儀式。
入棺時,先由兩人把死者尸體搬到棕薦上,然后抬起棕薦,另一人迅速將門板豎起,前后二位抬尸者快速將架門板的長凳一腳同時向前踢倒,孝家即燃放鞭炮,撒引路錢向擺放棺木的廳屋走去。解放前入棺,則更講究,首先必先由孝子在尸體前奠酒、焚香化紙,然后才搬尸上棕薦,豎門板,再先使一人在門外聲炮,室內隊伍即一人在前鳴鑼,一人撒引路線,一人持盤箕或圓形大鍋蓋一個,豎立在前滾動開道,寓意“碾平世間不平路,平陽大道赴仙鄉”,隨后即是孝子退行跪拜,哭呼亡者稱呼,再是數人搬尸跟行,鄰人助放鞭炮相送。
一般地,老人以臨終在正房中為有福氣,但舊時正房較少,一些老人的住處與正房廳房相距較遠,就必須搬尸出門。搬尸出門時,民俗有個講究,必要打一把雨傘,蓋住死者的頭,說其人已死,是到了陰間不能見天的。而對于客死在外鄉,抬著棺木回家的,舊俗則通常不能把棺木安置在正屋內,只能在門外設一個靈棚辦喪事,說是其煞氣重,會驚動和沖撞家主菩薩和家神。其實這是因為舊時廳屋少,往往一家之中人口多,兒女甚至孫子、曾孫也居住在一起的緣故,幾代人只一個廳屋,就人多心多,口雜,顧慮也就多,加上鬼神觀念的恐怖傳播,也使部分人產生畏懼心理,尤其擔心小孩。解放后,家庭環境也多好轉起來,計劃生育政策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家家也基本都有了自己的廳屋,加之思想上的解放,這些講究也就淡化多了,無論是客死在外的家人的棺木也一樣可以擺放到廳屋,大作喪事。而在城鎮上,由于房間狹小,擁擠,無法進行大的活動,則就算是臥死在房,也只能在外設靈棚祭奠、做法事。
人因故在外死亡,需抬尸進房,民俗也只能從后門進,且身上必蓋一件棕編蓑衣,說棕編蓑衣毛剌剌的,鬼魂、煞邪不敢附身,且蓑衣還要倒著蓋,說是鬼魂、煞邪分不清其人是要進門,不會進屋相擾。其喪事程序則與房內死無異,不同之處只在宗教活動中需進行上臺、賑孤的法事,以斬怪除邪、撫孤賑餓鬼,使一方清吉平安。
死人入棺,俗忌有與死者年齡相同的人在場,忌同死者生肖相克、死辰相沖的人在場,豈有孕婦在場,說同年齡的人是同年,會一起作伴去世;生肖相克、死辰相沖的人會造成兇煞,引起重喪;孕婦會不干凈,有穢氣,使亡者魂靈不能隨尸入棺等。在整個裝束、移旃和入棺過程中,也忌親人的眼淚掉到死者臉上或身上,說否則,亡人會神魂不安,或今后其人作夢會見不到死者面容。
死者遺體連同棕薦一起被放入棺中,殮者首先當把其尸體擺正,衣服拉抻,以便封棺時整理順暢,若是兇死、毒死等非正常死亡的,則必輕輕清除掉被入棺運動時振出的穢物,然后仍用紙錢蓋面、口含金銀,把落氣時燒的起身錢紙灰放到死者頭下作枕。
關于口含金銀的作法,民俗也有個來歷:說是在戰國時期,宋地有個叫劉仁灝的,家財萬貫,“今生他放來生賬,建立陰功立名聲”(引自拙著《湘中喪歌研究》之歌本《靈前十事》),乃至引起東海龍王也變化成凡人前來求借金銀,后來劉家衰落了,要到東海去討銀子,劉仁灝帶著他的兒子劉弘前去,結果龍宮出事故,劉仁灝死在龍宮,劉弘也差點被壓死。后來,劉弘揮劍斬白蛇,七代后生出漢高祖劉邦,創立了漢朝。漢高祖晚年病重,就吩咐太子和宰臣說:“若是寡人身死后,寶玉嵌吾口內存。”從此后,“至今天子用寶玉,文武百官用金銀。庶民百姓愛銀子,保得尸身萬年春。前漢劉邦十二帝,后漢光武十二春……”(同上)說口含金銀會使死者增加靈氣,尸身不腐,乃成為一種時尚。到清、民國時期,域內仍普遍流傳用龍洋、光洋等銀制物品嵌入死者口腔,解放初,一些老人還多預存有幾塊袁大頭準備死后嵌牙的,慢慢地,由于銀元的日見稀少,此俗所用之銀元亦逐漸被放米七粒所代替。(俗信,米有壓邪作用,七,為周期數)而有銀元依然嵌銀元的,則時間稍有改變,有的是在死者剛落氣時,有的是在裝束后,有的則還根據舊俗,在入棺時塞入,其目的是防人偷盜,以防造成銀元消失和搔擾死者遺體的后果。
其后,殮者還必往死者手里塞兩樣東西,一般是,右手放一根芒冬管,或油紙扇,左手握一個飯砣公。說是在陰司有一個惡犬場,有一十二只蓮花狗,六只花斑六只黃,亡人過身會遭狗咬,亡人就可以把飯砣公丟出去,引誘惡狗離開,自己輕輕過身,或用芒冬管趕狗。這些實際都是一些毫無根據的傳說,故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有說:“死人子賈倒(握著)個果飯砣公一樣”的話,以指斥不必要死拿著某個東西不放的行為。芒冬管,則還有一個意思,說是芒冬管質輕,又似箭,寓意亡者要輕如芒冬、快如弩箭,見到閻王。油紙扇亦有此意,且顯得既風雅,又文明,當是其后的改變;另說是油紙扇扇風,可助死者前行。再后,即是蓋好家被,蓋上棺蓋。棺蓋此次尚不能蓋嚴,民俗乃用紙錢間于蓋下,隔出一條縫以便棺內仍能空氣流暢,以防死者是假死,還有生還的可能,這當是域內人謹慎行事的一個辦事方略。因為舊時醫學太落后,有假死多日仍然復活者,民間傳說,八洞神仙之一的鐵拐李就是死過七日之后還魂而找不到舊體,最后只能附在一個乞丐的身體上而成趴腳的,著名筆記小說《聊齋志異》、《閱微草堂筆記》、系列《虞初志》等書中都有大量的這種記錄。
尸體入棺后,即正式在棺前寫靈牌、供靈桌、擺供飯。靈牌,也叫做靈位牌,關于靈位牌的來歷,民俗也有一個典故,說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強征全國數百萬人口修筑萬里長城,逼迫得不少家庭妻離子散。江南有個叫范喜良的,也被抓去修長城了,三年也沒回家,他的妻子孟姜女就北上尋夫,想看看丈夫生活得怎么樣。孟姜女沿著長城找了好幾遍,也沒尋找到范郎其人,就放聲大哭了起來。結果哭倒了一節節城墻,城墻底下露出許許多多零零亂亂的尸骨。孟姜女分不出哪是丈夫的尸骨,就繼續哭,后來才在太白金星的指引下,采取滴血認親的方式才找到了范郎的尸體。孟姜女一把鼻涕一把眼淚撿拾起丈夫的白骨,放在自己的包袱里,然后又撕下一塊衣布,揭開手指上的血痂,寫上范郎的名字,用雨傘挑著回了家。從此后,民間就有了靈位牌的出現。孝眷即都在靈位牌前跪拜、祭奠。
靈位牌有一個靈位座,在木匠作棺木時已附帶作好的,長八寸。靈位牌乃用一張紙合成一個紙袋套在其上,用線香一至二根頂起,高一尺二寸,寬八寸。它的寫法有男紅女綠的講究,也就是死男用紅紙,死女用綠紙,其格式一般是
但用字略有差異,或寫“音容宛在”,或寫“靈光永照”、或寫“流芳千古”,也有分男分女而寫的,男寫“音容宛在”,女寫“音容如在”等。而孝男、孝孫的名字必另用白紙寫出貼上,孝女、孝孫女一般不上靈牌。靈桌上通是酒杯三個,酒壺一把,香爐一鼎以焚檀香,煤球一個以插燃線香、點臘燭照腳板,遺像等。桌下放一個舊陶盆或鐵鍋,以焚化紙錢。
尸體入棺后,夜晚孝子必設地鋪以守靈,吃飯時,有女則由女擺供飯,無女則男。
大門外還要扎靈堂,俗稱“孝堂”,或“皓堂”。孝堂多用竹、木為架,上束松枝,寓意松柏長青,綴白花,為顯美觀,少數綴以五色花。孝堂兩邊貼對聯,上寫“當大事”,或“深切悼念”、“悼念堂”,也有講究分男分女寫的,男寫“喪堂”,女寫“哀堂”等。習俗:為使整個屋宇顯得莊嚴、肅穆,多在門口貼悼念死者的白紙對聯,內容多為悼念、超薦、歌頌死者之類,此后一系列喪葬活動都在其間舉行。